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戏剧的历史变迁——《美国华裔戏剧研究》评析

2013-01-30周郁蓓

中国出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非主流族裔华裔

文/周郁蓓

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崛起和发展,就像美国实验派和先锋派戏剧的持续兴盛,美国百老汇内外界限的逐渐模糊一样,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戏剧的特点之一。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去中心性、多元性和实验性等,不仅代表着当代美国戏剧的共性特征,揭示了美国戏剧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定义了20世纪美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徐颖果的《美国华裔戏剧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8月出版)是研究和了解美国华裔及其戏剧不可多得的著作之一,值得一读。

作者将美国华裔戏剧视为美国戏剧和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一部分,阐述重心是华裔戏剧中的中国文化。作者阐明了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从初入美国时的异族性载体,经由华裔戏剧,演变成为融入美国戏剧主流的戏剧元素和文化元素。整个华裔戏剧史的变迁,每一部成功的华裔戏剧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舞台再现,不仅表现了华裔群体社会身份的变迁,也表征了从冲突到交汇、再到化合的文化离散融合过程。

在介绍了华裔戏剧与美国戏剧、亚裔戏剧的关系以及亚裔戏剧前史及剧团形式、美国戏剧中的华人形象之后,该书作者对五位华裔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作者分析的第一位剧作家是较早登入主流剧场的赵健秀。为表达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华裔倾诉不满、争取权利、改变形象的政治目的,赵健秀主动汲取主流文化、黑人文化和中国文化中有益于此目的的形象、元素和思维方式,充实到他的戏剧语言、舞台形象和斗争模式之中。作者在突出赵健秀对多元性的主动吸纳和积极表达的同时,阐明了赵健秀既非主流也非华人的华裔形象观和华裔身份观。赵健秀用戏剧定义和解释了华裔身份,黄哲伦则用戏剧探索了文化身份的本质特征和生成过程。作者通过对《新移民》中移民身份变迁和文化融合主题以及对这些主题表现手法的分析,阐明了该剧具有区别于主流戏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又契合并表明了华裔身份的流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作者对张家平戏剧文本的分析,同样突出了形式风格、艺术手法、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包含的先锋派特征。这三个作家在书中出现的顺序,代表了华裔戏剧、华裔文化身份观和社会身份观从双重到多元再到跨界的变化过程。张家平对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理性刻画,替代了赵健秀充满愤怒的呐喊,代表着“跨门类、跨文化、跨族裔、跨国家的趋势”。[1]但与此同时,作者也突出了几位作家的共性,即用艺术表达了文化身份观和政治观,使艺术承担了社会功能。

作者认为,华裔剧作家的这种政治自觉,使得华裔戏剧与美国主流戏剧可以相互渗透。华裔戏剧虽仍属于美国非主流戏剧,但是,非主流戏剧的大量存在,非主流戏剧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非主流戏剧家较高的艺术和政治自觉性,非主流戏剧被主流接受的可能性的存在,正是美国戏剧乃至美国文化真正的独特之处。正如作者所述,华裔戏剧本身就既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现实的民主政治活动,或至少是一种较有成效的文化批评。与此相一致的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包括华裔戏剧研究,正如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一样,也离不开政治。美国实用主义学者罗蒂认为当代美国的人文研究是“从现实政治向学院政治的逃离”。[2]在他看来,社会民主转变是达到启蒙运动政治目标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华裔文学研究即便有向学院政治逃离的倾向,仍起到了扩大华裔作家影响力,给予华裔作家信心,提高华裔作家自觉意识的作用,对社会民主转变当是一种准备。这正是徐颖果的专著所着力彰显的。

注释:

[1]徐颖果.美国华裔戏剧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2:185

[2][美]理查德·罗蒂著.哲学、文学和政治[M].黄宗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94

猜你喜欢

非主流族裔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