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家谱中的原镌印与后钤印*

2013-02-15张秀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图书馆建设 2013年7期
关键词:氏族谱方印绩溪

张秀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州家谱存世数量巨大,其印章数量亦极可观。家谱中的印章与其他(如书画作品)印章在功能、形式上有许多不同。按照家谱中印章的产生方式可将其分为原镌印和后钤印。所谓原镌印,就是依照印章内容的原形态刻上雕版,与正文一起印刷在谱书上;后钤印则是谱书印成以后,用印章蘸印泥钤于书上。家谱中的印章不仅记录序跋等文章作者的名号、官爵、情趣,记录祠堂号、祖先徽称,还记录了家谱的更正、编号、收领人名章,以及在发放收领、查验过程中的情况,对于研究家谱的纂修、形成和保存体制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家谱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对印章的研究却明显地被忽略了。本文着重讨论家谱印章在其内容上的类型和意义,以分析其文献价值,印章艺术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1 原镌印的内容及价值

1.1 原镌印的发展

印章出现在家谱中的年代较晚,宋元时期徽州家谱存世极少,所存之谱也无印章出现。例如,安徽省博物馆所藏元泰定元年(1324年)《旌城汪氏家录》及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元至元三年(1337年)《汪氏家谱》皆无印章。明早期家谱中印章极少出现,形式和内容也较为简单。成化九年(1473年)《京兆舒氏统宗图》在吴永昭书“双凤鸣阳”匾文后有阳文方印,序后有王德用、张元、孔荫、袁聪等人原镌印,这些印章皆为正方形,阳文多,阴文少。成化十二年(1476年)《新安张氏续修族谱》张琏序后有“歙南宗器”阳文外方内圆印章、“邵水张琏”阴阳合璧方印及“筠轩清趣”阳文方印。至明中期,原镌印已极常见。例如,明嘉靖九年(1530年)《新安牌镇程氏家谱》有杨大章 “绣文”、“杨大章印”,程景富 “景富之印”、“维新氏”、“范坑后裔”等①。

自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原镌印在徽州家谱中非常普遍,且形式多样、数量庞大。例如,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古林黄氏重修族谱》[1]所有的序后皆有原镌印,其中包括程世培、冯元飙、吴继仕等8位当时名流的印章。乾隆时期家谱的原镌印最为鼎盛,既多且好。当时家谱请名人作序之风盛行,保留名人印章,以原镌印文的样式出现极为常见。清乾隆五年(1740年)《新安大程村程氏支谱》[2]共有汪、杨、史贻直、郑燮等15人作序,每人2~3枚印章,其内容皆为字号或职衔。最为典型的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3],此谱在祖先遗像赞文之后的作者多达41人近百枚印章,涉及印主从北宋欧阳修至南宋赵汝愚、王十朋、朱熹,再到元代赵孟、虞集等,皆为历史著名人物,事实上作伪的可能性极大。清乾隆至清末,序跋文末镌原作者的印章几成惯例。修谱者向作序跋者乞稿,作者写就后署名并钤名章。而修谱者印刷上版时,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及维持页面的美观,则全部刻入雕板。在技术上,仿印章刻板并无难度,原镌印出现在家谱中就成了惯例。

1.2 原镌印记载的内容

1.2.1 字号印

原镌印内容丰富,最常见者为作者的字号印,其能表明身份、职衔、祖宗、源流等。例如,明隆庆《文堂乡约家法》汪尚宁序末有“汪氏廷德私记”、 “大中丞记”、“己丑进士”[4]3枚原镌印,分别说明了这位《嘉靖徽州府志》纂修者汪尚宁的字、官衔、中进士年份;清乾隆歙县《桂溪项氏墓图》[5]序末有 “项天瑞印”、“友清”一阴一阳两枚正方形印,记录的是这位徽籍盐商的姓名与字;乾隆《休宁七桥金氏家谱》[6]沈德潜序末有“沈德潜印”、“宫傅尚书”等印章,无不是姓名字号印章,偶加职衔。此类内容是原镌印中的主流。

