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助力实现“职教梦”

2013-01-31孙军辉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17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技能技能

孙军辉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德州 25303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要承担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传承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任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要站在哲学、社会、教育、科技、管理等高度进行研究,准确把握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创新管理和运作方法,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人格养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办学生、家长、企业、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1 突出“德育为先”的中心地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传统文化、现代产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挖掘学科知识、技能培养中的德育资源,把实际学习、生活、工作的实例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发挥育人功效。

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把高职生富余的精力有效地引导到高尚艺术和高技能实践、技能大赛的轨道上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荣誉感;鼓励学生树立自我成才的“职业梦”,激发学生努力把梦想变为现实。

2 把握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哲学起点是职业,以职业分类建立专业分类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人的职业胜任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肩负起掌握技能,创新技能与传承文化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坚定职业教育就是民生教育的理念。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和谐服务。

3 实现“三层次”的文化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使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人文知识的积淀,健全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科学的做事方法。

3.1 文化育人,满足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需求,奠定自我发展的基础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资源。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区域文化资源融入人文课程中,形成独有的地域特色。

职业教育教师应创新理念,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促进学生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积淀文化底蕴,形成进步和向上的价值取向。

举办“文、史、哲、艺”等方面的讲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浸润心灵,提高境界,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2 专业文化育人,满足学生技能提高的需求,搭建自我提升的平台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化改革,开发专业认知课程,针对高职院校新生特点,进行专业启蒙教育,明确专业与职业、课程与岗位、学习与工作的关联性,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介绍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有清晰的了解,适应新环境。收集历届校友的成长案例,以他们成功的职业成长经历及职业感悟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3.3 企业文化育人,满足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建立自我实现的信心

德伦西·狄尔和阿伦·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传说、深化》中指出:文化是与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共享价值和信仰系统、组织结构、产生行为规范的控制系统。职业院校要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必须引入企业文化。首先,在教学环境布置上把教室和车间合为一体。其次,把课堂开设到企业、工厂车间,把企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再次,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教育。

4 打造“四阶段”的技能培养模式

4.1 基本技能培养,转变学习理念

新生职业素养培育课程的开设,提高了新生的适应性,使新生尽早、尽快接触生产设备,转变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兴趣和职业素养。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体味知识的逻辑,在知识的引导下,感悟制作的乐趣,颠覆中学灌输式学习模式,实现新生由学科型知识学习向技能型项目学习的转变,体会快乐学习、素质培养、职业教育技能培育的学习特点。

4.2 专业技能培养,服务社会需求

专业技能要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技能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基础扎实、实用性强的技能平台。

(1)将技能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一教学模块所承担的功能。

(2)对各个技能模块要强调知识、技能培养过程的递进和衔接,突出技术技能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场所开展“一体化”教学。

4.3 创新技能培养,完善学生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要反思其育人理念和哲学研究,建立有利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大胆决策、充分自信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4.4 创业技能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使具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学校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建立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内容体系。

5 建立“四方位、动态多元”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

5.1 现有评价系统存在“三大缺陷”

(1)从评价方式上看,高职院校现有人才评价缺乏衔接性,没有与技能评定、职业资格评定、社会评价等形成有效衔接。

(2)从评价内容上看,高职院校现有人才评价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及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从评价主体上看,高职院校现有人才评价缺乏科学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

5.2 构建合理、动态、多元、开放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可以从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业绩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四要素结构模型。

建立适应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文、专业加技能”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定期测评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调研行业企业岗位生产所要求的指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整合,构建动态、多元、开放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6 深化“立体式”校企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和生命线,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以多种形式的合作把校企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校中厂”模式;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师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培训等工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等。

把企业文化融入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中,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要体现与行业岗位群和订单培养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改造、研发、培训实现教师进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厂中校”的实景人才培养和“校中厂”的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功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多赢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审美意识、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1-07-06.

[3]鲁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N/OL]中国教育报,2013-4-7.

[4]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OL].中国青年报,2012-2-13.

[5]陈德锋.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34.

[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42.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技能技能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