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3~6岁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市某一级幼儿园幼儿的投掷动作发展为例

2013-02-21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躯干使用率年龄段

张 莹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310012,China.

1 问题的提出

运动是促进幼儿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幼儿基本动作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其运动能力的高低。无数研究表明,发展幼儿正确的动作技能是促进其未来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个基础。投掷是体育活动中常用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存在于多种运动项目中。在中小学、幼儿园的很多体育活动中都有投掷动作(网球掷远、掷沙包、实心球等)。投掷动作能清晰地展示幼儿上肢肌肉力量、腰腹部力量及下肢肌力的发育情况。

有关动作技能发展的文献中,投掷是国外大多数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也是迄今为止研究的最为充分的基本动作技能。Wild(1938)是最早对儿童投掷动作类型进行研究的学者,通过对32名2~12岁儿童投掷动作分析,她发现投掷动作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4]。Seefeldt(1972)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投掷动作发展五阶段的整体序列法理论[11]。Roberton(1984)等提出的部分序列法理论[8],则是把投掷过程进一步细化为五个分解动作,每个分解动作又分别划分为3~4个发展阶段。相对于整体序列法来说,这种划分方法,对于教师评价和追踪幼儿投掷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能敏锐地探察到幼儿投掷动作的进步,为投掷动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生物力学因素的分析,但是这种划分,尤其是对于投掷臂的动作,划分的过于精细,反而显得繁琐,不利于阐述幼儿动作发展,同时这种划分缺乏对非投掷手位置的描述。本研究认为不同的投掷动作发展阶段,非投掷手的位置也能体现出幼儿的投掷技术发展水平。

查阅文献发现,还未有学者专门针对我国3~6岁幼儿投掷动作进行相关研究,我国幼儿投掷动作的特征是什么?我国幼儿投掷动作有多少类型?投掷动作发展规律又是什么?幼儿基本动作发展到哪个阶段、正常情况下将要发展到哪个阶段?幼儿园基本动作的教学是否应该重视动作要领,应该用怎么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幼儿正确地学习动作?如何根据基本动作的发展规律,提高幼儿园体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一切都促使引发本研究的促成。本研究以我国3~6岁幼儿投掷动作发展的特征为突破口,立足于揭示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特征,为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为今后幼儿体育学理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与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北京市某一级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各两个自然班共178名幼儿,分别作为3~4岁、4~5岁、5~6岁年龄段受试者。受试者年龄按照实际年龄计算,即用测验日期减去每个孩子的出生日期得到他们的实际年龄,受试者的人数及性别分布见表1。

2.2 测试法

为了了解幼儿投掷动作类型的发展变化情况,本研究进行两次测试,2011年9月14日进行第一次测试,12月20日进行第二次测试。

表1 本研究各年龄组受试者的基本情况一览表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Every Age Group in the Test

2.2.1 测试人员

参加体质测试的人员均为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解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之前经常参与体质方面的测试,已具有相关的体质测试的经验;在测试之前对所有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方法的培训,并针对幼儿接受能力的特点,着重对测试时的指导语进行统一。两次测试均采用同一批测试人员。

2.2.2 测试组织和测试工具

每次测试的时间集中在3天内完成。

测试工具:1)采用国民体质监测中有关幼儿部分中的网球掷远技术要求进行测试。主要以投掷远度为统计成绩。每人投掷3次,取最好成绩;2)采用JVC9800高速摄像机摄像网球掷远动作。摄像准备:每次拍摄前先确定摄像机的位置,然后确定比例尺。

2.2.3 视频解析

用DVcoach运动训练视频分析系统、Dartfish分析系统等软件对所摄视频进行相关解析,对幼儿网球掷远的动作特征进行分析。

2.2.4 编码

由于动作的发展,幼儿本身存在动作内的差异性,即各部分的发展成熟度会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参照已有研究资料,依据部分序列法理论,并通过对网球掷远的动作分析,确定了以下5个编码维度:下肢迈步、上臂后引、躯干转体、上臂前挥、非投掷手位置等动作进行解析(表2)。

表2 幼儿上手投掷动作的部分发展序列一览表[9]Table 2 Som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Over-arm Throwing Movement of Children

