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为平教授头部“卜”字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体会

2013-01-23牛茜茜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髓海补法面肌

赵 健,牛茜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面肌痉挛是面部不受控制的阵挛性抽搐,常为无明确原因的原发性疾病,也可以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后遗症。本病女性多发于男性,属于祖国医学“筋惕肉瞤”的范畴。程为平教授通过多年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疗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兹将程为平教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简介如下。

1 病因病机

程为平教授认为,本病因“风邪客络,脑神失司”所致。《素问·风论》载:“风者百病之长也”,外感风邪侵袭面部,痹阻经脉,气血不能濡养于肌肉,导致面肌拘急弛纵。伤于风者,上身受之,上传于脑。脑,又名髓海,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及主感觉运动[1]。脑主元神,神能驭气,使气荣于筋而达百节,故脑能统领四肢百骸的活动。髓海充盈,面部肌肉才能正常活动,髓海空虚,脑神失司,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失常。

2 “卜”字针法介绍

“卜”字针法是程为平教授依据生物场代谢学说、传统经络学说、中枢神经系统在头部表面的功能定位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卜”字针法是以百会与神庭连线为主干,分别选用百会、前顶、上星、囟会、神庭依次透刺;侧支针刺健侧一面,以络却与头维连线每隔1到1.5 cm刺之。《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针刺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顺经针刺为补法、逆经针刺督脉为泻法,留针20~30 min,每隔10 min捻转1次,每穴 1 min左右。

3 病案举例

病例1:患者,女,50岁,教师,2011年9月7日就诊。主诉:左下眼睑不自主跳动2周余。现病史:患者2周前因生气后出现左下眼睑不自主跳动,并逐渐扩展到左下面颊处。患病时曾去某医院就诊,症状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门诊。现患者左下眼睑及面颊不自主跳动,时轻时重,每次跳动时间不定。患者自患病以来,心烦,口干,胸闷气短,入睡困难,纳差,大便溏,日行两次。查体:眼球转动灵活,面部痛温觉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史:25年前曾患左侧周围性面瘫。辅助检查:头CT示颅内平扫未见异常。

病情分析:该患因生气后出现左下眼睑不自主跳动症状,是由于情志因素导致肝气不舒,肝郁克脾,脾 虚则水谷精微化源不足,髓海失养而致脑神失司,故眼睑及面颊不自主抽动;肝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心烦,口干,胸闷气短,入睡困难,舌红;脾失健运则纳呆,便溏。

中医诊断:面动证;西医诊断:左侧面肌痉挛。辨证:肝郁脾虚,郁热伤筋,脑神失司。治则:疏肝健脾、清热荣筋、养脑止动。治疗:程氏头部“卜”字针法(右侧),取中封(双侧)、商丘(双侧);商丘用迎随补法、中封用迎随泻法。同时,每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增减穴位,如心烦、焦虑、失眠加四神聪、神门、内关;便溏加足三里、三阴交等,均依据病情,虚补实泻。针刺得气每隔10 min捻针1次,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采用上述针刺方法3天后,患者眼睑及面颊跳动较前减轻,睡眠好转。治疗14天后,患者眼睑及面颊跳动明显好转,但紧张后面筋稍活动,睡眠、食欲佳,大便成形,心烦、口干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治疗20天后,患者诉面动消失,睡眠可,二便调,面色红润,体重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缓。随访半年未复发。

病例2:患者,女,42岁,职员,2011年11月7日就诊。主诉:左、右颜面不自主跳动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不自主跳动,并逐渐扩展到左下面颊处。患病时曾去某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卡马西平、安定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门诊。现患者左、右颜面不自主跳动,自觉左侧较右侧轻,时轻时重,每次跳动时间不定。患者自患病以来,腰膝酸软,心烦,目干涩,视物不清,手足心热,间断性左耳鸣,经常双下肢浮肿,劳累后加重。查体:眼球转动灵活,面部痛温觉正常,脉沉数,舌暗红苔白少津。血压:120/80 mmHg。辅助检查:头CT示颅内平扫未见异常。

病情分析:本例患者素体肝肾阴虚,肝主藏血,阴血不足导致髓海空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脑髓亦赖于肾精充养,故导致脑神失司,而出现颜面不自主活动的症状。阴虚则阳亢,肝阳扰清空故见腰膝酸软、心烦盗汗、手足心热、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耳鸣、舌暗红少苔少津、脉弦数等,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中医诊断:面动证,耳鸣;西医诊断: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辨证:肝肾阴虚、髓海失养。治则:滋养肝肾、填精益髓。治疗:程氏头部“卜”字针法(左侧),取悬钟(双侧)、阳陵泉(双侧);悬钟用迎随补法、阳陵泉用迎随补法。患者左侧耳鸣,配以耳门、听宫、听会,心烦配以内关,并根据每日患者病情加减穴位。针刺得气每隔10 min捻针1次,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采用上述针刺方法7天后,患者眼睑及面颊跳动较前减轻,心烦、目干涩减轻。治疗28天后,患者眼睑及面颊跳动明显好转,视物不清、耳鸣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治疗40天后,患者诉面动消失,睡眠可,二便调,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缓。随访半年未复发。

4 讨论

程为平教授认为本病当属中医“面动证”范畴,其根本病机为“脑神失司”。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及主感觉运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面而走空窍。”故取头部针刺可起到通调面部经气而止痉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因而阳气与人之精神状态和筋肉的活动密切相关。”“卜”字针法是以百会与神庭连线为主干,加以两穴之间的前顶、上星、囟会依次透刺,五穴均归属督脉。百会穴为百脉之会,程教授称其为“开穴”,意为疏通阳气、调整百脉之意[2]。神庭穴位于脑海前庭,为神志所在,有宁神开窍、疏郁定挛之功,且又居面之上部正中,故为治疗面动证之要穴[3]。督脉为阳脉之海,以补法针刺,可达推动固摄阳气之作用,阳气得以温煦,故面部活动自如。《针灸大成》曰:“眼睑动,取头维穴。”胃经之五谷精微由头维穴分送至头之各部,头部气血由络却穴汇入膀胱经,侧支以两穴连线每隔1~1.5 cm斜刺之,头部秽浊之气得以下排至膀胱,脾胃水谷精微之气得以充盈髓海、濡养面部肌筋,故可达升清降浊、调理面筋之作用。

风邪克络、上扰神明,配以泻法针刺肺俞、曲池穴,可达疏风祛邪、醒脑安神之作用;肝郁脾虚、风扰脑神,配以补法针刺中封、商丘穴,可达疏肝健脾、养脑安神之作用;肝肾阴虚、髓海失养,配以补法针刺悬钟、阳陵泉穴,可达补益肝肾、充盈髓海之作用;肝热扰神、脑神失司,配以泻法针刺太冲、神门穴,可达清肝泻热、濡养脑神之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主要与血管压迫有关,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面神经,导致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的面部肌肉抽动[4]。头皮针的刺激可以扩张血管、疏解痉挛,同时针刺头皮部位时产生的生物电还能对大脑皮层机能状态产生一定影响,促使皮层出现调整性平衡,有效抑制面神经的异常兴奋,有利于抑制抽搐的发生[5]。

[1] 王超,张沁园.浅析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发现[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307

[2] 乔颖欣,程卫平.针刺“百会”、“神门”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52

[3] 孔尧其.神庭穴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95,15(3):38

[4] 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196

[5] 方向东,蔡信成,唐春林,等.头皮针刺治疗面肌痉挛33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4 -25

猜你喜欢

髓海补法面肌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薛一涛教授运用补法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