APP下载

把辩论赛引入“思政”课堂的探索

2013-03-20黄震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辩论赛听者受教育者

黄震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把辩论赛引入“思政”课堂的探索

黄震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很多尝试。把辩论赛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应着重注意周密调查、精心选择、巧妙引导、把握导向这四个环节。该文对把辩论赛引入“思政”课堂的一些经验进行思考总结,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辩论赛;思政课;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统称“思政”课),内容涉及到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属于学生思考的热点、难点,客观上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在有的地方,由于教学方法死板陈旧,导致不少学生不愿听,有的甚至称之为“形式”课。这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走出“形式”的误区,是“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在突出该课“实”(理论联系实际)、“新”(教学内容材料新)、“精”(突出教学重点)、“活”(授课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的基础上,将辩论赛这一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这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教育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将辩论赛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周密调查,寻找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因素。“思政”课要求教师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纠正其某些心理活动的偏差,使之确立正确的动机,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在“思政”课长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素质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产生与教育目的要求相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学,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容易产生隔阂与抵触。你讲他听不进去,宣传马列主义他认为已经过时,学习先进典型他认为是唱高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感情不能沟通,思想不能交流,观点不能接受。若长此以往,思政课教学目的达不到,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改革思政课教学必须确立正确的动机,消除逆反心理,寻找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1]。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前,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师生座谈、意见专递等方法,了解学生“关心什么问题、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课怎么上、对以往的教学方法有何意见”等情况。在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下,从调查回收、反馈的近千个问题中发现85%以上的学生对“思政”课是有兴趣的,对教师能在课前关心、了解他们所想很高兴。他们希望“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渴盼“思政”课教学能突出“实”、“新”、“精”、“活”等特点。并提出了座谈、讨论、辩论、参观、实践等教学形式,要求打破纯粹“录音机”、“笔记本”式的教学方法。笔者从中感到学生们在关心时势,是一种务实的表现。因此,必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

情感刺激是与逆反刺激相对立的,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心理学认为,要使他人赞同自己的观点,除了认识本身的正确性外,还必须使别人从情感上愿意接受。在辩论赛中情感交流是多方面的,融洽的说话者和听众的情感交流,不摆架子训人,是正确的做法。具体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使听者认识体会到你所说的和他们有密切关系,而且使他们对你赞同和反对的观念产生认同感。既要听者对辩论者说的产生共鸣,还要对辩论者有着好感。让听者感觉这就是我的所思所想,如果做到这样,辩论已经不是辩论者的事情,而是说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能做到这样,那就是辩论赛最大成功和辩论一方获胜的最大砝码。比如: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是否统一”的辩论,辩论正反双方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新儒家”、“新理学”出现,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等等,在中国近代到现代一百多年来传统文化的历史轨迹里去思考和寻找答案。通过辩论使人们认识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学习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二、精心选择,打好“思政”课“攻心战”

“思政”课的吸引力来源于教学是否能紧扣人心,首要的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顺向。调查表明,作为教学客体,学生们渴望参与教学,解决自己身边关心的问题。因此要上好“思政”课必须先紧扣时代特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讲解紧密联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得失。日常活动中经常听到、看到、遇到的问题,讨论“人人心中所想,个个百思不解”的热点和难点,做到对教学形式与内容精心选择。借助历届中国大学生舌战狮城(新加坡)在学生中引起的躁动,在教学方法上将校园文化辩论赛这一活动形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

生动的教学形式必须有紧扣时代脉搏的教学内容相配合。在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流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对金钱至上,贪图享乐,不讲奉献,只求私利,人际交往中重功利、轻情感等现象比较困惑。例如,对于学雷锋的奉献活动,有的同学迷惑不解,认为是过时了,不如去打工实惠。针对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一章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内容,紧扣当前人人关心的改革话题与对民族传统精神的思考,我们选择确定以“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是否二难选择”这一辩题,组织学生展开激烈而精彩的辩论。

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与共产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它弘扬无私奉献;而市场经济则突出价值规律,要求按劳计酬。在市场经济中如何看待奉献与索取这对矛盾,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在大学生综合才能的辩论赛中真正展示大学生的智慧与才华,参赛正反两方事先作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辩论中双方就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的区别、联系及辨证关系进行了深层次剖析。由于双方都作了精心准备,场上唇枪舌剑、妙语连珠,场内不断激起阵阵掌声。最后,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归纳总结下,大家形成共识。

“思政”课的辩论,要涉及许多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而恰恰说者要避免抽象和空洞的说教,说者要克服空洞无物的阐述,即使是一个简单概念,也尽力通过形象的讲解使听者又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刻的感觉。比如在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熟悉而又最基本概念时,到底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课本仅从理论给了一个定义,如果不具体去说明和举例,听者因为其抽象而感到不甚理解,说者就应该通过生动具体例子分析,并有说明由于对这个最基本的国情的认识不同,就会对中国的问题解决和中国前途走出有不同的道路,产生不同结果。

三、巧妙引导,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师生心理因素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条件,而促成这一切最好的方法便是培养良好的情绪,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如何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其内在潜力,这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传统教学最大的弱点便是低估了人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潜力,认为学生只能吸收现有理论、教材及教师规定的知识。这种思想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手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但在现代知识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思政”课仍然只以增加知识量的方法去教学,这只能给学习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环境要求和客体需要,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引导作用。辩论赛正是这样一种变单向灌输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研讨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正反双方选手之间、观众与选手之间、观众与教师之间、选手与教师之间多向交流,学生自作评委,与教师共同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使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的距离缩短,创造出一种亲切、和睦、融洽的教学氛围,克服“你读我听”,“你讲我记”等简单、枯燥的教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平等的探讨中展开辩论与讨论,从中明辨是非,统一思想、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巧妙的引导能防止辩论赛成为无休止的论战,防止一些模糊认识、偏激思想和错误观念的形成。“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是否二难选择”的辩论在学生自作评判的情况下,教师巧妙引导,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后统一了认识:市场经济离不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在新时期应赋予其时代的特点和内涵。市场经济呼唤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不是二难选择,而正是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生动体现。总之,必须用引导、启发来调动客体积极性去明辨是非,达到共识,方能把握好辩论的火候。

四、把握导向,确保正确价值观的灌输

“思政”教育有时确实需要灌输,但灌输方法的不同结果就不一样。一种是强硬的主观的灌输和说教,不管你听不听,说者仍不厌其烦地说,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令听者反感,失去原有目的和效果。另外一种是引导式灌输,根据听者的特点和实际的认知和感悟的程度进发诱导,采用说理式的教育,使听者心悦诚服[2]。“思政”课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在辩论赛中更应如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思政课教育、教学就应紧扣这个主题,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宣传需要。通过“思政”课堂用辩论赛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必然要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正如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强调: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把辩论赛引进“思政”课堂正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的实践表现之一,“思政”课教师应大力进行有益而有实效的改革。

[1]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康太.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An Exploration of Introducing Debat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ang Zhen
(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many years andmany attempts in terms of teaching idea,teaching content,teachingmethods,teachingmeans,etc.have been made.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debat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ur steps:thorough investigation,careful selection,skillful guide,proper orientation.In this paper,the authormakes a summary of some experience of researching how to introduce debat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a beginning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Debate;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loration

G642.4

A

1673-8535(2013)04-0083-04

黄震(1968-),男,梧州学院社科部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责任编辑:高坚)

2013-06-12

猜你喜欢

辩论赛听者受教育者
有力的反驳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劳工(外二首)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