1.2.2 尊荣印

除反映姓名、字号、官衔、科举年份之外,原镌印另有反映个人情趣志向或特殊身份的印章,成为家谱原镌印中的最生动的部分。这类印章印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为彰显辉煌,二是表白清高。彰显型如明隆庆歙县《汪氏统宗正脉》最末页有原镌“左春坊辅高皇授太子经翰苑之章”[7]阳文方印,印内还有两幅小图。此印不仅有印主的身份、经历中辉煌可书者,还在印中绘祥云水纹以彰。此印右左分别写有“谱遵春坊公旧编,谨以世传图篆钤绣”,“卷端以为明征,各宗收谱者宜慎辨之。”也就是说,此印本有实物,刻于谱书不仅是为彰显,也为鉴别。清光绪《绩溪城西周氏宗谱》[8]中的周序后之印彰显目的直截了当:除一枚 “山门周之印”外,另一枚为“三元秀才两榜举人二品教官大声韵学”,将一生功名事业全部浓缩于此。清道光《瓯山金氏眉公支谱》[9]中,黄钺序于末镌有“左田八十三翁”、“万寿山锡宴十五老臣之一”,则自矜其年高寿丰、有赐御宴的光荣经历。

1.2.3 情志印

表现清净高雅志趣的印章在家谱中亦不少见。例如,清光绪《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修宗谱》[10]中,程际隆序后不仅有其字、号印,还有一枚闲章:“笔墨消闲”。清乾隆《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11]的像赞后有多枚情志之印。亨公像后有多枚“诗书启后传” 印章,仪公像后有“一丘一壑”、“诗卷长留天地间”印章。

2 后钤印的内容及价值

谱成之后,钤于谱书之上的印章内容更为丰富,包括与宗族名号有关的钤印,与家谱刻印、收领、递藏有关的印章,以及其他特殊用途印章3类。

2.1 与宗族名号有关的钤印

2.1.1 祠堂名、谱名印

这一类印章是后钤印中最为常见的一类,一般出现在谱书封面、书名页、序首、正文首卷卷端,或在保和钟、领谱字号的书页上。例如,雍正《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12]的谱名印所钤位置较少见,在朱坤序中间,印文“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之章”朱文方印。清光绪《詹氏宗谱》[13]的书名页钤“绿树墓祠”白文方印,“詹氏宗谱”朱文方印。此“绿树祠”为詹氏本支祠堂名。道光时休宁《瓯山金氏眉公支谱》[9]对于堂号钤印的规定较有特色,卷一首页有一长方牌记“谱字第贰叁号 七十七世大兴祀收藏 如无字号及天合堂图记或执别刻本抄本者皆同假谱”,上下各钤两枚“天合堂记”朱文方印。天合堂为金氏祠堂中主建筑名称,此钤印实为辨谱真伪的印记。这一作用同于隆庆《汪统宗正脉》一书的原镌印。

2.1.2 郡望及徽号印

标明本族郡望及徽号的钤印起源较早,且此类钤印往往在谱中多处出现,如明万历《汪氏迁派实录提纲》[14]从卷1~7首页皆钤有 “越国文武世家梅林汪氏世泽堂之图书”的朱文方印、“越国世家”的朱文方印,既有祖先徽号,也有谱籍地、祠堂号,是一种复合信息的印章。大多数家谱的这几项内容是分别钤有印章的,如清顺治《左田著宗全书》[15]中“九保柏林墩双墓图”右下角钤 “龙津大会”朱文方印、“永垂不朽”白文方印,左下角钤“商山两辩”朱文方印、“流芳百世”白文方印,是对祖先功业的颂扬。许多家谱中也有郡望地信息的钤印,如清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16]第1、3、4册封面书签下部有方形朱印两枚,其为阴刻“南阳郡”,“南阳郡”即为郡望地。

2.2 与家谱刻印、收领、递藏有关的印章

2.2.1 刻谱印

与刻印有关的印章在家谱中出现较晚,其内容大多为祠堂号、颁发时间、家谱数量等。这是因为徽州地区大多由宗族在祠堂设谱局主持刊刻事务,但是通过印章反映出现的较晚。例如,清嘉庆《煌郡洪氏皮谱》[17]书名页上有 “嘉庆丙子洪光裕堂颁发”双边框朱文竖长方印,“洪椿光裕堂谱局图记”朱文方印。光绪《歙西田汪氏家谱》[18]有长方形无框朱文钤印“光绪辛巳开雕癸未告成 计共印订四十五部颁发”,还有一枚“颁发宗谱编号之章”朱文长方形印。

