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防护措施分析

2013-01-23朱英花

中外医疗 2013年35期
关键词:急诊科针刺护士

朱英花

吉林省珲春市中医院,吉林珲春 133300

针刺伤是造成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一项常见的传播途径[1]。据调查[2],我国80%左右的护理人员均受过针刺伤[3]。急诊科是处理突发事件、静脉输注及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同时也是多数细菌的聚集地,是高风险科室[3]。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说,各类注射器针头是其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器具,且往往在患者病情尚未明确前便投入使用,其中也包含有处于潜伏期的传染病患者,所以,针刺伤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危害。该院为降低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对该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45例案例进行了总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的是该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发生针刺伤的45例护士,男14例,女31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1岁,平均年龄25.3岁。

1.2 方法

对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导致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结果

45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中: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12例,不正确的操作习惯13例,工作负荷重7例,患者不配合13例。

3 讨论

3.1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①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现阶段,多数护理教育工作都将预防患者院内感染作为重点,而忽略了对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忽略了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相应防护措施教育的重视。通过对该院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45例案例的分析得出,操作时约52%的护理人员未戴手套,而约8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未向上级报告,约18%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时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及抗感染操作。这就表明,仍有许多护理人员缺乏针刺伤防范意识。此外,虽然超过90%的护理人员知道针刺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然而由于缺乏对感染率的认识,错误的以为感染的几率非常小,因此,许多护理人员都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对防护的重视。然而,事实上据调查,针刺感染HIV 的可能性为0.2%~0.4%,而针刺感染HBV 的可能性则高达19%~40%[4]。这就说明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一项主要原因。

②操作习惯不正确。护理人员的操作习惯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其中重新对使用过的针头套上针帽是引发针刺伤的一项常见原因。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仓促的进行针帽回套更易导致针刺伤发生。

③工作量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加强了对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逐渐在各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4]。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除打针、发药外,还要耐心的回答患者的提出的问题。这也就在第一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需要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同时,急诊科具有患者数量多、周转快等特点,往往会有同时来很多患者的现象的发生,而且患者多是危重患者,其病情严重、变化快,这就使得护理人员随时处于应激状态,必须要高度集中精力,极易造成身体疲惫的现象发生[6]。现阶段许多医疗机构都在有护理缺编现象,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大,尤其是夜班护士,不仅要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担心患者是否会出现意外,往往导致其身心疲惫。从而使护理人员出现腰背酸痛、精力不足、头昏眼花等现象,造成其应激反应能力下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

④患者不配合。急诊科病人多为危重患者,病人多伴有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往往不配合疼痛侵入性护理操作。此外,部分抢救患者因脑外伤等病理原因往往伴有烦躁、不安等情绪,从而对护理人员的操作也不易配合。而这些都会增加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据调查,患者的突然运动占据了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的29%左右。

3.2 防护措施

①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急诊科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的重视,特别是新上岗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定期组织其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使其认识到针刺伤的严重性,增强其安全防护意识。同时要使护理人员明白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若有针刺伤发生一定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使护理人员认真细致的完成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在确保患者不受医源性感染的同时也有效的保护自身安全。此外,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手套等防护用品应用、锐器刺伤后处理措施等的重视,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有效的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②合理配置。以急诊科的特点为依据,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在预检处对患者进行就诊分流;同时设立绿色通道,并安排专门的急救人员,在确保普通患者及时就医的前提下为危重患者提供充足的抢救时间;此外还要设立独立抢救室,并在其中设置快速生化检验等辅助科室,防止由于检查对急救产生影响。另外,配备心理素质强、高年资的护理人员也能有效的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③规范操作。急诊科护理人员要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在确保治疗设备、用品齐全的基础上,合理的将规范操作贯穿到护理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所有针头在打开针帽后要避免回套,并将其放置在相应的医用垃圾桶中,防止其对自身或其他人员造成伤害。

④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要以国家相关规定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针刺伤管理制度,明确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从而有效的降低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针刺伤报告系统,确保急诊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能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及处理,而相关部门在获得这些数据后要及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此外,对于易发生针刺伤的护士要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

[1]钟凤.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7(2):245-247.

[2]余志群,姜林辉,黄炫杰,等.100名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Z5):147-149.

[3]肖红.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6(9):178-179.

[4]刘迎春,于颖,李新红,等.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J].护理研究,2013,1(16):179-180.

[5]肖芝.门诊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5(8):155-156.

[6]王德芬.门诊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外妇儿健康,2011,4(5):289-290.

猜你喜欢

急诊科针刺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