续表2

视频解析过程中,每组动作选取同一受试者所完成的较有代表性的动作。选取的动作时相相同。经过图像的采集、剪辑、视频的对比,以及动作全景图等方式,分析归纳我国3~6岁幼儿投掷动作特征。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投掷动作的类型及特征

对编码结果进行相应地对比和频数分析后,本研究将我国3~6岁幼儿投掷练习归纳为10种动作类型(图1~图10)。为了方便,我们根据表2的英文序号进行表述。各动作类型的特征及图示如下。

动作类型一的特征:S1-B1-T1-F1-A1。1)双脚静止不动,投掷过程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站立姿势;2)手臂无后引动作,球直接从最初持球位置出手;3)躯干无转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挥动到球出手;5)非投掷手无动作,保持在体侧。此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上肢的前挥发力。

图1 动作类型一示意图Figure1. Type one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二的特征:S1-B2-T1-F1-A1。1)双脚完全静止不动或脚原地不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具有屈伸动作;2)前臂上举并屈肘,球位于头后侧;3)躯干前后移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挥至球出手;5)非投掷手位于体侧。这类动作主要由挥臂带动躯干转动,屈髋、上肢挥动发力;也有部分幼儿利用伸展躯干,屈髋发力。

图2 动作类型二示意图Figure 2. Type Two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三的特征:S1-B2-T2-F1-A2。1)双脚静止不动;2)球在头后侧,前臂上举并屈肘;3)随着上体转动,髋部也顺势稍带转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挥动至球出手;5)非投掷手斜下举。这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上臂弯曲,躯干右转伸展躯干,再迅速左转屈髋发力。

图3 动作类型三示意图Figure 3. Type Three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四的特征:S1-B3-T2-F2-A1。1)双脚静止不动;2)上臂倾斜后引;3)上体右转,投球过程迅速左转;4)转动身体时,投掷侧前臂和肩部在体后静止不动,呈现出前臂滞后的动作;5)非投掷手位于体侧,这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上臂与躯干的联动,前臂滞后发力掷球。

图4 动作类型四示意图Figure 4. Type Four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五的特征:S2-B2-T1-F1-A2。1)幼儿迈出脚与掷球手同侧;2)球在头后侧,前臂上举并屈肘;3)躯干前后移重心运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掷球出手;5)非投掷手斜下举。这类动作主要因迈步带动躯干前后移重心,以配合上肢挥动发力。

图5 动作类型五示意图Figure 5. Type Five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六的特征:S3-B2-T2-F1-A1。1)与掷球手异侧的脚迈出一小步;2)上臂倾斜后引;3)上体右转,投球过程迅速左转;4)投掷过程,前臂和球稳定的向前挥动出球;5)非投掷手无动作,保持在体侧。这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上臂与躯干的转体发力掷球。

图6 动作类型六示意图Figure 6. Type Six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七的特征:S4-B2-T2-F1-A2。1)幼儿迈出的脚与掷球手异侧,两脚之间的距离大于幼儿站立高度的一半;2)球在头后侧,前臂上举并屈肘;3)随着上体转动,髋部也顺势转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挥到球出手;5)非投掷手无动作,保持在体侧。这类动作主要是利用重心后移,躯干转体,上臂后引发力。

图7 动作类型七示意图Figure 7. Type Seven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八的特征:S4-B2-T2-F1-A2。1)幼儿迈出的脚步与掷球手异侧,两脚之间的距离大于幼儿站立高度的一半;2)球在头后侧,前臂上举并屈肘;3)上体转动,髋部顺势转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挥到球出手;5)非投掷手斜下举。这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下肢蹬地,重心由后前移,躯干转体,上臂后引发力。

图8 动作类型八示意图Figure 8. Type Eight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九的特征:S4-B3-T2-F1-A2。1)幼儿迈出的脚步与掷球手异侧,两脚之间的距离大于幼儿站立高度的一半;2)手臂呈弧形向后上引;3)上体转动,髋部顺势转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保持稳定的向前挥到球出手;5)非投掷手斜下举。这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下肢蹬地,重心由后前移,躯干转体,上臂后引发力。

