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绍斌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

2012-12-09魏绍斌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鸡血藤耳穴活血

舒 娟, 魏绍斌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2.四川省中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魏绍斌主任医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首届名中医杨家林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崇尚古籍,善用经方、名方和前辈成方,既集各家之长,又注重辨证施治,内外合治,形成专病专药、多途径给药的治疗方案,笔者求学期间有幸师从魏老师,兹将老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不足2 d,经量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者。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 mL为月经过少[1]。本病有虚有实,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多见。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虚证为主,多见于肾虚血亏、肾虚肝郁、肝郁血瘀3个证型,其中前者最为常见。肾藏精,主生殖,肾精是月经产生并维持期量规律恒定的动力和物质基础,肾气充盛,才能使天癸蓄极泌至,任通冲盛。《傅青主女科》谓“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提示月经以肾为主导。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多产多堕均可致肾气不足,精血不充,血海空虚,经血生化乏源而致经行量少。其次“妇人以血为基本”,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下注冲任,血海才能定期蓄溢,若情志不舒,则肝郁气结,影响气血运行,从而阻滞冲任,经血受阻而致经行量少。

2 辨证论治 随证加减

导师在临床上注重辨证论治,根据“补肾乃调经之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确立了补肾益精,养血益气;补肾疏肝,理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等治则。其中活血调经这一治法可贯穿始终。临证时还需根据月经色、质、有无腹痛,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明病变脏腑的虚实程度,从而调整药味和药量,具体从以下3个证型进行论述:

2.1 肾虚血亏 针对该病机,导师确立了补肾益精,养血益气的治疗方法,以《景岳全书》中归肾丸加减组方。方中熟地黄既能补血滋阴,又能益精填髓;菟丝子补肾益精,阴阳双补;杜仲、枸杞子、山茱萸补肝肾,益精血;当归补血调经;山药、茯苓健脾和中以助生血;酌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以助气血化生;肉苁蓉、紫河车等温肾阳,益精血。上述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精,养血益气之功,使肾精充盛,气血充盈,则血海满溢,月经应时而下。组方紧扣肾虚及血亏,补肾兼顾肝脾重在益精,养血不忘益气。

2.2 肾虚肝郁 针对该病机,导师确立了补肾疏肝,理气养血的治疗方法,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寿胎丸合《伤寒论》中四逆散加减组方。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阴阳双补;桑寄生、续断补益肝肾;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养滋阴补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宽中;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酌加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怀山药滋阴养血;覆盆子补肾固精;制香附、广木香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全方共奏补肾疏肝,理气养血之功,使肾精充盛,肝气条达,藏泻有序,则经候、经量如常。

2.3 肝郁血瘀 针对该病机,导师拟定了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的治疗方法,以《伤寒论》中四逆散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物汤加川牛膝、川红花、川芎加减组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宽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熟地黄滋阴补血,当归养血调经,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川红花、川牛膝活血通经;酌加制香附、广木香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怀山药、枸杞子滋阴养血;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活血调经之功,使肝气条达,疏泄有度,任通冲盛,经血满溢,应时而下。组方紧扣肝郁与血瘀,疏肝不忘理气,活血兼以补血养血。因行气药可耗伤阴血,故少佐滋阴养血之品以预培其损或制其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温通活血,勿用凉血、寒凉之品,以免壅滞气血,进而加重血瘀。

3 结合现代月经周期理论施治

现代医学认为月经量的多少与子宫内膜的厚度以及卵泡发育不良、无排卵有关,而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卵泡发育均受卵巢雌孕激素的影响,调节卵巢功能可起到调节月经量的效果,因此促排卵是调经的重要治疗环节。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导师认为经后期(卵泡期)还应根据患者体质酌加通络之品以促进排卵,若形体肥胖,当酌加半夏、茯苓、天南星以祛痰除湿通络;若素性抑郁,可酌加炒川楝子以疏肝通络;活血通络之品如鸡血藤、川牛膝可贯穿始终。经前期(黄体期),可酌加山药、黄精滋补肾阴;肉苁蓉、补骨脂、巴戟天温补肾阳。

