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源》释义疏误举例

2013-02-15罗小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12期
关键词:辞源书证义项

●罗小如(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辞源》是我国近现代编纂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其收词、注音、释义、书证方面都有较高的质量,是古籍阅读和古典文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但是由于规模较大、书成众手等方面原因,失误在所难免。笔者在经常查阅过程中,发现一些条目存在疏误,今试从释义和义项两个方面各举数例,进行商榷,以期为辞书修订尽绵薄之力,并求教于方家。

一 释义疏误

释义是语文辞书的核心内容。释义是否准确、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辞书的质量。作为主要服务于古籍阅读和古典文史研究的大型古汉语辞书,《辞源》释义精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释义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多个方面,下面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释义不确

【畛挈】缠累。《淮南子·要略》:“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注:“楚人谓泽浊为畛挈。”(第三册2112页)[1]

按:此条书证高诱注“楚人谓泽浊为畛挈”。他认为“畛挈”是楚方言词,意为“泽浊”,即“水浑浊、污浊”义,而《辞源》释义却为“缠累”,二者意义毫无关联。其实“缠累”义源于杨树达的《淮南子证闻》。杨树达云:“畛挈无义,注义亦不明。愚疑‘挈’当读为‘界’。挈界古音同,故可通用。《说文·田部》云:‘畛,井田间陌也。界,境也。’二字义近,故得连用矣。”[2]故“畛挈”表“田界”义,又引申为“间隔、局限、缠累”义,《辞源》正是取此引申义。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如刘盼遂云:“畛假为沴,挈假为丰,非连字也。《说文》:‘沴,水不利也。’‘丰,艸蔡也。象草生之散乱也。’挈从丰声,故得通假。”[3]杨树达、刘盼遂的解释在文意中难通。“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上下文对举,“畛挈”、“淑静”都是形容词,意义相对。《说文·水部》:“淑,清湛也。”“淑静”表示“清净”义,故“畛挈”取“浑浊、污浊”义较恰当。

【瘁音】哀苦憔悴之音,指病弱不刚健的言词。《文选·晋·陆士衡(机)〈文赋〉》:“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注:“瘁音,谓恶辞也。”(第三册2139页)

按:将“瘁音”释为“哀苦憔悴之音”,似有望文生义之嫌。合成词“瘁音”的意义不能单从人的生理感受上理解。从其书证《文赋》看,“瘁音”指的是“徒靡言而弗华”。李善注“靡,美也,言空美而不光华也”,[4]即“浮靡之辞”意。“瘁音”李善注“谓恶辞也”意即“浮靡之辞”,而非“病弱不刚健的言词”。故“瘁音”意义应作“浮靡的言词”。如叶景葵《〈蔽庐丛志〉序》:“而一二瘁音之夫,自矜杼轴,揄扬骤作,徒贻子阳之讥,无当步兵之目。”

(二)释义与书证不合

【眇视】㊀偏盲,以一眼视物。《易·履》:“眇能视,跛能履。”宋·晁补之《鸡肋集·一·梦觌赋》:“惟一盲而两默兮,与目萍为何禨;岂眇视不足与明兮,萍非寄而终离。”㊁微视,偷看。《楚辞·宋玉·招魂》:“娭光眇视,目曾波些。” 注:“眇,眺也。”(第三册2206页)

按:此条有两个问题。① 第一义项与所引书证《易·履》不合。“眇能视”的“眇”义为“眼睛小”,陆德明《经典释文》:“眇,《说文》云:‘小目’。”且“眇能视”不是词目“眇视”条,而是语源的出处,应加以说明。② 第二义项释义不确。“娭光眇视,目曾波些。”王逸注:“言美女酣乐,顾望娭戏,身有光文,眺视曲眄,目采盼然,白黑分明,若水波而重华也。五臣云:言美人既为戏乐,光彩横出,眇然远视,目若水波。”[5]此“眇视”应是“眺望”义。如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潄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著2衣】㊀穿衣。也作“着衣”。晋张敞《东宫旧事》:“皇太子纳妃,有著衣大镜,尺八寸。” ㊁穿衣镜。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一《镜赋》:“梳头新罢照著衣,还从妆处取将归。”(第四册2668页)

按:从两个义项的关系看,第二义项似乎是从第一义项引申而来的。第二义项书证《镜赋》描写妇女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的情景。“照著衣”即照着镜子穿衣,“著衣”义为穿衣,释为“穿衣镜”语意不通,非是。且从生活常识来看,镜子的功用不单是用来穿衣,所以“穿衣镜”似难成立。此义项应合并到第一义项。

【省】㊆七灾害、过失。通“ 眚 ”。 《书·说命中》:“惟干戈省厥躬。”《释文》:“省,息井反,一本作眚。”《公羊传》庄二十二年“肆大省”。《春秋》《谷梁传》皆作“眚 ”。(第三册2205页)

按:“灾害”、“过失”两义差别甚大,应分别立项。且书证也与义项不合。第一书证“惟干戈省厥躬”的“省”不是“灾害”“过失”的意义。此书证的上句“惟衣裳在笥”,汉孔安国传“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 唐孔颖达疏“惟干戈在府库,不可任非其才,省其身堪将师,然后授之。……衣裳言在箧笥,干戈不言所在,干戈云‘省厥躬’,衣裳不言视其人,令其互相足也”[6]。故“省”是动词,“观察”义,而义项却是名词,非是。第二书证“肆大省”汉何休解诂:“谓子卯日也。夏以卯日亡,殷以子日亡,先王常以此日省吉事,不忍举,又大自省勑,得无独有此行乎?常若闻灾自省,故曰灾省也。”[7]“省”似乎也不是“灾害”、“过失”义,而是省察义。此二书证应作为“省”义项㊀“察看”的书证。故“省”通“眚 ”应分立二义项。① 灾害。如《大戴礼记·千乘》:“君发禁,宰而行之以时,通于地,散布于小,理天之灾祥,地宝丰省,及民共飨其禄,共任其灾,此国家之所以和也。”② 过失。如《尚书·洪范》:“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三)同义词语释义失照应

