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袜套牵引结合可塑性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67例

2013-02-20高志敏何焕民覃洋海

交通医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可塑性绷带低龄

史 明,梁 毅,高志敏,何焕民,覃洋海

(南宁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广西530001)

股骨干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治疗方式。6岁以下低龄儿童由于骨骼塑性能力强,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1]。皮肤牵引作为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已沿用上百年。但由于儿童皮肤娇嫩,传统皮肤牵引使用胶布粘贴时非常容易引起皮肤过敏。不少患儿出现皮肤破溃,不但加重了患儿痛苦,而且需反复拆下重粘及换药等影响牵引效果,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因此寻找一种疗效更好、并发症少、患儿痛苦小的治疗方案尤为必要。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袜套牵引结合可塑性夹板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6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67例,其中男44例,女23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3.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股骨干上1/3骨折24例,中1/3骨折32例,下1/3骨折11例。骨折类型:横断骨折14例,斜形骨折22例,螺旋形骨折18例,青枝骨折7例,粉碎骨折6例。伤后1~6天入院,均采用袜套牵引结合可塑性夹板外固定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方案:3岁以下者采用双下肢袜套悬吊牵引,牵引重量以臀部稍离床面即可。3岁以上根据骨折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体位的水平袜套牵引,上1/3骨折采用外展屈髋位牵引,中1/3采用中立位牵引,下1/3采用屈膝中立位牵引。定期床边摄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功能复位后予可塑性夹板固定于袜套之外,每周1次定期复查X线,根据骨折端重叠及分离情况适当调整牵引重量。一般3~5周有骨痂生长后去除牵引,维持可塑性夹板固定6~8周后,开始逐渐练习关节功能和不负重行走。

1.2.2 袜套牵引制作方法:选择长度适合的运动袜,在袜子的踝关节平面前后各剪开长约8cm纵向开口。在袜子足尖部位剪开一小洞,将系好牵引绳的托板通过踝部纵向开口置入袜子尖端,并从袜尖小洞内扯出牵引绳,形成袜套牵引装置。在助手牵引下对骨折端进行手法复位,纠正外观畸形后将带有牵引装置的袜子,从足尖部缓缓套入患儿下肢至骨折平面。从袜套近端边缘1cm~2cm开始缠绕第一层绷带,再将预留的近端1cm~2cm袜套反折后缠绕第二层绷带加固。根据患儿年龄及骨折复位需要摆好体位并安装牵引装置,牵引重量1~2kg,最重不超过3kg。

1.2.3 可塑性夹板外固定方法:牵引6~12小时后拍摄床边X线片,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若骨折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即可在患肢行可塑性夹板外固定,固定方法与一般小夹板外固定方法相同[2]。若骨折复位欠满意,存在成角或侧方移位者可再行手法复位,配合使用压垫,必要时对夹板重新塑形后固定。

1.3 结果 本组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67例,经袜套牵引结合可塑性夹板外固定治疗,均能达到儿童股骨干骨折功能复位标准。治疗期间出现皮肤勒痕及轻度压伤5例,出现轻度张力性水泡2例,疑似医用绷带或袜套等布类过敏,出现轻度红斑及瘙痒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未影响骨折治疗。随访8~36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5±1.33周,无髋、膝关节活动受限,无下肢成角及旋转畸形,患肢肌力正常,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2 讨 论

2.1 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特点及治疗要求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遭受创伤后,组织修复迅速,并具有较强自我塑形能力的特点[2]。骨折愈合与年龄关系密切,就儿童骨折而言,年龄越小,骨折后自我塑形的能力越强。因此,对于儿童骨折的治疗,不同年龄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由于幼年患儿大腿肌肉尚不发达,但组织生长旺盛,血液循环丰富,骨折愈合快,自我塑形能力特强,因而皮肤牵引、石膏及夹板外固定等一直被当做首选治疗方法[3-4]。但是单纯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易出现骨折端成角移位、侧方移位及重叠移位。因为儿童股骨干骨折多数呈斜形、螺旋形或粉碎性,极不稳定,加之肌肉收缩牵拉应力和旋转应力影响,难以收取满意的固定效果。单纯采用牵引治疗,可对抗肌肉收缩的牵拉应力和旋转应力,能有效解决肢体短缩、成角等问题。但因缺少夹板及压垫对骨折周围组织的侧方压力,骨折端也容易出现侧方移位及旋转移位。只有两者联合应用,才能有效地解决肢体短缩、成角、侧方移位等问题。本组对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选择袜套牵引结合可塑性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符合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生理特点及治疗要求。

2.2 袜套牵引的力学原理 袜套牵引是借助袜套与绷带组成的联合装置固定于肢体上。依靠其与皮肤的磨擦力、向心性压力、绷带约束力及骨突部位的阻力,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使牵引力传递到骨骼上而发挥牵引作用。弹性袜套套入肢体时,袜套扩张变形,产生向心性弹性压力,纵向牵引袜套时,可在其各垂直截面上产生向心压力。袜套的织线可嵌压皮肤,使磨擦系数增大。在加用绷带缠绕时,由于绷带的约束作用,可使袜套与皮肤固定更牢固,袜套不易滑动。余栋等[5]经模拟试验及临床测试证实,单纯用合适网套套入成人小腿作静态牵引,可承受2kg重量,加用绷带缠绕后可承受4kg重量,4周内网套的弹性效应持续存在。另外由于袜套本身是根据人类肢体设计,其与皮肤完全接触,有效接触面积较一般皮肤牵引更大。且皮肤受力均匀,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受力减小,皮肤耐受力增大。减少了张力性水泡的发生,避免了传统皮肤牵引所用胶布对小儿皮肤的刺激和过敏反应。

2.3 可塑性夹板固定儿童骨折的优势 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外固定方式。它对骨折断端的约束力能更好地限制骨折移位,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可塑性夹板采用高分子泡沫板和金属铝条组合而成,具有质量轻、弹性好、可随意折弯塑形等特点。使用轻质弹性材料制作的可塑性夹板,更加符合儿童骨骼的生物力学要求。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舒适性、耐受性,固定期间,允许骨折端存在一定量的力学刺激,有利于骨痂的形成。此外可塑形夹板经过简单加工调整后,可适应不同年龄、股骨干不同部位的骨折固定。在皮肤牵引基础上,加用小夹板固定,可对抗周围组织的牵拉应力和旋转应力。并能有效解决短缩、成角、侧方移位等问题,并且3~5周后去除牵引而保留夹板固定。由早期的静力固定变成动力固定,增加了骨折处的生物应力,进一步促进了骨痂和重塑,加快了骨折愈合。

[1]乐劲涛,王英,彭玉兰,等.非手术治疗儿童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治疗规范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0,22(12):5-7.

[2]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M].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11-513.

[3]PooIman RW,Kocher MS,Bhandari M.Pediatric femoral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2422 cases[J].J Orthop Trauma,2006,20(9):648-654.

[4]Frech-Dgrfler M,Hasler CC,H cker FM.Immediate hip spica for unstable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preschool children:still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option[J].Eur J Pediatr Surg,2010,20(1):18-23.

[5]余栋,陈永京,黄志雄.皮肤网套式牵引的研制和临床应用[J].华夏医学,2000,13(6):766-768.

猜你喜欢

可塑性绷带低龄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透明的绷带
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后c-Fos蛋白及结构可塑性改变的实验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刺五加苷E对穹窿-海马伞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
一种新型压力绷带的探索与研究
腰部绑带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