图9 动作类型九示意图Figure 9. Type Nine of Movement

动作类型十的特征:S4-B3-T2-F2-A3。1)幼儿迈出的脚步与掷球手异侧,两脚之间的距离大于幼儿站立高度的一半;2)手臂呈弧形向后上引;3)上体转动,髋部顺势转动;4)掷球过程中,前臂滞后;5)非投掷手斜上举。此类动作主要是利用下肢蹬地,重心由后前移,躯干转体,上臂后引,前臂滞后发力。

图10 动作类型十示意图Figure 10. Type Ten of Movement

3.2 不同年龄段幼儿投掷动作特征

把3~4岁、4~5岁,和5~6岁年龄段幼儿投掷动作对比后发现,上述10种动作类型并不是在所有的年龄段都存在,不同年龄段其动作类型也不同(表3)。

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各年龄段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变化趋势和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这10种动作类型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使用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表4),幼儿投掷动作类型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类型二、五、六、九的使用方面。在3~4岁、4~5岁年龄段幼儿使用率最高的是类型二、五,类型三、七、十的使用率较低,在这两个年龄段使用率为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类型二、五的使用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类型六的使用率出现上升趋势,5~6岁年龄段类型九使用率最高。另外,类型二的使用率在3~4岁与4~5岁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差异不显著,3~4岁年龄段比4~5岁年龄段幼儿的使用率稍高,但与5~6岁年龄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类型五的使用率在3~4岁与4~6岁年龄段幼儿 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4岁年龄段的使用率明显地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4~5岁年龄段与5~6岁年龄段差异不显著;类型六的使用率在3个年龄段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 我国3~6岁幼儿投掷动作特征一览表Table 3 Throwing Characteristic of 3~6Years-Old Children in China

表4 本研究10种投掷动作在不同年龄段幼儿中的使用率一览表Table 4 Utilization of Ten Kinds of Throwing Types in Young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

3.3 投掷动作的性别差异

3.3.1 动作类型使用率的性别差异

两次测试的视频解析结果表明(表5):3~4岁、4~5岁年龄段男女幼儿投掷动作没有显著性差异,5~6岁年龄段男女幼儿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男幼在类型八、九、十的使用率明显地高于女幼,女幼使用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类型五、六、七。

表5 本研究不同年龄段男女幼儿投掷动作使用率一览表Table 5 Throwing Type Usage at Different Age of Children for the Different Gender(%)

3.3.2 投掷距离的性别差异

为了求证男女幼儿投掷动作的使用效率,本研究把两次测试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次测试(表6),小班男幼稍高于女幼,无显著性差异;中一班女幼稍高于男幼,无显著性差异,中二班男女幼儿相同。大四班女幼明显差于男幼,有显著性差异;大五班女幼稍强于男幼。从最大值来看,无论是从小班,还是中班、大班,都是男幼优于女幼。第二次测试结果表明(表7),3~4岁年龄段的男女幼儿成绩差别不大;4~5岁年龄段男幼稍高于女幼,无显著性差异;5~6岁年龄段男幼高于女幼。有研究指出,性别差异对于投掷距离有巨大的影响[8],5~6岁女幼的投掷距离与3~4岁男幼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本研究测试结果发现,5~6岁女幼的投掷距离远远超过3~4岁男幼的投掷距离,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性别对投掷距离的影响。

表6 本研究第一次网球掷远测试结果一览表Table 6 Test Results of the Tennis Throwing in the First Time (2011-9-14)

表7 本研究第二次网球掷远测试结果一览表Table 7 Test Results of the Tennis Throwing in the Second Time (2011-12-15)

