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由来——以闽南方言泉州音为根据的考察

2012-12-27薛育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闽南金陵读音

薛育宁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由来
——以闽南方言泉州音为根据的考察

薛育宁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梗摄入声字的ヤ类音形成于日本平安朝时期,它与闽南方言泉州音的iak韵之间存在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并且,ヤ类音在传承六朝时期金陵雅音方面的演变途径也与泉州音的iak韵相同。由此可见,泉州音的iak韵可能是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由来的原音依据。

梗摄入声字;日本吴音;ヤ类音;闽南方言泉州音;iak韵

一、引言

在日本吴音中,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由来长期悬而未解。如“錫”,中古音拟音为[sek](藤堂明保音)或[siek](高本汉音),而吴音则读为“シヤク”。其中,ヤ[ja]与中古音韵母元音的e或ie不相吻合。对此,藤堂明保在《漢語と日本語》中说过,“なぜ呉音でそれを「斎(サイ)」「青(シヤウ)」「錫(シヤク)」のように、ア類音·ヤ類音の母音に表記したものか、その原因は千古の謎である。たぶん呉音の源流をなした六·七世紀の朝鮮の漢字音に、このような特殊な癖があったのだろうと考えられるが、それは推測の域を出ない。”[1]在这段话中,藤堂明保举“錫”为例,认为其ヤ类音的由来是个“千古之谜”。并推测ヤ类音可能与形成日本吴音源流的6、7世纪的朝鲜汉字音有关。

对于藤堂明保提出的问题,全昌焕在《日本呉音と呉方言の音韻的対応関係——主に梗摂字の音価を中心として——》中,以梗摄入声字“益(ヤク)、釈(シャク)、逆(ギャク)”为例,指出:/a/(上古鱼部)→/e/(中古锡部)。[1]但在全昌焕文中,还是没有就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由来给出适当的解释。

实际上,梗摄入声字的吴方言或朝鲜汉字音与日本吴音的ヤ类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吴方言中,“錫”读为[揶iΙ鬡],与ヤ类音相近的只是个别字,如借[t揶ia]、剧[d捺ia鬡]等。而在朝鲜汉字音中,“錫”字读为[s藜k]。梗摄入声字的中声没有与ヤ类音相对应的[ia]。

然而,日本吴音的ヤ类音却与闽南方言泉州音极其相似。如“錫”,泉州音为[siak],与吴音如出一辙。并且,在梗摄入声字中,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因此,本文以闽南方言泉州音为根据,探讨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由来的原音依据。

二、梗摄入声字的日本吴音ヤ类音与泉州音iak韵的对应

以林连通《泉州市方言志》中收录的梗摄入声字为例,将此类入声字的泉州音iak韵与日本吴音的ヤ类音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在音韵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

表1 梗摄入声字的中古音拟音、泉州音与日本吴音的对照

如表1所示,日本吴音与中古音拟音相差甚大。中古音陌部的韵母为-Λk、-ΙΛk;麦部为-εk;昔部为iεk、-iuεk;锡部为-ek、-εk、-Ιεk。其中,只有陌部的“隙、屐、逆、剧”的-ΙΛk与日本吴音相近,其余的读音则不相吻合。但日本吴音与泉州音语音相似,如出一辙。泉州音的韵母为iak,日本吴音为ヤク[jak扪]。ヤ[ja]的半元音j相当于一个短的i介音,ヤ[ja]与iak的元音ia音值相似。只是日本吴音用ク[k扪]来表记韵尾-k而已。这种语音上的相似性表明,ヤ[ja]是iak韵元音ia的转写形式。

此外,梗摄入声字的ヤ类音基本是一种拗音形式。而“日语的拗音应该说也是在平安时期形成的”,[2]52这一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唐宋时期。平安朝初期,梗摄入声字的音声表记形式是“イ段假名+ア”,如“歴(リアク)”。其后不久,才出现与现在相同的“イ段假名+ヤ”的拗音拼写法。如石山寺藏《法華義疏》(长保四年,1002年)中的“跡(シイヤク)”;西大寺藏《本不空羂索神呪心経》(宽德二年,1045年)中的“癖(ヒヤク)”;以及石山寺藏《大唐西域记》(长宽元年,1163年)中的“錫(シヤク)”等。[3]而“歴”、“跡”、“癖”、“錫”等字在闽南方言泉州音中,分别读作[liak]、[tsiak]、[p‘iak]、[siak]。可见,无论是“イ段假名+ア”或是“イ段假名+ヤ”的音声表记法,都是以iak韵的ia为转写的依据。其中,イ段假名的元音为[i],与ア[a]搭配即为[ia]。而后形成的拗音拼写法,直接写为ヤ[-ja]。这种表记形式的演变也说明了iak韵是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转写依据。

三、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音系来源

梗摄入声字的ヤ类音与泉州音iak韵之间存在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启示:二者之间有着音韵系统上的内在一致性,可以通过泉州音的iak韵来确认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音系来源。

(1)泉州音iak韵的音系来源

福建泉州在西周秦汉时期属闽越地,三国时期属吴地。在闽南方言泉州音中,仍然保存着隋唐以前的汉语语音的一些重要特点。

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以梗摄入声字“石”、“席”的读音为例,指出:“如在厦门方言中‘石’字,口语读[tsio鬡],单用,指石头;在‘石砚’(砚台)中读[sia鬡];文读则是[sik]。又‘席’字,在‘席仔’(草席或藤席)中读[ts‘io鬡];在‘筵席’中读[sia鬡];文读则是[sik]。这两个字的三种读音,第一种应是秦汉音,第二种是南朝音,第三种是唐宋音。这三种音代表厦门话的三个历史层次,这也正是北方文化在秦汉、西晋末和唐末三次入闽的遗迹。”[4]王建设认为:“这个分析,当然也适用于泉州话”。

