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

2013-02-01刘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摘要]“优秀园丁教育培养班”是为主动适应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基层教育服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优秀园丁教育培养班”进行浅谈。

[关键词]高校;优秀园丁;教色;教育

为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先后于2009年、2010年启动实施了“珠峰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珠峰计划”,即“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入选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一、“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的产生

高校扩招带来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学生的师范技能在弱化;学生参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不明显,部分学生有追求成为卓越教师的强烈愿望,作为以师范专业为品牌的师范大学,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西华师范大学在结合本校教师教育办学经验和国内外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面向优秀师范生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即:“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二、“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的选拔

1、“实验班”的组建在学生进校后第一学年结束时进行,学生根据学校统一安排自愿报名参加选拔。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在校学习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未受过任何处分;

第二,具有教师潜质、热爱教师职业,致力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第三,所报专业相对应(无对应专业按照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科目高考成绩在良好及其以上;

第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在良好及其以上,方可申请加入英语专业“实验班”;

2、除音、体、美等艺体类专业(仅在本学院相关专业中选拔)外,学生可以跨专业进行申请,其中高考文科考生只能申请文科或文理兼收的相关专业“实验班”,理科考生只能申请理科或文理兼收的相关专业的“实验班”。跨专业申请就读“实验班”的学生经考核录取后,按学校专业调整的有关规定,统一进行专业调整。

3、为保证培养质量,符合举办条件的专业每届原则上只开设1个实验班,并严格保证小班教学,其中外语类专业达到25人可开班,但每班总人数不超过30人,其他专业达到30人可开班,但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

三、“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1、严格人才选拔制度。各学院必须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做好“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工作,并实施小班教学。

2、选派优秀辅导员。各相关学院应专门选配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单独担任该“实验班”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3、实施导师制。各相关学院必须为“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选派优秀指导教师,每位导师指导同一届学生的人数不超过5人,4届指导人数总计不超过15人。

4、实行“实验班”动态调整机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学校依据平均学分绩点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整(违纪学生自动退出),同时,在其他学生班中按选拔等额的优秀学生补充到“实验班”。

四、“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的特色

1、实施教师教育的“3+1”和“4+2”培养模式

“3+1”即3年专业学习和1年顶岗。

“4+2”即本科和教育硕士“本硕连读”模式,“实验班”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学业的基础上,可自愿选择保送攻读2年教育硕士。

2、优化“实验班”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各相关学院应为“实验班”学生配备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师资,并优先安排其他教学资源。

3、单独制定“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要加强“实验班”学生对中小学教材的研讨、对学科中考、高考试题的练习;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实际,加大学科课程与中学课程结合;增设研究方法、思维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类别选修课程;加强实验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构建“实验班”学生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班”学生的博雅教育和特长才艺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学生教师技能、教师素养训练与达标测试

依托四川省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中心,深入开展对“实验班”学生教师语言、教师书法、班主任工作能力、学科教学技能、学科教学资源利用、课件制作、教师礼仪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训练;强化“实验班”学生教师职业素养训练,狠抓教学过程的职业养成意识、班团活动的职业养成体现、生活方式的职业养成体验等环节;实施“实验班”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达标测试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教师书法、“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教师基本素养和礼仪、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达标测试。

5、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论坛”,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新课改

定期邀请基础教育界课程教研专家、基础教育管理者、中学特级教师来校作“基础教育论坛”,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基础教育对师范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等情况,增强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

6、重视对“实验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班”需根据《西华师范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的要求获得不低于4个创新学分。各学院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创新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鼓励各学院结合学校学生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体验。鼓励“实验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以赛带练的方式,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

7、实施与基础教育课改对接的“跟班见习”计划

学校、学院与部分中小学校建立稳定的“见习基地”,实施“实验班”学生“跟班见习”计划,让“实验班”学生在非教育实习阶段直接参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教学观摩和跟班见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熟悉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8、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和全校师范技能大赛

学校将承办或举办全国、全省和全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实验班”学生在4年学习期间应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2次校级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校际、院际之间的交流和切磋,营造浓厚的师范技能竞技氛围,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9、创新“实验班”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机制

学院对“实验班”学生学业评价时,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学业活动记录册(卡),采用多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专业知识、教师素质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取向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考核成绩可在最终成绩中最多占到50%。

10、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逐步建立完善“西华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成立“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通过该中心,培养一批研究基础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四川省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把中心对四川省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并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及时反馈到“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培训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贯彻“教师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理念,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各校的特色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累经验。

作者简介:刘皴,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研究方向:教学理论。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