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表“负债”义动词历时考察

2013-03-19陈明富

武陵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词典现代汉语负债

陈明富

(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古代汉语中,表“负债”义的词语较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动+名”式的动宾结构,这种类型中,“动”为涉“赊欠”义动词,“名”为涉“债务”义名词,这类词语主要有“负债(责)”、“欠债”、“背债”、“负金”、“负钱”、“负课”、“负筭”、“欠款”、“欠帐①”、“赊帐”等;另一种类型是“动+动”式并列结构,即直接由两个涉“赊欠”义动词词素构成,这种词语可接“债务”义词语表“负债”义,但也可以单用不带宾语,本身含有“负债”义,这类词主要有“欠负”、“负欠”、“赊贷”、“赊欠”、“拖欠”等。本文主要讨论古代汉语中每个含“负债”义动词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表”负债”义动词的共时分布及其历时更替情况。

一 “动+名”式“负债”义动词

这类词语较多,按照本文考察的始见时代来看,见于汉代文献的主要有“负债(责)”一词。“责”与“债”为古今字的关系。《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责,‘债’的古字。”[1]90“负,亏欠;拖欠。”[1]62《管子·轻重乙》:“君直币之轻重,以决其数,使无券契之责。”尹知章注:“责,读曰债。”[1]90“负责”有欠债之义,“负责”即“负债”,“负责”在西汉即已出现,主要见于唐以前,如:

(1)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史记·佞幸列传》)

(2)居贫负责,无所聊生,因买弓箭以射。(《后汉书·五行志五》)

(3)家无余财,负责数十万。(《南史·褚彦回传》)表“负债”义的“负责”于文献所见总体不多,后多为“负债”所代替。唐以后,基本不用,但也有少数仿古的,如:

(4)蠲冗赋及民负责不能偿者数百万计。(《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负债”即“欠债”,最初见于汉代,表欠债之义,但文献所见不多,如:

(5)人多骄肆,负债不偿,骨肉怨望于家,细民谤讟于道。(《潜夫论·忠贵》)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稳定成熟,唐以后运用逐渐普遍起来,直到清代,如:

(6)薨,家无余财,负债至数十万。(《南齐书·褚渊传》)

(7)乡人负债不偿者,毁其券。(《容斋随笔·洛中盱江八贤》)

(8)已经负债如山,尚复挥金似土。(《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现代汉语口语中一般不用“负债”,而用“欠债”,“欠钱”等。

魏晋南北朝时,文献中又出现了“负金”、“负钱”、“负筭”等表“负债”义的词语。其中,“负金”一词中,“金”在古代有货币之义。《说文·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2]《康熙字典》:“《前汉·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师古曰:金者五色,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3]《大词典》:“金,钱财;货币。”[1]1137如:《战国策·秦策三》:“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吕氏春秋·怀宠》:“分府库之金,散仓廪之粟,以镇抚其众,不私其财。”这样“负金”也就有了一个义项“欠债”,“负金”大概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如:

(9)吾不负金,贤夫自有金。(《搜神记》卷三)唐至清亦偶见使用,如:

(10)又有负金不能偿,至翁婿兄弟相讼者。(《明史·陈瑄传》)“负钱”除背负钱物之义外,还有欠债之义,大概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

(11)我平生不负钱,此何缘尔邪?(《搜神记》卷三)直到唐代以后,“负钱”才多见起来,明清时仍见使用,如:

(12)时有山阴人孔平,诣子良讼嫂市米负钱不还。(《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13)裴度作相,五坊使杨朝汶以贾人张陟负钱逃匿。(《续世说·直谏》)

(14)初,上都富民张弼死,其奴索逋钱,殴负钱者至死。(《新元史·贺仁杰传》)“负筭”,《大词典》:“筭,同‘算’。”“负筭”即“负算”,指负欠的口钱(一种人口税)[4]。《故训汇纂》:“算,字又作筭。《尔雅·释诂下》‘算,数也’陆德明释文。”“算,口钱也。《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宽其负算’胡三省注。”“算,百二十钱。《资治通鉴·汉纪十九》‘减民算三十’胡三省注:‘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5]后泛指负欠的租税,属“负债”义范畴,大概见于魏晋至元代,但于文献极为少见,如:

(15)宽其负筭,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后汉书·左雄传》)[1]

(16)官司圉牧,……宽其负算,省其徭役,使尽力南亩。(《金史·田琢传》)[1]

唐代文献中,表“负债”义的词语,又出现了“欠债”一词。“欠债”口语化较强,唐宋文献均不常见,如:

(17)劝门徒弟子欠债,直须还他。(《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18)问其所以,但云为欠债抵讳事。(《云笈七签·灵验部》)元代以后,“欠债”一词较常见,直到清代,如:

(19)杀人的偿命,欠债的还钱。(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第二折)

(20)过了一两个七,又推说欠债无偿,就将身子白白里嫁了他。(《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

(21)自己打算仍回宅内,生法儿清楚一向欠债。(《歧路灯》第五十六回)现代汉语中,“欠债”十分常见。

到了元代,文献中又出现了“负课”、“欠钱”等表“负债”义的词语。“负课”一词中,“课”有赋税之义,《大词典》:“课,赋税;租税。”[1]276如《隋书·食货志》:“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男年十六,亦半课,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之三:“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这样,“负课”即有亏欠赋税之义,多用于政府部门,一般不涉及私人事务,属于“负债”义范畴。“负课”的含义最初只见于短语,还没有形成一个词,这一形式《汉书》即已出现,如《汉书·何武传》:“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但“负课”真正成词,是很晚的事,大概元代才出现,直到清代,如:

(22)暄钩考诸路逋租,两浙转运使负课当坐。(《宋史·钱暄传》)

(23)济川等卫快船工料……每负课不完。(《玉堂丛语·政事》)

(24)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清史稿·姚启圣传》)“欠钱”最初主要见于唐宋时期,但唐宋时“欠钱”主要还是一个短语,义为“所欠的钱”,并非表负债义的动宾结构词语“欠钱”,如《唐会要·诸司诸色本钱上》:“其所欠钱,仍任各取当司阙官职田。”《太平广记·吴宗嗣》引宋《稽神录》:“驹长卖之,正得吏所欠钱。”《旧唐书·李渤传》:“伏奉诏敕云,度支使所奏,令臣设计征填当州贞元二年逃户所欠钱四千四百一十贯。”《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三县岁额畸零欠钱,今以公库所节浮费代解,若非得旨,恐后人敛之于民。”元以后,“欠钱”已完全独立成词,表示负债、欠债之义,如:

(25)欠钱索债虽常事,倚富欺贫岂有天?(元无名氏《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第四折)

(26)当日青龙寺,须有个寺僧欠钱。(《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十)

(27)我纵欠钱,何必请开烟馆者作中?(《庸闲斋笔记·折狱须慎》)现代汉语中,“欠钱”使用十分活跃,口语化较强。

到了清代,文献中又出现了“欠帐”、“赊帐”、“背债”等表“负债”义的动词。“欠帐”一词最初主要见于明代,作名词,义为“所欠之钱”,如《今古奇观》第五十二卷:“名为尽情,其实是还他欠帐。”《喻世明言》第十八卷:“八老为讨欠帐,行至州前。”到清代,“欠帐”仍主要作名词用,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到了年下,非但结清欠帐,还些少有点存放在里面。”《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谁知后来渐渐地被他捞回去了,倒赢了吴二浪子七八百银子,付了一二百两现银,其余全是欠帐。”但有时也可作动词,表负债义,如:

(28)至于那个欠帐的,他那张借纸怎么会到外国人手里?其中必定有个缘故。(《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29)现在京寓欠帐五百多金,欲归则无钱还帐,而来往途费亦须四百金,甚难措办。(《曾国藩文集·家教篇·祖母葬事谨遵天理》)现代汉语中,“欠账”多作动词用,但有时也可作名词用。“赊帐”又作“赊账”,最初主要见于明代,作名词,如《喻世明言》第三卷:“况在城神堂巷有几家机户赊帐要讨,入城便回。”《警世通言》第五卷:“及至到了山西,发货之后,遇着连岁荒歉,讨赊帐不起,不得脱身。”清代时,“赊帐”仍可作名词用,如《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童七那里有甚见银,支吾了些赊帐,四五百两打就的首饰,二三百两退回的残物,正经管头还少二百八九十两,差十一二两不到三百。”《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折,去讨些赊帐。”但晚清时,“赊帐”已可作动词用,表赊欠之义。《现代汉语词典》:“赊账,把买卖的货款记在账上延期收付;赊欠。”[6]在实际运用中,“赊帐”的施事可以是卖方,义即卖东西延期收款,相对于自己欠债之义,如:

(30)你老不要见怪,我们这个铺子内,向来是不赊帐的,皆是现钱交易。(《施公案》第二百七十七回)“赊帐”的施事也可以是买方,义即买东西延期交款,如:

(31)掌柜的,你这铺中可赊帐吗?先给我记上一笔帐,过三五天我必来给你送了来。(《彭公案》第四十六回)

(32)我们不是赊帐,是用现钱买豆子,好做买卖呀!(《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二回)现代汉语中,“赊账”只作动词用,既可用于买方,亦可用于卖方。“背债”一词清末才出现,口语化较强,如:

(33)原来上海的妓女,外面看着虽似阔绰,其实他穿的戴的,十个有九个是租来的,而且没有一个不背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六回)不过文献用例较少。现代汉语亦在使用,但不常见,主要见于某些口语中,属于一个离合词,如茅盾《故乡杂记》三:“怎么你就只够吃到立夏边呢?而且你又新背了几十块钱债?”[1]

以上这些词均属于“动+名”式的动宾结构,另外涉“负债”义的还有“欠款”、“赊钱”等,这些词虽然也为“动+名”式结构,但它们在古代只用作名词,不用作动词,这些词虽不属于本文考察的重点,但为便于汉语史的研究,这里也稍加阐述。如“欠款”一词主要出现于清末,义为“所欠之钱”,从文献考察来看只作名词用,未见用于动词的情况,如《九命奇冤》第二十一回:“你父亲的欠款,既然无力偿还,也要好好商量,为甚么诬捏他,希图抵赖?”《西巡回銮始末》卷五:“此欠款一切事宜,均在上海办理。”现代汉语中,“欠款”除主要用作名词外,有时也可用作动词。又如“赊钱”主要见于明代,不作动词用,只作名词用,如《醒世恒言》第十七卷:“贪却赊钱,失却见在。”《今古奇观》第十七卷:“从此以后,把那一半赊钱为由,只做问兴哥的消息,不时行走。”明代以后,“赊钱”一词已不多见于文献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表“负债”义的“动+名”式动宾结构词语中,始见于汉代的主要有“负债(责)”,其中“负债”一直用至清代,“负责”一直用至宋代;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有“负金”、“负钱”、“负筭”,其中“负金”、“负钱”一直用至清代,“负筭”一直用至元代;始见于唐代的主要有“欠债”,“欠债”一直用至清代,现代汉语中仍较常见;始见于元代的主要有“负课”、“欠钱”,其中“负课”一直用至清代,“欠钱”一直用至现代汉语;始见于清代的主要有“欠帐”、“赊帐”、“背债”,三者均见于现代汉语。这样,以上词语到清末仍共时存在的主要有“负债”、“负金”、“负钱”、“负课”、“欠债”、“欠钱”、“背债”、“欠帐”、“赊帐”,其中“负债”、“负金”、“负钱”、“负课”等到现代汉语中主要为“欠债”所更替,“欠钱”、“背债”、“欠帐”、“赊帐”则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另外,除以上这些词语外,还有一些表“负债”义“动+名”式动宾结构的词仅产生于现代汉语中,如“挂帐(账)”、“拉账”、“驮账”等,此处不再详论。

二 “动+动”式“负债”义动词

从本文考察来看,这类词语相对第一类要少。其中始见于汉代文献的主要有“赊贷”一词。《大词典》:“赊贷,赊欠;借贷。”如:

(34)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汉书·货殖传》)

(35)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同上《王莽传中》)不过所见不多。汉以后文献稍多见,至清代仍偶见于文献,如:

(36)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

(37)歆之处心积虑……如五均、六管、市官、赊贷,诸所兴为,皆是也。(《容斋续笔·周礼非周公书》)