4 食疗

在我国食疗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医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药疗、针灸等疗法之首。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治疗“既病”方面,食疗也有着其特有的功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导师自拟出治疗本病的食疗方法,以期达到药食双补的效果。本方以党参、山药、莲子肉、石斛4味药为基础,其中加入大骨或排骨,少量黄豆、胡萝卜、香菇,2天1剂,每日3次。其中党参补气养血,山药补气益阴,莲子肉益肾固精,石斛养阴生津,猪脊髓为血肉甘润之品,能养阴益精,全方共奏补肾益精之效。若气血不足,则去石斛加当归以养血活血。若阳气虚,则加肉苁蓉以温肾阳,益精血。

5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疗法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效。通过精心选穴并应用于临床,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善固定的治疗方案,其中促卵泡发育取穴肝、脾、肾、内分泌、皮质下;月经不调取肝、肾、内生殖器、内分泌穴。导师在治疗月经过少过程中采用耳穴压贴疗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 典型病例

例1:叶某,女,31岁,已婚,于2010年5月24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少3年余。病史:13岁初潮,周期28~33 d,经期5~6 d,经量基本正常。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少,周期基本正常,色淡红,无血块,无经行腹痛腰酸。曾有2次自然流产史。现症见: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腰酸,纳少,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末次月经2010年5月5日。妇检(—)。B超检查:子宫、双附件未见异常。诊断:中医:月经过少(肾虚血亏);西医:月经量少。治法:补肾益精,养血益气。方拟归肾丸加减:熟地黄10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鸡血藤15 g,肉苁蓉15 g,生山楂15 g。6剂,水煎服,日1剂。辅以食疗方:党参15 g,山药15 g,莲子肉15 g,当归10 g,肉苁蓉15 g。加少量黄豆、胡萝卜,炖大骨或排骨汤,2日1剂。服药10 d后就诊,月经于2011年6月3日来潮,经量较前增加,色淡红,无血块,精神好转,仍感腰痠,纳可,二便可,舌脉同前。中药继服上方去当归、鸡血藤,加益母草15 g。月经干净后调整处方:熟地黄10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鸡血藤15 g,川芎10 g,生山楂15 g。6剂,水煎服,2日1剂。辅以耳穴治疗促进卵泡发育并配合食疗。患者29 d后月经来潮,经量较前增加1/3,色红,无块。其后继用上方加减配合食疗、耳穴压贴治疗2月,经量基本正常。

例2:李某,女,26岁,已婚,于2010年9月14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少2年余。病史:14岁初潮,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基本正常。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少,周期基本正常,色黯红,夹血块,经行小腹隐痛,经前乳房胀痛。现症见:平素性急易怒,倦怠乏力,纳可,二便可,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末次月经2010年8月22日。妇检(—)。B超:子宫、双附件未见异常。诊断:中医:月经过少(肝郁血瘀);西医:月经量少。治法: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方拟四逆散合四物汤合川芎、川红花、川牛膝加减:醋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5 g,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川红花10 g,川牛膝15 g,制香附10 g,广木香15 g,怀山药15 g,巴戟天15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辅以耳穴压贴治疗。服药10 d后就诊,经潮第3天,经量较前增多,色黯红,血块较前减少,纳可,二便可,舌脉同前,经行小腹隐痛减轻,经前乳房微胀。中药继服上方去川红花、川牛膝,加泽兰15 g。2日1剂。血净后辅以食疗方:党参20 g,山药15 g,莲子肉15 g,当归10 g。煎煮方法同上。并配合耳穴压贴促进卵泡发育。连续治疗1月后,月经31天来潮,月经量较前增加1/3,色红,无血块,无经行腹痛及经前乳房胀痛。间断服药3月,经量基本正常。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7~88.

猜你喜欢

鸡血藤耳穴活血
鸡血藤的临床应用及量效关系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鸡血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UHPLC法分析补肺活血胶囊中12种指标成分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益母草与鸡血藤及其配伍的抗氧化活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