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绞窄性肠梗阻40例治疗体会

2013-02-20龙伟彬陈湛科龙华红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医院中国湛江524057

吉林医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肠粘连肠壁生机

龙伟彬,吴 东,陈湛科,龙华红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医院,中国 湛江 524057)

绞窄性肠梗阻(strangu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手术治疗的效果临床报道也不一致,是临床急腹症的诊治难点之一。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进行积极诊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月间在我院诊治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8~81岁,平均(34.20±2.20)岁;发病到手术时间3h~6d,平均(7.20± 2.20)h。梗阻原因:肠粘连21例,肠扭转9例,肠套叠4例,腹内疝3例,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临床表现: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者36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者31例,少尿者18例,休克者5例。临床体征:腹部压痛、肌紧张者33例,胃肠型24例,闻及高调肠鸣音、气过水声者31例,肠鸣音消失者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患者均有肠腔气液平面等征象。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内科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水、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胃肠减压等,一经确诊且内科治疗无效时尽早实施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坏死区楔形切除缝合术、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右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结肠双筒造口术、肠扭转复位术以及肠粘连松解术等,手术严格无菌操作,并按照各个术式的操作常规进行手术,术后常规抗感染,7~9 d拆线。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患者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O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组病例4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坏死区楔形切除缝合术21例,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7例,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乙状结肠切除术3例,结肠双筒造口术3例,肠扭转复位术以及肠粘连松解术1例。伤口一期愈合33例,二期愈合5例,无肠瘘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38例患者获得治愈出院,2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肠扭转伴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内疝1例。

3 讨论

绞窄性肠梗阻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其病理生理为肠腔内由于气体和液体输送不同而积储、膨胀,随着肠腔压力的不断升高,致使肠壁逐渐变薄,到一定程度时可使肠壁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起初可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肠壁淤血、充血、水肿、增厚、暗红;同时由于组织缺氧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出血、渗血。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血栓形成,动脉血阻塞,肠壁失去活力,肠管坏死,最后导致破溃穿孔[1]。据统计,绞窄性肠梗阻发病率占到肠梗阻的23%~28%,病死率高达6.6%~20%,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对我科4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尽早实施手术治疗,其中38例患者获得治愈出院,2例死亡;伤口一期愈合33例,二期愈合5例,无肠瘘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前提,也是改善预后的有效保障。但由于其病理生理特点,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笔者的经验为:在实行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动态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及症状的变化,综合分析判断,早期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往往会伴有果酱便或血便,部分会有明显腹膜炎征象以及全身中毒症状,腹腔穿刺可穿出炎性或血性腹水;特别是对于症状持续加重,虽经积极抗休克治疗但无效或休克状态提前出现者,要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另外,X线检查在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出现各种绞窄性肠梗阻的象征,比如小肠显著扩张,出现空回肠换位及假肿瘤征[2]。另外,当患者肠鸣音亢进,却突然减弱甚至消失,腹部可触及到宽大固定的肠袢,腹痛剧烈且呈进行性加重,或腹痛经呕吐、恶心后无减轻者,需要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绞窄性肠梗阻一旦确诊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及时实施手术治疗,一旦延误手术时机,尽管能切除坏死肠段,但严重的感染将大大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手术中需要严格掌握治疗原则,首先要解除绞窄性肠梗阻的梗阻原因,之后确定肠袢的血运状况,肠壁是否还存在生机,若肠壁血运可以通过解除原因能恢复者仅需解除梗阻,对无生机的肠袢须予以切除。但需注意坏死肠袢并非简单的予以切除,仍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决定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步骤,若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将坏死肠袢一期切除吻合,若全身情况较差或者肠袢是否存在生机无法判断者可将病变的肠袢外置,必要时行肠造瘘术,至全身情况及病情允许后再行二期手术。准确判断肠袢血运状况是决定其是否切除及切除范围的前提,主要依据肠壁的色泽、肠系膜动脉的搏动以及肠壁受刺激后的收缩能力进行综合判断[3]。笔者通常将肠袢绞窄因素解除后,用温热盐水纱布湿敷肠管10min,也可用0.5%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根部,如肠壁的颜色无好转,仍为暗黑色或紫黑色,甚至刺激肠壁无收缩反应,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常提示肠袢坏死或已失去生机;另外,观察不到该段肠袢的终末动脉搏动情况,肠袢浆膜面无光泽、切开无出血,肠管瘫痪、扩大,以及缝针阻力较正常肠组织大者常常提示肠袢坏死或已失去生机。明确肠管的病变范围,对于确定切除范围并不困难,但临床常常存在病变范围不明确的情况,此时须谨慎切除。若受累的肠袢较短者则以切除为佳,若受累的肠袢较长者则尽量避免因大范围切除导致的短肠综合征,须先行肠外置术观察受累肠管,肠袢色泽转佳者回纳腹腔,否则可行适当的肠管切除。总之,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早期诊断,在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尽早实施手术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1] 郭 科,封光华贾忠.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诊治新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27.

[2] 刘晋萍.关于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诊治的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4):351.

[3] 史楚平,曾 斌.33例绞窄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中):48.

猜你喜欢

肠粘连肠壁生机
让阳台焕发生机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生机暗涌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