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附子干姜汤治疗寒痹26例

2012-12-09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痹证姜汤干姜

何 林

(云南省云县中医医院, 云南 云县 645803)

寒痹,亦称痛痹,是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减,痛处固定,昼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有冷凉感。大多病情缠绵,迁延难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自拟附子干姜汤治疗寒痹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均为2005~2011年本院门诊患者,其中女16例,男10例;年龄35~66岁,平均48.5岁;病程3~28 a。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1.2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附子干姜汤(由甘草附子汤化裁)治疗,药物组成:黑附片20 g(开水先煎2 h),干姜20 g,西洋参20 g,肉桂12 g,吴茱萸12 g,生姜20 g,白术12 g,麻黄12 g,黄芪20 g,甘草10 g。肾虚可加入续断、杜仲、大芸,巴戟;痛甚可加入延胡索、细辛、当归、蜈蚣、全蝎。煎服法:上诸药倒入药罐中,头煎加水400 mL,武火煎沸后文火煎30 min,趁热服用。2~3煎分别中火煎40 min取汁混匀,分2次温服,每日1剂,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进步。

2.2 治疗结果 治愈20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6岁,自诉四肢关节冷痛剧烈,畏风怕冷,阴雨天加重,关节曲伸不利,活动后有所减轻,局部寒冷感,四肢末梢欠温,伴盗汗自汗,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好静,形体虚胖,无关节畸形。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血沉22 mm/h,抗“O”53 u,类风湿因子阴性。采用上方加减治疗,服药20余剂后,关节冷痛、曲伸不利等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寒痹,是指寒邪偏重的痹证,治寒宜温阳补火,即“阳气并则阴凝散”,久痹正虚者,兼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本方温经散寒除湿,化瘀通络止痛,兼益气血、补肝肾。方中:附子配干姜为主药,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脉、祛寒除湿、温经止痛、发散表寒,干姜辛开温通,善守,温散里寒,二药伍用,共奏温里回阳,逐寒通经止痛,《王氏医有》曰:“附子不遇干姜,虽通经络而不热”,麻黄配附子增强温经散寒,通络镇痛之效,《古今名医方论》:“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精自藏而阴不伤”;肉桂、吴茱萸、细辛、生姜增强温中散寒的功效,除沉寒,附子与益气之参、芪合用,一温一补,一通一固,共温气补气,还可降低附子的毒性;白术除湿益气,张元素曰:“附子与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甘草缓急止痛,降低附子的毒性;配蜈蚣、全蝎、当归、延胡索通络散瘀止痛,续断、杜仲、大芸、巴戟补养肝肾,强筋壮骨。诸药合用,温经散寒除湿,兼益气、补肝肾、散瘀通络止痛。

猜你喜欢

痹证姜汤干姜
我学会了煮姜汤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台州姜汤面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冬病夏治,喝姜汤正是时,4款姜汤养胃驱寒、补血安神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