4 讨论

4.1 投掷动作特征

本研究通过视频解析,把我国3~6岁年龄段幼儿投掷动作主要归纳为10种类型,各种类型在下肢的位置、上臂的后引、挥动、躯干的转动,以及非投掷手的位置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效率水平。其中类型八、九、十中身体各个部分的配合较为协调,具有比较成熟的下肢迈步、上臂挥动、躯干转体,以及非投掷手等动作,属于使用效率较高的动作类型;类型一、二、三、四表现出在下肢、上肢与躯干的配合上不够协调,动作不太灵敏,属于使用效率较低的类型;而类型五、六、七的使用效率介于二者之间。在各种动作使用的普遍性方面,各年龄段幼儿均表现出在类型三、四、八、十较低的使用率,说明了这几种类型在幼儿园并不普及。这是否表明此年龄段幼儿在投掷动作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动作的建立和发展可能具有某种连续性与普遍性,早期建立的动作可能会影响到后期动作的出现。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动作的类型越来越多。3~4岁、4~5岁年龄段幼儿各具备5种类型,5~6岁年龄段有9种动作类型。而3~4岁年龄段的5种类型,到了4~5岁后仍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类型四和更为高级的类型九动作,尤其是在上臂的后引动作B3中,4~5岁年龄段幼儿的进步尤为显著。5~6岁年龄段幼儿的9种动作类型中,仅有5种类型曾经在3~4岁和4~5岁年龄段出现过,而且比4~5岁幼儿还多出了更为高级的3种类型。在异侧迈大步S4的动作上,5~6岁年龄段幼儿投掷更多利用了下肢的蹬地、上臂的后引,以及躯干的转体产生力量。

对类型二、五、六的使用效率分析显示,使用类型二时,虽然下肢基本保持静止不动,但是上臂的后引动作,使得在投掷时容易激发腰部发力,因此,本研究认为类型二是动作经验不足的幼儿能采用的最有效的投掷动作。使用类型五时,同侧迈步,上臂后引,更容易获得投掷力量,是具有一定动作经验的幼儿能采用的有效投掷动作,因此这两种类型在3~4岁和4~5岁年龄段幼儿具有较高的使用率。而作为更高级的类型六,出现了异侧迈步动作,尽管是一小步,加上上臂后引,已经为躯干转体提供了前提条件,投掷力量由下肢产生,投掷距离更远,此类型在投掷经验较为丰富的幼儿中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在日趋成熟的类型九中主要利用下肢蹬地,重心由后前移,躯干转体,上臂后引的协调发力。类型九是投掷经验丰富、动作发展良好的幼儿采用的高效投掷动作。研究表明,随着幼儿投掷经验的增加,类型六、九的使用效率逐渐升高,而类型二、五的使用效率则出现急剧下降的态势。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能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练习机会不断增多,获得的动作经验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完成投掷任务,个体更倾向于逐渐摒弃效率较低的动作类型,而采用效率较高的动作类型。因此,类型二、五、六、九的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体现了动作发展的“效率性原则”。

测试中发现,97.7%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投掷项目的时间较少(每个学期仅有2~3次不足30min的活动时间),尤其是3~4岁年龄段幼儿更是缺乏相应地练习时间与机会,而且运用投掷动作完成相应任务的机会也不多(主要是投沙包、扔小布球等内容),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投掷技能与投掷活动使用相似的动作技能(如羽毛球拍的挥动)方面的经验相当欠缺。经验的匮乏使幼儿对高效率的投掷动作类型的掌握较为缓慢,这可能是造成3~4岁和4~5岁年龄段幼儿中类型二、五使用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随着老师提供多种类型的投掷活动及其相似动作类型的活动后,由于有了较多的练习机会、练习时间以及有效的指导,幼儿的动作经验日趋丰富,大量的学习和练习经验有助于幼儿逐渐构建高效率的投掷动作类型,因而5~6岁年龄段幼儿中,出现了类型二与类型五使用率迅速下降,类型六的使用率上升,类型九鄹增的现象。研究还发现,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对任务概念的认识也会影响投掷动作的发展。幼儿的年龄越小,对于任务的概念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任务的关注度也较高,此时,投掷动作会随着任务的变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各年龄段幼儿身心特点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以上分类并不一定能全面地科学地判断幼儿的投掷动作发展情况。比如,类型五在使用效率方面来看属于比较低级的动作类型,但是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却是属于较为高级的动作类型。根据3~6岁幼儿动作发展特点,本研究也把投掷动作类型进行相应地分类(表8)。根据脚的位置变化情况,把S1的为初级动作类型,S2、S3为中级动作类型,S4为高级动作类型。当然,由于各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不同,这里的分类也是相对的。比如,3~4岁年龄段幼儿S1为初级类型,S2是较高级动作;而对于4~5岁、5~6岁年龄段幼儿,S2属于初级类型;在3~4岁属于高级类型的S3,在5~6岁年龄段则属于中级类型。