【空弮】谓张弓而无矢。《汉书·六二·司马迁传报任安书》:“ 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注:“李奇曰:‘弮,弩弓也。’(颜)师古 曰:‘陵时矢尽,故张弩之空弓,非是手拳也。’”《全唐诗·六○九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迭和>》:“纵有命世才,不如一空弮。”参阅宋程大昌《演繁露》二“弮”。(第三册2322页)

【空拳】㊁空弓。言矢用尽。拳,古通“弮”。《汉书五四·<李广传>附李陵》:“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注:“文颖曰:拳,弓弩拳也。师古曰:拳字与絭同,音去权反,又音眷。”参见“空弮”。(第三册2322页)

按:在“空弮”条书证中,“张空弮”、“冒白刃”都是动宾结构,近义并举,“空弮”是偏正式名词,书证《全唐诗》中“不如一空弮”中“空弮”是名词作宾语,而其释义“张弓而无矢”表示一种动作,是动词性的,释义不恰当,应释为“无箭的弩弓”。词条“空拳”的第二个义项释为“空弓”,认为“拳,古通‘弮’”并在后附有参见“空弮”条,即《辞源》认为“空拳”义等同于“空弮”义,但“空弮”与“空拳”释义不一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释义失照应。

二 义项阙漏

义项是辞书对词语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概括而得出的词义分项。《辞源》对词语义项的概括比较全面。但是一些词语在不同时代的意义发生变化,义项比较复杂,而且我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致使辞书收录的一些多义词语义项阙漏。

【荡妇】倡妇。《玉台新詠》七南朝梁简文帝(萧纲) 《执笔戏书》诗:“舞女及燕姬,倡楼复荡妇。” 南朝梁元帝(萧绎) 有《荡妇秋思赋》,见《艺文类聚》三二。后指作风不正派的妇女。(第四册2711页)

《辞源》释“荡妇”为“倡妇”,即古代歌舞的女子,并非其本义。“荡妇”是语素“荡”与“妇”构成的复音词,而“荡”无“歌舞”义,“荡妇”从字面上看不出有“倡妇”的意义。从语源上看,“荡妇”源于“荡子”,即“荡子之妇”。明代卓明卿《卓氏藻林》卷二:“荡妇,荡子妇也。”《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朱其铠等注:“荡妇:荡子妇;出游不归者的妻子。”[8]《古诗十九首》:“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荡妇”还可指“妇女”义,如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十六《复命题诗》:“【江头金桂】写罢新诗愁闷,不由人泪暗倾,教奴怎做荡妇。”清王廷绍《霓裳续谱·序》:“楷堂先生点订《霓裳续谱》一书,自文人才士之笔,至村妪荡妇之谈,靡不毕具。”此两例指“妇女”。

“荡妇”由卖艺的“倡妇”引申指卖身的妓女。清陈元龙《历代赋汇》补遗卷十二明·周容《灯兰赋》:“闻更筹兮方永爰,有青楼荡妇章台丽人掷果,谁怀拈核在巾,怨灯花兮不相报,闻杜宇兮何处春。”董沛《汝东判语》卷五:“遂启鼠牙之讼,严标朱牒,徧缉凶徒,密访青楼,忽来荡妇问姓名,而未确验踪迹。”此二例均指妓院的妓女。“荡妇”还可指淫荡的妇女,此义现在常用,《辞源》此义项未引例证。如宋李昌龄《太上感应篇》卷二十五:“于为妇者也,其不敬者若非悍妇必荡妇也,何足道哉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四:“单可惜趁副了浪子荡妇,轻佻慢引,许多风月工夫,都从兹而起。” 蒲松龄《聊斋志异·湘裙》:“伯揪返骂曰:‘淫婢!生为荡妇,死为贱鬼,不齿群众久矣;又祟吾弟耶!’”《汉语大词典》此义项书证偏晚。

故 “荡妇”本义应为:“荡子之妇”,增补“钟情女子”、“妇女”、“妓女”3个义项。

【矜奋】犹奋勉。《管子·形势》:“矜奋自功,而不因众人之力。”唐朝愈《昌黎集》三一《柳州罗池庙碑》:“ 三年,民各自矜奋……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第三册2226页)

按:本条中二例证“矜奋”词义不同。《管子》“矜奋自功”的“矜奋”与“自功”是同义并举,都是“自恃、自傲”义。第二例证“ 三年,民各自矜奋”上文是“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从句意可知,此处的“矜奋”义为“勉励、奋勉”义。因此“矜奋”应立二义项:①“自恃、自傲”;②“勉励、奋勉”。

【草马】㊀雌马。《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第四册2647页)

按:“草马”意为“雌马”,“草”含有“雌性”义。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今北方通称牝马曰草马,牝驴曰草驴。”曾良先生、朱城先生曾撰文讨论了“草马”的“草”字含有“雌性”义的来源问题。[9,10]《辞源》在单字“草”义项下却未收此义项,当补。

[1]辞源(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杨树达.淮南子证闻 盐铁论要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1.

[3]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59.

[4](梁)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9.

[5](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9.

[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7.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公羊传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8.

[8](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75.

[9]曾良.“草马”探源 [J].中国语文,2001(3):93.

[10]朱城.“草马”之“草”的语义来源[J].语文研究,2005(4):34-37.

猜你喜欢

辞源书证义项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与价值平衡
——兼评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
《辞海》和《辞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