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安置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12-31杨砚光岳修专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高水平套路竞技

杨砚光 岳修专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1 前言

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朵奇葩,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为大力发展武术运动,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武术专业运动员,运动员们通过在训练场的刻苦训练和赛场的努力拼搏,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退役是每个专业运动员必须经历的现实问题[1],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也不例外,当他们在退役后,面临一个新的职业选择是不可避免地过程。退役运动员与同年龄段的人相比,缺乏的是在正规的文化教育或是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中获得的能力,换言之,他们没有完整的就业能力[2],而随着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专业运动队政策性安置力度的不断减弱,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到武术运动队伍的长远建设、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武术运动员的新老更替和我国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的武术发展形式下,武术在2008年时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而未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在全运会武术比赛中又面临着赛制改革,这都无形中给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高水平武术套路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也无法得到保障的话,势必会影响今后武术运动项目后备人才从事武术专业运动员行业的积极性。退役后难就业的问题成为了想要从事专业武术运动者的后顾之忧,使武术专业运动员这个行业的魅力下降,毫无疑问,这将不利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视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工作,既是为退役运动员的切身利益着想,也为武术在今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148名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基本情况和退役后的就业安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了解运动员们的现实情况,针对他们的实际困境提出对策与建议。

2 解决我国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的必要性

对于竞技体育而言,运动员的黄金竞赛时间大都在35岁以前。我国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夺冠时间大都在30岁之前,而运动员的退役年限在30岁左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竞技运动员吃的是年轻饭。若想运动员在自己的黄金时间取得好成绩,使他们安心训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表明,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的很大原因是生活顾虑太多,对退役后的担心过剩,以至于不能安心训练进而影响了运动成绩,使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过早出现了滑坡现象。长期如此,不仅会阻碍运动员的发展,更会使大家觉得从事竞技武术没有前途,武术练习者数量、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从此可以看出,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做好这份工作。

2.1 进一步提高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的需要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竞技武术的发展水平。运动训练学理论认为,年轻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即运动员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长期跟随同一个教练员训练,对其训练方法高度适应后无法进行突破;(2)先天遗传效应已充分发挥;(3)家庭及生活各方面的影响;(4)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迷茫等。其中,对退役后要从事的工作而烦恼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心情,使其不能进行安心训练,从而竞技能力出现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运动成绩,导致运动成绩下滑,过早的结束了他们的运动寿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我们有必要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问题,以使其能够安心训练,进一步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2.2 培养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需要

一个运动队若要保持运动成绩必然要进行“血液更新”,竞技武术也是如此。若要保持竞技武术长盛不衰,必然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年轻队员。一个运动队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保证队伍的正常运行就要进行新老的更换。从此可以看出,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对运动队的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整个的训练系统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运动队伍管理等方面。任何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该事业的发展,其中运动队伍的管理工作是竞技体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竞技武术的选材是从8—11岁开始的,这个年龄阶段的运动员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即从事文化类课程的学习还是从事武术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事武术训练就意味着放弃学业,不然很难拿到好的成绩。竞技武术的训练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从一接触开始至取得相应的成绩,运动员需要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训练和比赛当中,从而也就失去了学习其他技能与理论的机会[3]。运动训练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运动损伤、先天遗传条件不足都会使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因此,青少年再选择要不要从事武术训练时就会有所顾虑,为了将来生活保障很可能对武术视而不见,也因此我们将会失去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这就不利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安置的重要性,有了可靠的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到武术行业中来,从而充实武术人才的后备资源。

2.3 构建稳定竞技武术队伍的需要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与运动队伍的稳定有着直接的练习。一般而言,国家武术队及省、市武术队的运动员名额是有一定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到达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的工作如果落实不了不免会占用运动队的名额,也就使得年轻的运动员不能及时的进入到队伍中来,甚至会因此错过了训练、出成绩的最佳时期,阻碍了队伍的健康发展。更甚者,一个运动队会从强队变为弱队,从此走出金牌争夺的行列。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保证运动队伍及运动成绩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及时、妥当地安排好退役运动员的工作问题。

2.4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出现了进一步追求精神享受的趋势。现时代,体育健身成为大众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其健身、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武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然横向的、纵向的与其他产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武术产业发展的好坏是直接与运动员相联系的,退役运动员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安置,一方面可以安心进行训练进一步取得好的成绩,另一方面还将吸引更多的儿童从事武术训练,从而使武术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

2.5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其理论和实践界域,涵盖四个方面的和谐:这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我和谐[4]”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运动员从很小的时候就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付出需要回报。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必然会使他们出现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现象。相反,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安置,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都是非常艰苦的,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和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3 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调查

为了解已退役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对148名已退役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运动员真实情况进行了分析。

3.1 退役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48名运动员中有男性88位,女性60位。他们的退役年龄有42人在25—30岁之间,4人在30—35岁,102人在20—25岁。48人大都是因为年龄问题提出了退役,在退役的时候已达到了个人最佳竞技状态,并无法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退役时间在30岁左右,如表1所示: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148名运动员中有55人是国际级健将,70人国家级健将,国家一级23人。运动员在进入省队之前分别有着2年至8年的武术训练时间,其中34人的训练时间在3—4年,占总人数的24.3%。而在省队训练的时间分别有44人7—8年,5—6年和9—10年分别36人和26人,11—15年有8人。从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进入省队之前也有较长时间的武术训练经历,拥有较坚实的基础。运动员在省队的时间大都为5—15年,其中以7—8年为最多。