综上所述,我国3~6岁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类型二、五、六、九的使用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类型二、五急剧下降,类型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促使了类型九的快速增长,类型九在5~6岁年龄段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这是否可以说明类型二、五、六有助于转化为类型九等更高级动作类型?当然,以上讨论主要基于本横断研究结果,要全面地揭示3~6岁年龄段幼儿投掷项目使用动作类型的发展变化趋势与规律,还需要通过纵向设计,对投掷动作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追踪研究。

4.2 投掷成绩的性别差异

文献表明,3~6岁年龄段男女幼儿投掷距离的差异比较显著,男幼比女幼的投掷成绩好,但本研究中3~5岁年龄段男女幼儿的投掷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投掷成绩表明,测试园男幼的上肢力量和投掷技巧与女幼差异不明显,测试园男幼的力量练习严重不足,运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研究认为,低技能的男孩和女孩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10]。本研究中各个年龄段男女幼儿差异不大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男女幼儿投掷动作技能有关.小班的幼儿2011年9月1日新入幼儿园,还没有学习过相关的投掷技能,投掷成绩不理想实属正常;中班幼儿入园一年,对投掷动作有过一定的学习。从测试幼儿园一学年的体育活动安排来看,每个学期仅有3次的分段投掷练习内容,而且每次不足30min的练习时间。文献表明,当幼儿接受指导时,他们的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会有显著的改善,持续8~12周的干预[6],指导时间约90min的时间指导可以带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显著变化[4]。练习时间不足,练习指导不够,可能是男幼投掷技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造成男女幼儿投掷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表8 本研究不同年龄段幼儿投掷动作分级一览表Table 8 Classification List for the Throwing of Different Age Children

4.3 投掷技能的获得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许多幼儿园的老师对于投掷动作的教学,常常出现几种误区:第一、投掷动作简单,不需要教,幼儿自然能够掌握;第二、只需示范完整动作,幼儿看了即可模仿,学会投掷动作;第三、幼儿只需足够多的练习,就能做出正确的投掷动作。长达三个月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第一、第二或第三个观念,都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也可能是造成幼儿在动作技巧学习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曾经访谈过多位从事幼儿体育教学的老师普遍认为,只要他们觉得游戏很好玩,孩子们能够对运动产生兴趣就好,至于技能的学习并不重要。Gallahue和Ozmun(2002)[5]曾指出“对大多数人而言,许多动作不会(自动)发展,也不会因为生理成熟而改善,需要有练习的机会、多多鼓励、正确的指导以及适当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幼儿逐渐的熟练动作的技能。”因此,作为一位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动作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才能让幼儿的动作发展逐渐趋向成熟,采取放任或是没有教学内容的游戏,是无法让幼儿的动作发生质的变化。Dusenberry的研究指出,经过学习,幼儿的投掷水平都达到或者超过相应年龄段应具备的水平,尤其是对脚步动作、前臂滞后、躯干扭转以及非投掷手位置等动作的改善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投掷动作的指导。但是指导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指导,又如何指导?

4.4 不同年龄段幼儿投掷练习内容分布

根据投掷动作发展特征,本研究设计了3~4岁、4~5岁、5~6岁年龄段幼儿相应的投掷练习内容(表9)。4.5 投掷动作的教学策略

4.5.1 一次只进行一个重点

虽然本研究把我国3~6岁幼儿投掷动作归纳为10种类型,但为了精炼教学投掷项目,我们把其简化为四个重点内容,以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用:1)准备姿势,投掷臂向后伸展,非投掷臂指向投掷方向;2)投掷时,身体向侧转体90°,随着投掷的过程将身体转向出手的方向;3)投球时,手臂以过肩出手方式,朝向前方进行投掷;4)以右手为惯用手者,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投掷过程中将重心由后脚转移至前脚[2](图11)。对于幼儿来说,在一堂课之内要他们能够学习这五个动作并确实的执行出来,是有困难的,因此一次只教一个重点,并且要求他们确实执行,教学效果显著。