2.2.2 藏谱印

与家谱收领保管有关的钤印主要包括谱号谱字、收领钤印、查验钤印几类。明清时期徽州家谱一旦修成组织刻印,就对印刷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以防外泄。对家谱数量的管理往往通过编制谱书的字或号来明确总数及该部谱的序号。谱书的字号既可采用数字也可采用千字文或干支,甚至任意诗文、吉语。例如,清嘉庆《桂溪项氏族谱》[19]每册版框外与书根(装订处)之间都钤有“第陆拾肆号大谱”朱文长方印。字号印章从清代至民国皆有,且越来越多。例如,清光绪《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20]每卷第1页天头钤有“继字号给天监公派树照世守勿易” 朱文长方形印,包括了谱字、收领人支派名字及守藏原则。这种合为一体的收领钤印在清末最为常见,且有多种形态。例如,清宣统《汪氏续修宗谱》[21]上有“圭字十一号”无框朱文长印。领谱字号下有莲花祥云图形,中印“圭字十一号祖佑收执”,其中“十一”、“祖佑”为朱文后钤无框印。

2.2.3 查验印

家谱的保存制度执行起来并不容易,迁徙、战争、水火常使家谱的查验不能按时照章执行。查验规则虽然在家谱的族规中往往有确定条款,但是作为查验证据的钤印在徽州家谱中并不常见。最早可见的查验钤印有明隆庆《文堂乡约家法》[4],这部家谱多处钤“对同”阳文长方形朱印,但分布无规律,且无查验时间,可见此时的查验规则还不完善。笔者迄今所见最为完善的查验钤印是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16]。这部家谱每册末页皆有族谱查验印章百余枚,紧密排列几乎满1整页。其钤印的格式为:上方横书干支纪年,下为长方形竖排“查对”二字。这100余枚印章干支相连,可以看到是每年一验,持续100多年未间断,实为难得。光绪《祁门倪氏族谱》[22]的查验钤印也比较多,第3卷领谱字号第1页上方有长方形无边框朱印“丁丑年验”、“戊寅年验”等验谱章共12枚。

2.3 特殊钤印

家谱中用途特殊的钤印包括收藏印、削籍印、族产税亩印、修改印及纂辑者印章。这些印章虽然不常见,却含有丰富的文献信息。

2.3.1 收藏印

特指因家谱的文献或文物价值而收藏钤盖的印章,非家谱收领人的钤印。近现代专事收藏鉴赏古籍者极多,但他们的钤印几乎不出现在家谱中。这是由家谱的性质决定的,它不是公开流通的图书,不用于鉴赏收藏。家谱中的收藏印大多到了民国之后才出现,这是因为有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家谱的价值,在收集的过程中钤本人印章。例如,郑振铎曾经收藏《下园徐氏族谱》,并钤“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字样。另外,书店的藏印更是难得。例如,清安徽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古林黄氏重修族谱》的4册护页上均有横长方无框朱文印“景泰锦尖苏门”、竖长方印 “苏州闾门外上塘街渡僧桥西苜下岸姚振隆老店”及 朱文方印“景泰□记图书”。

2.3.2 削籍印

这类印章非常罕见,明代万历《休宁范氏族谱》中曾经出现。该谱的中支村谱系图中有长方形阳文朱印,记录了范氏子孙范道谟从谱中被削名的始末:“道谟于崇祯三年腊月娶林塘地仆曹寿女为媳。七族众鸣县,于次年正月初三拜祖,共欲削谱名。道谟对祖前立服约,甘以曹女为妾,求恕。随控迫勒讯县,蒙署县鲁府主洞烛批道谟摈不得入公祠。众因告祖,于谱削名,仍逐出祠示警。”[23]道谟生于万历二十年,谱修成时方5岁,崇祯三年娶曹寿女时为38岁,依然被削谱除名。范道谟当时欲将曹女由媳降妾,仍未能免祸。削籍印是宗族制度实际执行情况的力证。

2.3.3 族产税亩印

2.3.4 修改印

修改印在清末较常见,原因是木活字印刷的普及。活字本不需写样上板,不需先印校对稿,是以成书极快。少一遍写校,则多一重错漏的可能。谱书印成,一旦读出有错,则多以朱印钤于错字之上,如民国五年《绩溪西关章氏族谱》[24]。