3.2 退役运动员的发展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148名运动员已全部工作。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运动员退役时的安置方式以自主择业为主,占总人数的50%。退役时,有52人属于组织安排工作,22人进入了高校进行学习。从中可以看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的就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自主择业,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因此,如何帮助运动员自主择业,将成为今后相关部门研究的方向。

在调查的148名运动员中,有3人在国外工作。从中可以看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工作地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虽然在国外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渠道及知识,使得大部分运动员只能在国内发展。148人中有72人属于国家正式编制人员,其中政府部门工作的有25人、专业运动队14人,高等院校33人。有76人属于编外人员,他们分别在私营企业、健身俱乐部、业余体校、演艺机构和武术馆校工作,其中私营企业18人,健身俱乐部15人,业余体校12人,演艺机构12人,武术馆校19人。从运动员的工作岗位可以看出,除私营企业18人从事的与武术运动相关性不大外,其余140人所从事的工作都与武术有很大的关联。不难得出,运动员的就业方向集中在了与武术运动有相当联系的职位。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原有武术功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减小了工作时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还说明运动员的就业面过窄,不利于整个武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3 退役运动员对课程文化程度及需求

在对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平的调查中,有16人表示自己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26人表示自己有高中水平,32人选择了本科。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运动员对自己的文化水平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需要文化知识的补充。在对运动员是否对文化学习感兴趣时,有86人表示非常感兴趣,16人表示感兴趣,12人表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非常希望文化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工作的需要也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希望自己能够在文化课上有些质的提升。89名运动员表示学历对找工作非常有帮助,而且非常有必要对现役武术运动员加强文化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已退役运动员对文化的渴望程度。然而,在对运动员学习主动性的调查中,56人表示自己会偶尔主动学习,66人表示从不主动学习。如表2所示:

表2 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状况

这与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呈现了明显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工作、训练之余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运动员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进行自学时难度比较大,长期这样也就打消了他们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不难看出,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问题是急需要我们进行解决的,不能简单的告诉运动员应该学哪些、怎样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进行培养,即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解决运动员基础差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能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在对运动员的调查中,91.7%的退役运动员表示学历对找工作有帮助,并认为现役武术套路运动员有必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4 影响我国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运动员自身问题、竞技体育体制的问题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和就业形势等。

4.1 由训练而造成的文化素质缺陷

运动员退役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运动训练上,这样由助于他们运动成绩的提高,从而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退役年龄在30岁左右,而之前由于缺乏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没能够掌储存一定的知识量。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是构成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一直是当前竞技体育体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切实提高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运动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5]。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提高运动技能上,运动员也就没能够掌握较多的技能,这非常不利于他们退役后的生存。在转型后,往往很难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能够迅速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4.2 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影响

运动员在进入省队或国家队后,在我国经济体育体制下基本是与外界封闭的,这样就有碍于他们多方面的接触社会,造成了社会生存技能的缺乏[6]。长时期的既定模式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目光基本集中在了仅与武术相关的职业。对远离武术的职位显得不够了解,甚至漠不关心,因此他们的目标也就自然地锁定在了高校教师、教练员这些较为稳定且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职位上。这就造成了运动员就业范围狭窄,进而缩小了运动员的就业渠道。

4.3 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造成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就业岗位大都要求学历与专业,而整个体育专业成为了各行业中的“冷门”。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岗位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顺利再就业[7]。由于近些年来的学士、硕士扩招,造成了高学历者越来越多。像高校武术教师、武术教练员这样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对近几年的高校招聘信息显示,高校对武术教师的学历要求大都在硕士以上,并且已出现要求博士学位的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运动员成为高校教师设置了障碍,虽然每年都有高水平运动员被保送读研,但其数量相比之下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运动员还是被挡在了门外。

5 提高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对策

5.1 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性和文化知识的储备

加强对竞技武术训练模式的研究,以提高竞技武术的训练效率,使运动员在较少的时间内,能够更好地提高运动技能,从而能够剩余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运动员的知识储备,以帮助运动员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转型,如向国外的孔子学院、武术馆校输送武术人才等。

5.2 加强运动员向学生的转变

鉴于现代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有必要使在役运动员向大学生甚至更高学学位的转变。一方面,各运动队要做好与各高校的沟通工作,增加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确保更多的运动员进入大学的门槛。由于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武术技能较高,是推广我国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可以降低他们进入高校的门槛,并对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制定出相应宽松的政策。而全国各体育院校针对退役运动员入学难的现象,应根据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降低那些没有免试条件入学的退役运动员进入体育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或提高加分。

5.3 增广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就业视野

在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同时,加大运动队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使运动员能够看到更多的社会信息,从而开阔运动员的再就业事业,使他们从教师、教练员的岗位中解脱出来。这就要做到,一方面在训练的同时向运动员提供较多的社会信息,另一方面要提供给运动员学习相关技能的机会,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5.4 帮助运动员做好退役规划

对退役的认识是运动员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运动员做好了退役规划有助于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帮助运动员做好退役规划,首先要加强运动员对退役的理论认识,进而帮助运动员做好整个计划,以帮助运动员顺利转型。

5.5 加强对刚退役运动员的心理辅导

完成从运动员到其他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在刚退役的一段时间内,运动员很难适应新的角色,其主要问题是心理方面的不适应。为帮助运动员更快地进入新的角色,我们要多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运动员顺利转型,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何平.试论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8(3):10-15.

[2]黄志剑.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变迁与人生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3]王 进.从过程理论观点探索我国运动员的退役——退役意识、心理状态与应对策略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6,26(7):47-54.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5653358.html.

[5]时殿辉.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3):122-126.

[6]夏唯畏.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武术专业队发展模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7]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4.

猜你喜欢

高水平套路竞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竞技精神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Airbnb上的套路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