表9 本研究3~6岁幼儿投掷练习内容、方法一览表Table 9 Content,Methods,and Schedule about the Throwing Training for 3~6Years-Old Children

图11 成熟投掷动作连续图Fgiure 11. The Continuous and mature throwing

4.5.2 投掷物有去有回

练习中投掷物的四处滚动较难控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捡球时间,教师可以将幼儿排列在两边(图12),这样既可增加练习机会,减少等待时间,也能够让对面的幼儿负责捡球,重复练习。

图12 练习场地设计图Figure 12. The Practice Field Design

4.5.3 依据幼儿能力设计练习目标

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方案,不但可以激起不同能力幼儿的学习动机,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还可以让幼儿针对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希望投掷的高度与远度(图13)。

4.5.4 改变器材,体验投掷乐趣

不同的形状与质地的器材,会产生不同的力量与速度,对幼儿的投、接能力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幼儿的小肌肉发育未成熟,目测球速与力量的能力不足,如使用质地坚硬的网球进行投接练习,他们会对接球产生恐惧,不容易正确的接住球。如果教师用报纸球或是沙包代替网球,用大网兜作为接球的器材,则会使得投接练习,更为简单、安全、有趣。

图13 练习设计图Figure 13. Exercise Design

表10 投掷动作教学指导语一览表[3]Table 10 Teaching Instruction List on the Throwing

4.5.5 合理使用指导语

实验表明,幼儿在学习动作时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教师的指导语,难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所引起[2]。因此,使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指导语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指导语包括听觉、视觉、触觉,以及本体感觉的指导语。这些指导语将促进幼儿发展跟随口令指挥的能力(听觉),正确的模仿能力(视觉),以及通过教师协助而了解某项身体动作的能力(触觉和本体感觉)。设计合理的指导语将激发幼儿的练习潜能,诱导其正确动作的体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某幼儿园178名3~6岁幼儿网球掷远技术的比较与分析,结论如下:

1.我国3~6岁幼儿的投掷动作可归纳为10种类型,分别为类型一至十,各种类型在上肢、下肢、躯干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效率水平。3~4岁和4~5岁年龄段幼儿投掷动作主要表现为类型二、五;5~6岁年龄段主要表现为类型六和九。

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投掷动作日趋转向效率较高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效率水平较低的类型二、五的使用率分别从3~4岁年龄段的45.7%、29.6%下降为5~6岁年龄段的15.2%和10.6%;效率水平较高的类型六、九的使用率分别从3~4岁年龄段的13.6%和0%增加到5~6岁年龄段的18.7%和17.7%。

3.从动作类型来看,3~4岁、4~5岁年龄段男女幼的投掷动作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5~6岁男女幼儿投掷动作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幼在类型八、九、十的使用率上明显地高于女幼,女幼使用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类型五、六、七;从投掷距离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幼还是女幼其投掷的远度都在增加,但各年龄段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4.投掷动作的发展变化并不一定是以年龄为基准的,运动经验的不同,幼儿的投掷动作类型也不同。给予适宜的练习机会、练习时间和正确的指导,幼儿的投掷动作将有质的改变。

5.根据投掷动作发展特征,本研究提出了各年龄段相应的投掷教学内容。同时,研究表明,投掷练习中使用以下教学策略将显著提高练习效率:1)一次只进行一个重点;2)投掷物有去有回;3)依据幼儿能力设计练习目标;4)改变器材,体验投掷乐趣;5)合理使用指导语。

6.由于受时间、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主要以北京某幼儿园178名3~6岁幼儿为具体的实验对象,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研和测试,这必然使得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得出的一些结论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检验。但由于人体的动作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幼儿期所表现出的动作发展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如国外不少研究已经指出,幼儿期从反射动作、基础动作到专项动作发展形成特征规律。加之,本研究是重在对这些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设计的体育活动动作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虽然不同区域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投掷动作类型对于我国不同区域的幼儿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未来逐渐加大样本的选择和实验研究,应成为后续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5.2 建议