(38)国帑虽空,独不能赊贷而化无为有乎?(马建忠《铁道论》)

唐代文献又出现“欠负”一词。《大词典》:“欠负,谓亏欠租税等。”“欠负”在唐时即出现,作动词,如:

(39)青桂本来无欠负,碧霄何处有因依?(李山甫《下第献所知三首》其一)

(40)欠负他人钱,蹄穿始惆怅。(《寒山诗集》)唐以后文献多见使用,其中清代文献多见于史书,口语文献一般不用。如:

(41)天下诸郡逃户……并缘欠负租庸……无所依投。(《唐会要·逃户》)

(42)庶官司免征催之劳,而宗室亦少欠负之禄。(《松窗梦语·宗藩纪》)

(43)乃招商局十余年来……欠负累累,岂谋之不臧哉?(《清史稿·交通志二》)

宋代文献中,又出现了“负欠”、“赊欠”、“拖欠”等词。《大词典》:“负欠,拖欠;亏欠。”“负欠”为“欠负”的同素异序词,主要见于宋以后,作动词。如:

(44)于是区处家事,凡他人负欠文券一切焚之。(《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

(45)何况实负欠了人,强要人的打点受用,天岂容得你过?(《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46)母亦哀愤无策,因念旧客负欠者十常八九,俾择富贵者求助焉。(《聊斋志异·宫梦弼》)

《大词典》:“赊欠,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或卖方延期收款。”“赊欠”一词至迟在宋代即出现,从考察看,清代以前文献所见不多,清代则大量出现。如:

(47)从初径于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本自疑虑,未敢一例除放申报者。(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

(48)咱把这五百钱,开发酒务的赊欠。(《歧路灯》第五十七回)

(49)卖那贵货,未免就有赊欠等情,自要递呈告状。(《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现代汉语中,“赊欠”仍较常见。“拖欠”义即欠债不还,在宋代即出现,但宋元文献所见不多,如:

(50)前官失于催理,遂至积渐拖欠,经涉岁久,实难追催。(张纲《乞放婺州见欠内库绫罗状》)至明清文献则大量出现,如:

(51)只说拖欠帐目,急切难取,待再来催讨未迟。(《喻世明言》第十八卷)

(52)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53)那租出去的,慢慢把租费拖欠了,也没有人去追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三回)直到现代汉语“拖欠”仍较常见。总之,在“动+动”式含”负债”义动词中,始见于汉代的主要有“赊贷”,“赊贷”一直见于清代文献;始见于唐代的主要有“欠负”,“欠负”一直见于清代文献;始见于宋代的主要有“负欠”、“赊欠”、“拖欠”,其中“负欠”于现代汉语中仅偶见,口语中基本不用,而“赊欠”、“拖欠”在现代汉语中则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古代表”负债”义动词主要有两类,其中“动+名”式动宾结构是最主要类型,所属同义词语较多,产生时间不一,到清代仍使用的主要有“负债”、“负金”、“负钱”、“负课”、“欠债”、“欠钱”、“背债”、“欠帐”、“赊帐”等词,其中“负债”、“负金”、“负钱”、“负课”等到现代汉语中主要为“欠债”所代替,“欠钱”、“背债”、“欠帐”、“赊帐”则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在“动+动”式并列结构词语中,到清代仍见用的主要有“赊贷”、“欠负”、“负欠”、“赊欠”、“拖欠”等,其中“赊欠”、“拖欠”仍活跃于现代汉语中。这些涉“负债”义词语的发展变化是由同义词发展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同义词的出现有许多原因,如方言的发展、词义引申后意义相互交叉、同义构词语素的历时更替等。同义词过多往往让表达繁琐,不符合语言经济性的要求,同时有些同义词存在多义现象,导致词语负担过重,不利于词义表达的准确性,这些都导致了同义词的更替与淘汰的出现。所以,古代涉“负债”义动词自出现以后,一直处于一个不断更替与淘汰的动态变化系统之中,最终导致有的逐渐消失,而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仍在使用。

注 释:

①在本文中,古代文献中的“帐”同“账”。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0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93.

[3](清)陈廷敬,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95.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8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169.

[5]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78.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02.

猜你喜欢

大词典现代汉语负债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你的负债重吗?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