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抑郁症的特点及家庭护理进展

2013-01-23申贞姬

中外医疗 2013年35期
关键词:老年人病人心理

申贞姬

吉林省延吉市延边脑科医院四科,吉林延吉 133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并开始为社会广泛关注。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伴随着其机体各种功能的退化,其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在逐渐减弱,心理和生理变化较大,任何的外界条件和环境都可能对其造成心理影响,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老年抑郁症,是指≥60岁的老年人这一特定人群出现的抑郁症,它不仅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治疗造成严重影响,且增加了非精神卫生方面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加重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1世纪预防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是两项重要的心理卫生任务。老年抑郁症不仅会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而且还会增高老年人伤残的危险性。我国目前老年人口已超过1.52 亿,占人口总数的10.6%,居世界之冠川。预计至2020年老年人口将到达2.48亿,而中国老年人口于2040—2050年间将达到25.5%的顶峰[1]。尽早意识到老年抑郁症防治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正确的治疗手段,减少甚至避免老年抑郁症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和成总结整理,现将老年抑郁症特点及家庭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老年抑郁症的特点

1.1 发病率

抑郁是老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具有普遍性。Djernes[2]收集了1993—2007年老年抑郁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元分析,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以DSM、ICD-10 为标准,在社区调查>55岁的老年人,老年抑郁发生率高达23%~25%。国内研究显示[3-4]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普通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3.5%~33.5%,而住院老年病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则高达50%。王桂贤等[5]人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离退休老年患者中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已达到了28.7%,早期筛查与诊断,并给与相应的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

1.2 发病诱因

1.2.1 社会心理因素 抑郁症同老年期的丧失呈正相关,丧失越多,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例如退休后社会角色、经济收入、亲戚朋友离世、人际关系等丧失。老年人退休后,职业生涯趋于结束,老年人在心理会抗拒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常常出现不适,同时可能伴有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情绪低落甚至抑郁。同时,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不能获得较好的倾诉途径,会日益加剧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难度。

1.2.2 身体疾病因素 许多生理疾病的临床症状,如脑卒中、心脏病、肿瘤、慢性疼痛和晚期疾病等,由于患者需要其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担心,对人生产生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容易引起其焦虑和抑郁。同时某些疾病需长期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的老年人,也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进而引起抑郁症。

1.2.3 环境因素 老年人退休或离休后,因年龄较大,躯体健康水平较差,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等变化,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相关方面的不适感。在现今社会中,老年人的情感世界中,子女的关照、孙儿满堂、房前屋后、喝茶乘凉等,已经远不能满足其情感需求。在老年人的情感世界中,同样需要社会支持,例如友情、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安慰与帮助,或者发挥余热等。然而,随着中国居民城镇化的不断加剧,很多老人以往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失去了与邻居、好友的联系。近年来美国研究发现,在公共机构(如养老院)居住的老人中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48%[6]。

1.2.4 突发事件 突发生活事件是抑郁症的主要诱因,有些老人因为配偶、朋友的突然离世,使自己处于过度的悲伤当中。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天有不测风云的变故开始逐渐增多,当过多的变故在老年人的生活中频繁发生,会使老年人对变故产生代入感,导致压力和抑郁,当这些情绪无法缓解,便容易造成抑郁症的发生。

1.3 主要表现

老年抑郁症起病隐蔽,不易察觉,早期常被认为是由于心情不佳而引的郁闷,不能及时就诊。早期表现:早期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背痛、四肢痛、腰痛等,但原因不明,无器质性病变。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及胃部不适、莫明其妙的心慌、心悸,以及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不适,患者会疑神疑鬼,怀疑自身所患疾病。重症表现:重症患者可伴有烦躁、心神不宁、燥热、多汗等特征,典型的抑郁还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重症患者除了生理不适和心理不适,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

2 老年抑郁症的家庭护理

2.1 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是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的最基本工作。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夜间入睡困难、清晨早醒为比较常见的临床特征。抑郁症患者临睡前表现为忧郁、焦虑以及不安。此时,家人应注意观察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状况,发现病人情绪出现问题时家人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例如在起身边陪伴、劝导,同病人进行谈心,展开轻松、愉悦的话题,这样可使病人产生愉快的心理以及安全感,能够有效的小处焦虑情绪,促进病人的睡眠质量。抑郁症患者在清晨易早醒,临床表明,抑郁症患者自杀所选择的时间多在清晨,因此在抑郁症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早醒病人需要给药控制,以延长其睡眠时间。陈仁波等[7]研究发现,居家养老者的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养老院养老者,其发病率分别为10.7%、37.5%,养老院组显著高于居家养老组,这可能与养老院等公共环境中老年人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关。家庭成员要鼓励病人参加社会活动,例如参加轻体力的活动,当病人完成某项任务时,在护理方面应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有些抑郁病人有自残倾向,或用一些劳动最自己进行惩罚,发现患者有这些征兆,那么在护理方面有必要进行劝导,规劝其进行适当的休息,防止疲劳或因为过度劳动而导致虚脱。鼓励患者聆听轻音乐,或伴随音乐轻轻起舞,也可带老人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公园、社区进行散步、唱歌、跳舞,到郊外郊游、散步,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症状。