1.根据基本动作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对3~6岁年龄段幼儿进行相应地指导

从投掷动作特征来看,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重视不同方面的指导:比如3~4岁年龄段幼儿,应关注他们的下肢迈步、非投掷手的位置等内容,如何让他们学会迈步是重点;4~5岁年龄段幼儿,应更多地从躯干转动,非投掷手的位置等内容进行指导,如何转动躯干是活动的重点与难点;5~6岁年龄段幼儿,则主要从全身协调用力等方面进行指导。总而言之,此年龄段幼儿的投掷练习中,下肢与躯干的协调配合即是活动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2.增加练习机会、时间与正确的指导

投掷练习由于其项目特点与安全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约束较多,多是在老师的组织下统一进行。就幼儿喜欢自主多动的天性而言,此类练习是难以被幼儿所喜欢,另外,由于幼儿园场地的局限,造成投掷项目练习的机会与时间少之又少。要使得幼儿掌握良好的投掷技能,必要的练习机会与时间必须保证。无数研究成果已经证明,练习、正确的指导以及老师和家长们的鼓励,是幼儿动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位好的教师,除了能够在课程中引起幼儿的学习动机外,更需要认识投掷动作的要领,具有分析动作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能力,才能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幼儿才能学到正确的技能;如果教师只凭借着猜测以及自身的动作经验来指导他们,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动作教学,而对幼儿未来进行相关运动的学习,例如网球掷远、投掷实心球、篮球传球、排球扣球、网球发球、羽毛球高远球等技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关注。

3.根据基本动作项目特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活动

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根据项目特点,循序渐进的练习优于大量无序的练习。比如,投掷练习的内容包含速度、准度和距离,确定投掷练习顺序,既是激发幼儿练习兴趣,也是发展他们投掷技能的重要环节。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言,他们比较容易掌握投远技术。投掷速度需要肌肉快速发力,这对初学投掷动作的幼儿具有一定的难度,准确度则更需要在目测距离、调控速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确的判断,这对于幼儿在学习初期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本研究建议投掷项目学习顺序:距离→速度→准确度。投掷练习顺序:投远——投准;投固定物——投移动物体;投大——投小;投慢——投快;单一投前——多方位投掷;上手投掷——下手、背后等。

总之,3~6岁幼儿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基本动作技能,这些技能是未来生活、游戏和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自如地应用这些基本动作技能,那么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还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能较好地表现出这种应用能力。只有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使用这些基本技能,幼儿才更有可能像成人那样找到将会一直参加的运动方式。随着我国幼儿肥胖率的不断高涨,更有必要对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将科学合理地运用其基本原理指导幼儿进行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技能,为终身体育做准备。本研究借助于网球掷远技术,找到幼儿基本动作发展规律与特征,为其他体育活动练习方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1]菲里斯.卫卡特(美).动作教学[M].林翠湄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2]王宗腾.幼儿投掷动作的教学策略.2012,10-10.http://www.kid-sport.org.tw/homepage/index.asp.

[3]DAVIDL.GALLAHUE.儿童发展与身体教育[M].许义雄译,台北: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0:439.

[4]GREG PAYNE,耿培新,等.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60-261.

[5]GALLAHUE D L,OZMUN J C.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adults(5th ed.).Singapore:McGraw-Hill,2002.

[6]GOODWAY J D,BRANTA C F.Infouence of a motor skill intervention o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of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J].Res Q Exe Sport,2003,(74):36-46.

[7]MORRIS A M,ATWATER A E,WILMORE J H.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motor performance of 3through 6year old children[J].Res Q Exe Sport,1982,53(3):214-221.

[8]ROBERTON M A,HALVERSON L E.Developing children—Their changing movement[Z].Philadelphia:Lea Febiger,1984.

[9]ROBERTON M A.Stability of stage categories across trials:implications of stage theory of over-arm throwing development[J].J Human Move Stu,1994,(3):49-59.

[10]ROBINSON L E,LANGENDORFER S J.Forceful overarm throwing:comparison of two cohorts measured 20years apart[J].Res Q Exe Sport,2003,(74):324-330.

[11]SEEEFELDT V,REUSCHLEIN S,VOGEL P.Sequencing motor skills with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Z].Paper presented Am Asso Health,Phy Edu,Recreation,Houston,TX,1972.

猜你喜欢

躯干使用率年龄段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病床使用率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