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合成理论下《峨眉山月歌》的认知解读

2013-02-01张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映射

张毅

【摘要】文章在回顾GillesFauconnier和Mark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该理论对李白诗歌《峨眉山月歌》进行认知解读,旨在说明为概念整合理论不仅用于解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整合、概念延伸和假设类推等抽象语言现象,而且对诗歌的语篇分析和意义构建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认知工具。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李白诗歌;合成空间;映射

一、引言

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又称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Gilles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的《心理空间: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1997年出版的《思想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以及2002年与Mark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考方式:概念合成和思想隐藏的复杂性》(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共同促进了概念合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概念合成理论突破了概念隐喻理论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双域映射的局限,在不同心理空间合成的基础上为语言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是人类普遍思维和活动的认知过程。

概念合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其概念合成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之间的映射关系。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space)。各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ma-pping)进行对应连接(counterpartcon-nection)。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物之问的部分映射所产生的跨空间映射形成了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元素,这种联系或连接器为语用功能、隐喻、转喻或是角色价值关系等。两个输入空间部分选择性投射至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问。在合成空间内,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结构,即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Fauconnier(1997;转引自汪少华2001)指出,层创结构源于三种过程:(1)组合(composition):将两输入空间的投射组合起来,这种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2)完善(com-pletion):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这一组合结构可视为合成空间中一个更大的完整结构中的构成部分。合成空间中由提取结构所激活的型式结构(pattern)不断完善,并形成一个更大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这就是所谓的“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theblend),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emergentlogic)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层创结构并不存在于原有的输入空间,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概念整合中各个空间是动态的,可以随时得到调整。

Fauconnier(2002)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角度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划分为四种:简单型框架网络(simplexnetwork),镜像型框架网络(mirrornet-work),单域型框架网络(single-scopenetwork),双域型框架网络(double-scopenetwork)。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型由简单到复杂,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且概念划分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综上,概念整合是经过“跨空间映射、选择性透射、建立类属空间、建立合成空间、发展层创结构(李福印2008)”等一些列复杂的过程构建8起来的。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诗篇千余首,内容涉及写景抒怀、咏物寄兴、赠别友人、情爱相思、边塞军旅等诸多方面,诗歌想象大胆瑰丽、语言不拘一格、浑然天成,尽显飘逸豪放的“诗仙”风范。李白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特别是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清新脱俗、飘逸自然,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李白诗歌中有几类诗人钟情的独特诗歌意象,如“月光意象”、“江河意象”、“饮酒意象”、“大鹏意象”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李白诗歌非凡的想象力,其“诗仙”风骨跃然纸上。

以往对于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研究大多集中在从美学和文化传递等层面入手,较少从认知的层面探究李白诗歌多意象建构过程中诗人认知能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本文试以体现“月光意象”和“江河意象”的李白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为例,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结构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探讨其诗篇、概念合成中的组成元素、合成原则及概念整合网络模型的应用。

二、《峨眉山月歌》认知解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为李白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之一。年轻的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全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却由山、月、江、人等多重意象构成了复杂的合成空间。此诗前两句构成一个合成空间。前半句中“山”、“月”、“秋”构成第一个输入空间,是静态的;后半句的“水流”以及随水而动的月影构成第二个合成空间,是动态的。两个空间中天上月与水中影两个原型意象并置,通过“入”字对两个输入空间映射联结。两个输入空间的意象构成的景致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月”及月“影”是李白诗歌当中常见的意象,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认知涵义:古人抬头望月,低头见水中月之倒影,思乡之情便会激荡心中。第一输入空间中的“月”在第二输入空间投射成为水中“影”,这便构成了类属空间中的类属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便组合成“思乡”这一新的结构,同时又被拓展到三四句组成的合成空间。而第一输入空间中的元素“秋”,投射在合成空间,与“月”建构,产生出的“清冷的月影”这一新的层创结构。

同样,此诗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形成一个输入空间。上一组输入空间内的元素都是由景物构成,与此不同的是,第二组输入空间出现了新的元素:诗人。诗人也作为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连接器。第三句输入空间的动作“发”、“向”和第四句输入空间中的“思”、“下”都是由诗人一人发出来的,使得两个输入空间形成跨空间映射。“夜发清溪”与“思君不见”、“向三峡”与“下渝州”分享共同的事件结构。两个输入空间的行为和事件结构构成类属空间中主要的类属结构。第二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君”此处指月,人行万里有故乡山月相随,夜夜可见,可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及,使“思君不见”的感概更加深沉。中国人对此意象的文化认知趋同在合成空间中进一步被完善成为“思君”便是“思念亲友”、“思乡”这一新的结构关系。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大量的古典诗歌中都存在“月”这一意象,因此这种意象的投射具有常规性,很容易被忽略,其在合成空间中映射必然会受到固化概念的制约,对诗人认知活动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影响。

在本诗前两句的合成空间中,第一句输入空间中“清冷的秋”组织性框架和第二句输入空间中的“月影”组织性框架同时被映射到合成空间中,共同形成合成空间中新的组织性框架“清冷的月影”,被称为双域型框架网络。而在三四句的合成空间中,只有第四句输入空间中的“怀念故乡的明月”这一组织性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怀念故乡的亲朋”这一组织性框架,被称为单域型框架网络。以上两种类型的概念整合在同一首诗中相辅相成、互相映射。在“清冷的月影”和“怀念故乡的亲朋”之间,背景框架知识会完善人们对后者的选择,这种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三四句的合成空间中经过完善得到消解。

三、结语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概念合成理论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概念合成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概念整合是人类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在以抽象语言运用为主的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如此,这就为该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更宽广的领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受到固化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所构成的合成空间常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忽视了其认知功能。本文仅以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为例进行概念理论框架下的语篇分析,管中窥豹,对于李白长诗中更为复杂的合成空间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映射
Hibernate框架持久化应用及原理探析
试论泰国文化对外来广告的映射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