2.2 饮食护理

抑郁症患者因情绪低落常伴有食欲下降,有些病人想通过绝食来达到消极身亡的目的。针对此类型患者,需要着重进行饮食护理,既要注意营养膳食的合理搭配,又要兼顾食物的可口性与清淡。建议多使用富含高蛋白质、维生素的饰品,少吃糖类、淀粉类食物。同时,病人受抑郁的困扰,常卧床不起,此时需督促病人起床活动,可以在清晨进行适量的晨练、散步。协助病人清洁个人的卫生,使其在精神上和躯体上都能保持适当的轻松愉悦的状况。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8]发现,每日喝数杯绿茶有助老年人缓解抑郁症。7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饮4 杯绿茶,抑郁症状出现几率可减少44%。

2.3 躯体疾病及用药护理

进入老年期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的老年人容易多疑,导致疲惫等负面情绪。国外研究发现[9]老年人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4%。家属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老人交谈、沟通。

用药要注意过敏史和用药史,坚持服药,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既要耐心,又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不可自行停药断药,增减药物,出现漏服等状况时要根据说明书进行补服。有情况要及时向医生反映,以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

针对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家属要引起注意监测老年人的血压、脉搏和血糖,出现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冒汗、饥饿感时应嘱老年人平卧,防止晕倒。若有糖尿病者给与果汁或糖块,必要时就医处理。药品要放在规定的地方,方便老年人及时服用。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睡觉前泡脚或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少量安眠药。

2.4 心理护理

2.4.1 心灵沟通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不单是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还应包括对老人心理上的支持理解和鼓励。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世界,理解和体会患者的情绪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首先要表示对患者的理解,得到患者最大的信任,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重视患者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认真回答,适当的表示理解,摒弃偏见,不做任何价值批判。在得到患者信任的基础上,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宣泄其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积极行为和积极态度表示肯定,引导他们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蒋燕等[10]通过对12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心理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执行能力、认知转移能力、记忆、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及速度。

回忆治疗的方法是鼓励老年人谈论自己过去发生的事情,及通过看老照片和收藏的纪念物品,听老歌曲等唤起老年人对往事的记忆,以促进老年人干预者进行交谈[11]。冯辉对长沙8个社区共129名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了对照试验,发现实施团体怀旧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缓解抑郁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群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晚年生活质量,对促进社会的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12]。

2.4.2 关注情绪变化 子女工作繁忙,缺乏对父母等老人的照顾,容易导致老年人性格发生消极变化,例如焦躁、多疑等悲观厌世的情绪。排除部分由于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外,很大一部分人是抑郁症的前兆。有研究表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问题解决,不能及时转化、宣泄或释放不良情绪。因此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从而缓解病情,减轻患者痛苦[13]。

2.5 预防意外

随着生理功能的老化,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造成老年人的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减退,一旦遭遇老伴亡故、地位改变、经济困窘、疾病缠身、子女离家等生活事件,便影响其心理环境的稳定。即便子女能做到“常回家看看”、“每天打个电话”等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依靠专业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主动干预机制,才能正确、有效地防止老年人自杀行为。

3 结语

老年期抑郁症存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低识别率的特点。系统的、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老年人本身和家庭成员展开老年人抑郁症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科普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完整的护理体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的治疗,帮助老年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等领域有待遇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使老年人获得更好的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闭[J].人口研究,2005,29(6):90-93.

[2]Djernes JK.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pulation of elderly:a review[J].Acta Psychair Scand,2008,113(5):372-87.

[3]许艳,孙金荣,陈爱民,等.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观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74-76.

[4]化前珍,范珊红,尼春萍,等.西安市部分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差[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1):20-30.

[5]王桂贤,王桂杰,关晶石,等.离休老年患者抑郁焦虑心态调查与康复护理对策[J].中国康复,2008(1):62.

[6]Levin CA,wei W,et al.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gnosed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Ohio [J].Am Med Dir Assoc,2007,8(9):585-594.

[7]陈仁波.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期抑郁症发病规律的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8]茶有助于缓解老年人抑郁症[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6):4.

[9]Linden T,Blomstrand C,et al.Depressive disorders after 20 months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a case-control study[J].Stroke,2007,38(6):1860-1863.

[10]蒋燕,王宏刚.心理康复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1):35-37.

[11]冯辉,高靖,袁群,何国平.老年抑郁症的回忆治疗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7(30):1920-1923.

[12]冯辉.团体怀旧治疗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护理学院,2010.

[13]宗宝玉,熊红芳,李占江.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和应对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15-18.

猜你喜欢

老年人病人心理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谁是病人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