2.3.5 纂辑者名章

纂辑者名章是将编纂者个人名章逐一钤于每一部家谱之后,在稿本中偶尔可见,在刻本中十分罕见。例如,稿本《梅林汪氏族谱》[25]汪大章叙末有朱文方印两枚“汪大章印”、“己未进士”,此二印是从他处剪下,贴于本页。修谱者汪应泰叙末有朱文方印两枚“汪应泰印”、“通甫图书”。万历刻本《汪氏统宗正脉》[7]谱最后一页下半面有一排校辑人员(有10人之多)后钤之章,这样的情况更为罕见。

3 家谱印章的特殊形式

3.1 家谱印章的多样性

家谱印章的印面基本包含了所有同时期印章所见的样式。字迹有朱文与白文,形状有正方、长方、正圆、椭圆、肖形各种,另外随形印也偶尔出现。例如,清光绪《绩溪金紫胡氏家谱》[26]有一枚蓝色的鼎形阳文钤印比较特殊。民国《绩溪洪川程敦睦堂世系谱》[27]每册封面钤有“世字号给道盛公派昭根 世守勿易”阳文上梯形下长方形朱印,形状并不美观,却是通常印章少见的样式。另一种特殊的情况是,活字本家谱中的修改印和收领印,其往往以活字字模为印章,直接沾红色印泥或墨水钤于谱书。例如,民国《新安月潭朱氏族谱》[28]第2~12册第1页第1行下方均有“月字 二十号 济美领”,为木活字摆印,与别谱一般领谱人为后钤不同。该谱用红字印字更正原谱误字,略小于原字。《绩溪西关章氏族谱》领谱字号上,“增字谱二房正培领” 上钤为“深渡定华子正发领”、“玉字谱三房洪 葆生领”,边上钤“二献杰公派正扬领”。所钤字为阴文暗红,竖排一行,然字大小不一,排列不严整,很明显是一个一个钤上去。对比旁边的黑色文本字迹,可知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印章,它本身就是活字字模,沾红色印泥钤上而已。不过,鉴于这样操作钤印方式与印刷不同(钤印是纸在下,字模向下钤;印刷是纸在上,雕板在下方进行刷印),这类字模仍要作为钤印来算,只是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印章是不同的。

3.2 家谱印章形式的意义

家谱中的印章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更多的具有权威性、庄重性,因此在形式和意义上有着特殊的规律。例如,家谱中有仿官印,一种是仿明代关防,一种是仿清代满汉合文官印。明万历时期的《程典》[29]是徽州程氏家族的典章制度汇编,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家谱。在领谱单最后一面有本部谱的编号及收领人名称,在编号上钤有“泰塘程典关防”长方形朱文叠篆印章。关防是始于明初的官印,后发展成长方形、阔边朱文的形式。此谱以关防称其谱印,极为少见。《程典》的这个印章采用的宽边和印文的叠篆方式也正是明代关防的样式。其用意显而易见,既有与关防相似的凭信的作用,又以这种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权威性。康熙时《续修桂林方氏宗谱》[30]书中多处跨页钤盖朱印方章,字迹不清。印记左半为满文,右半为叠篆。这种满汉合璧的印章是清代官印经常采用的。明显做成官印的样式或直接称为关防的印章,在家谱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在风格上接近于官印的印章。此类印章较多,不一一列举。

3.3 极其特殊的印章形式

套印是出现于明后期的雕版印刷术,明末时风行。浙江湖州的闵齐、凌初刻书就精于此道。然而在家谱中,这种雕版套印工艺极其罕见。笔者仅见过一处,在崇祯本《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1]中。纂修者黄文明序后有一页将 “文明之印”、“用晦氏”、“子孙宝之”3枚印章用朱色套印在雕版上。它与后钤的不同之处是,印章所在位置的栏线被剜去,3枚印章色彩深浅完全一致,且显然非印泥之色感,而是印刷用的红色墨水。