不过,泉州音与厦门音略有不同。在厦门音中,ia鬡韵是白读音。而表1的梗摄入声字有文白异读的场合,泉州音的iak韵既出现在白读音,也出现在文读音当中,但以文读音为主。如,剧[kiak]为白读音;而“辟癖僻摘迹脊赤石隙益易”等字的白读音为-ia鬡,文读音是-iak。再如,“百拍觅历屐益”和“借石尺惜液”的文读音为-iak,白读音则不是-ia鬡,而是-a鬡或-io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梗摄入声字的泉州音iak韵可说是六朝时期的南朝金陵雅音的遗存。

(2)金陵雅音与iak韵、ヤ类音的关系

所谓吴音,亦指“中国の華南の呉、越地方に行われた読書音。”[5]897日本吴音受中国古汉语影响的历史时期,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代。当时的南朝音从吴地直接或经由朝鲜百济传入日本,形成日本吴音。李月松认为:日本吴音“其母胎音可能是我国六朝时期的汉语语音”。[6]由此可见,中国南北朝时代从吴地传入日本的是南朝音,它应是一种文读音。而当时吴地的文读音则是六朝时期的南朝金陵雅音。

不过,如前所述,梗摄入声字的ヤ类音形成于我国的唐宋时期。它虽是吴音,但与六朝时期的金陵雅音不尽相同。

反映六朝时期金陵雅音的是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而完整保留《玉篇》音系面貌的则是唐时日本高僧空海大师的《篆隶万象名义》。根据周祖庠《新著汉语语音史》中对《篆隶万象名义》音系的拟音,表1中的梗摄入声字分布在耕(庚二)韵系和青(清庚三)韵系,其韵母分别为調k、i調k和iu調k。[7]167-168

表2 《名义》音与泉州音、日本吴音的比较

由表2可知,在《名义》音中,与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相对应的有-調k、-i調k、-iu調k。若将泉州音的iak韵和吴音的ヤ类音对照周祖庠的拟音,可以看出,南朝金陵雅音传入泉州话后,調k、i調k、iu調k三韵合流为iak韵。换言之,泉州音以iak韵摄金陵雅音的調k,i調k和iu調k韵,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音韵体系。这一音韵体系既保留了金陵雅音的音韵特点,又不完全等同于金陵雅音。然而,无独有偶。日本吴音的ヤ类音也是以-ヤク[-jak扪]摄金陵雅音的調k、i調k和iu調k韵。iak韵和ヤ类音二者对金陵雅音的传承和演变的途径为:

由此可见,泉州音iak韵与日本吴音ヤ类音在传承六朝时期金陵雅音方面的演变途径相同。因此,与其说形成于我国唐宋时期的日本吴音ヤ类音是音译六朝时期金陵雅音的产物,毋宁说,它是对泉州音iak韵的转写来得妥切。换言之,泉州音的iak韵可能是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原音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日本吴音中,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由来长期以来悬而未解,几成日本历史音韵学上的一个千古之谜。不过,与闽南方言泉州音iak韵相比对,可以发现ヤ类音与iak韵之间存在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六朝时期的南朝金陵雅音传入泉州话后,調k、i調k、iu調k三韵合流为iak韵。泉州音以一韵摄三韵,形成了既保留了金陵雅音的音韵特点,又不完全等同于金陵雅音的独立的音韵体系。而ヤ类音形成于日本平安朝,它在传承六朝时期金陵雅音方面的演变途径与泉州音的iak韵相同,也是以ヤク[jak扪]」摄三韵。因此,与其说ヤ类音是音译六朝时期南朝金陵雅音的产物,毋宁说它是对泉州音iak韵的转写来得妥切。也就是说,泉州音的iak韵可能是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的原音依据。

本文根据梗摄入声字的日本吴音ヤ类音与闽南方言泉州音iak韵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和推断ヤ类音的由来,但上述推论还有待于历史音韵学的多方考证。

注释:

本文中,引用的中古音拟音出自藤堂明保的《学研漢和大字典》(学習研究社,1978年)。闽南方言泉州音摘自林连通的《泉州市方言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字音未标声调符号。

[1]全昌焕.日本呉音と呉方言の音韻的対応関係——主に梗摂字の音価を中心として——[J].現代社会研究.2002,25(11):249~266.

[2]成春有.日语汉字音读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小林芳規.平安時代の平仮名文の表記様式:語の漢字表記を主として[J].国語学1961,44(6):52~68.

[4]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5]尚学図書.国語大辞典[M].東京:小学館,1982:897.

[6]李月松.从汉语中古音看日语吴音与汉音之差异[J].外国语,1996(6):17~20.

[7]周祖庠.新著汉语语音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Origin of Japanese Geng-group[ヤ]——Investigation based on Pronunciation of Quanzhou Dialect

XUE Yu-n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China)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Geng-group[ヤ]dates back to Japanese Heian times.It has orderly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nunciation of[iak]rhyme in Quanzhou dialect.Besides,its evolution process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ent Jinling dialect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Therefore,Quanzhou dialect[iak]rhyme is the original marking of the Japanese Geng-group[ヤ].

entering tone of Geng-group;Go-on;Japanese[ヤ];the pronunciation of Quanzhou dialect;[iak]rhyme

H36

A

1008—7974(2012)07—0111—03

2012—05—06

薛育宁(1954-),福建泉州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吕增艳)

猜你喜欢

闽南金陵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字词篇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闽南,闽南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