4 结 语

原镌印的内容大多为序跋传赞作者的姓名、字号、科举年、官衔、生平功业、情趣、志向,这些印章直接提供了印主的相关信息,对查清一些正史方志中未记载或记录不详的人物有帮助。后钤印种类极多,其中反映宗族名号信息的钤印最多,通过祠堂名、谱名、郡望、徽号及反映宗族精神及谱牒保管制度的印章来体现。反映刻印信息的钤印是研究古代刻书的重要资料。在家谱颁发、保管、递藏过程中产生的钤印直接发映了古代家谱的收领保管制度及实际执行情况,这些钤印包括谱书字号、收领颁发堂号人名及查验印。后钤印中的特殊钤印反映的信息多样。收藏售卖印可以反映家谱的收藏和售卖流转过程。削籍印反映了古代的宗族制度,尤其是通过家谱来强化宗族控制,是一个直接的证据。族产税亩印反映了宗族的族产管理制度,对家谱中记录的族产及管理方式起到资料上的补充作用。以上所有的印章都是古代修谱制度及发展的真实记录。

注释:

①本文引用家谱皆为安徽省图书馆馆藏。由于印章所在位置情况复杂,且家谱常无页码或页码不连贯,因此印章页码及位置皆随文指出,后不一一说明。

[1]黄文明.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M].刻本.休宁:黄氏,1643(明崇祯十六年).

[2]程士圣,程 豫.新安大程村程氏支[M].刻本.歙县:程氏受祉堂,1740(清乾隆五年).

[3]许登瀛.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M].刻本.歙县:许氏,1745(清乾隆十年).

[4]陈昭祥.文堂乡约家法[M].刻本.祁门:陈氏,1572(明隆庆六年).

[5]项天瑞.桂溪项氏墓图[M].刻本.歙县:项氏,1761(清乾隆二十六年).

[6]金 焘,金景轩.休宁七桥金氏家谱[M].刻本.休宁:金氏,1767(清乾隆三十二年).

[7]汪鸿儒.汪氏统宗正脉[M].刻本.歙县:汪氏,1571(明隆庆五年).

[8]周之屏.绩溪城西周氏宗谱[M].木活字本.绩溪:周氏敬爱堂,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

[9]金锦荣.瓯山金氏眉公支谱[M].刻本.休宁:金氏,1834(清道光十四年).

[10]程际隆.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修宗谱[M].木活字本.太邑:汪锦堂,1907(清光绪三十三年).

[11]黄治安.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M].刻本.休宁:黄氏,1766(清乾隆三十一年).

[12]程公惠.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M].刻本.新安:程氏,1735(清雍正十三年).

[13]詹固维.詹氏宗谱[M].木活字本.婺源:詹氏,1879(清光绪五年).

[14]汪国言, 汪君允.汪氏迁派实录提纲[M].刻本.歙县:汪氏,1573(明万历元年).

[15]黄金甲.左田著宗全书[M].刻本.祁门:黄氏,1645(清顺治二年).

[16]叶有广.黟县南屏叶氏族谱[M].木活字本.黟县:叶氏,1812(清嘉庆十七年).

[20]程秉耀,程秉梁.绩溪仁里程继序堂专续世系谱[M].木活字本.绩溪:程氏,1907(清光绪三十三年).

[21]汪祖塾.汪氏续修宗谱[M].木活字本.婺源:汪氏崇德堂,1909(清宣统元年).

[22]倪望重.祁门倪氏族谱[M].木活字本.祁门:倪氏,1876(清光绪二年).

[23]范 涞.休宁范氏族谱[M].刻本.休宁:范氏,1605(明万历三十三年).

[24]章尚志,章必训.绩溪西关章氏族谱[M].木活字本.绩溪:章氏,1916(民国五年).

[25]汪应泰.梅林汪氏族谱[M].稿本.休宁:汪应泰,1626(明天启六年至崇祯间).

[26]胡广植.绩溪金紫胡氏家谱[M].木活字本.绩溪:胡氏,1908(清光绪三十三年).

[27]程礼恭, 程 兰.绩溪洪川程敦睦堂世系谱[M].木活字本.绩溪:程氏,1913(民国十二年).

[28]朱承铎.新安月潭朱氏族谱[M].木活字本.休宁:朱氏,1921(民国二十年).

[29]程一枝.程典[M].刻本.休宁:程氏,1599(明万历二十七年).

[30]方维京.续修桂林方氏宗谱[M].木活字本.淳安:方氏,1687(清康熙二十六年).

猜你喜欢

氏族谱方印绩溪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荒率秀润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
白裤瑶服饰图案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