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体,文心,文本
——重读胡壮麟先生《理论文体学》的思考

2012-12-03李战子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语类胡先生文体学

李战子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93)

1. 重读《理论文体学》

在胡壮麟先生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中,文体学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2000年出版的《理论文体学》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博古通今、深入浅出、提纲挈领、独立思考的研究风格,展现了他山高水长的学术大家风范,本文将以《理论文体学》的写作特点为出发点,结合本人受胡先生启发对文体与评价、对《文心雕龙》与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所作的一些分析,领悟胡先生在文本/话语分析领域的卓越贡献。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标题中的“文心”并不仅仅是《文心雕龙》的简称,而是试图勾勒本人追随胡先生进行语言学研究的一段心路历程。

2. 《理论文体学》兼容并包的学术视野

胡先生在《理论文体学》前言中记叙了该书的由来,他五十学艺,于1982年和北大的本科生一起听外教传授文体学,并在外教走后,着手填补空缺,开始准备授课。由于有着深厚的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他注意到文体学的各种教学路径,全身心投入,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分为三部分,同时开设了“英语文体学”、“文学文体学”和“理论文体学”三门课,并于1993年再开设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四门课程的开设使得文体学教学体系化。事实上,胡先生在1985年就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语音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马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并于1990年又发表学术论文“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可见他的文体学教学一开始就和科研密切结合,并把汉语研究纳入视野,这在下文还要提到。

谈到理论文体学的教学目的,胡先生认为在于传授有关文体学的重大学派和观点,“激发同学思考、评比各家理论,提高研究分析能力,从而探索新的路径”;至于文体理论研究,胡先生指出“如果要在文体理论上有新的突破,看来非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描写不可”(胡壮麟2000:5)。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评比”和“不可以偏概全”,这与先生一贯的研究主张相一致。胡先生还把文体学的发展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也和他的一贯谦逊风格一致。

在第一章引论中,胡先生娓娓道来,对文体、风格和style做了极为简明和清晰的区分和比较,这是他特别擅长的一件事。笔者认为这10页文字可以为想要了解文体学研究这一课题的人扫清很多障碍。在这部由讲稿写成的书里,胡先生如同在课堂授课一样旁征博引,不论是阐释风格的时代性和领域性,还是对比汉语和英语、汉语界和外语界对“文体”的内涵外延的不同理解,先生将其他领域的例子信手拈来,展示了他宽阔的学术视野。例如,先生在注释中引用了童庆炳(1994)和陶东风(1994),说明汉语界当时用“文体”涵盖“文体风格”者已日益增多,这真是非常敏锐的观察,在先生的很多其他文章中,他对汉语界的一些情况也是了然于心,这使他成为语言学家而不仅仅是英语语言学家,这一点也可从他已成为经典的留澳优秀硕士论文《汉语的衔接与连贯》看出。

第四章中,胡先生简介了在修辞学大旗下讨论文体学问题的西塞罗、郎佳纳斯和圣奥古斯丁的三种理论,他(2000:33)在引言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人各自的理论都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倾向,都以某种隐蔽的方式对前人的理论做了修正”,这样的“评比”所体现的洞察力正是我们在被多种理论所包围时需要培养的。

第五章“作家决定论”对布封“文体就是人本身”的观点进行了简洁的概述,胡先生总结了这一观点的三点应用价值,并归纳了对布封观点的七点争论,其中有很多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提出,“应该说,人格和文体风格之间有较多联系,但这种联系不能说明全部文体。目前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发现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有某些特征,但还不能直接看到他的灵魂。”这是有较大保留的评论,但却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在下文也会再提到。在该章的小节中,胡先生比较了布封学说和柏拉图论点的异同,并对斯皮彻的贡献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认为是他将文体学研究从修辞学传统引向现代文体学,特别是在文体学与语言学、文学批评和心理学等新兴学科之间建立了横向联系,可以说胡先生对这两位学者思想的精辟概述和评价对于我们这些直接从结构主义文体学入门的后学来说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学术营养。

从第六章至十二章,胡先生概述了结构主义文体学、功能主义文体学等核心内容,其中第十一章“文体与统计”再次证明他长期关注计算语言学,对文体统计学、计算文体学以及作家鉴别与调查规范的简介表明先生对先进研究手段的关注,他呼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互补,在这方面显然我们还任重道远。

在这一核心部分,胡先生对他最为熟悉的系统功能文体学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如他认为Birch和O’Toole在1987主编的《文体的功能》一书标志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走上新台阶。他指出从事文体分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证明语篇的意义是可及的,它不是评论家心理力量的个人色素的沉淀,它所包含的应远远多于陈述的内容”(胡壮麟2000:118)。他还引用了韩礼德为该书所作前言中所列举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对语言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特别是语法如何产生政治现实,对社会历史语境下文学语篇的研究、对交际语言学和文学语篇中“相”的研究、叙述分析及其对其他符号系统的元功能的解释等等,旨在说明文体学已经超越早期对一个元功能的显著性类型进行细致分析,而发展成“对语篇在文化和宏观符号环境中作解释的有力工具”(胡壮麟2000:118)。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九章对功能主义文体学的论述中,胡先生聚焦的三个关键点是布拉格学派、韩礼德和巴赫金,胡先生对巴赫金的言语体裁、个人风格、修辞、对话性等概念做了精简的勾勒,指出巴赫金的这些理论有厚实的语言哲学、符号学和文艺学等基础,其“文体学理论亦能为语言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所接受”,这些有关巴赫金理论的真知卓见也体现在他随后的论文中(胡壮麟2001)。

从第十三章起,胡先生对中国古代文体风格理论做了回顾,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他概括了刘勰《文心雕龙》关于文体和语言风格的几点论述。他以功能主义者的敏锐视角评论到,“作者高屋建瓴,精辟地阐述了要从语篇层次讨论文体风格问题,篇章对字句的斟酌选择才起决定作用”(胡壮麟2000:154)。先生这些简要而精到的评论对笔者研究《文心雕龙》中的文体与评价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第十四章是对中国现代文体风格理论的综述,其中清晰地列出了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文体的分类,本文第三部分将论述《发凡》和《文心》之间互即互入的关系。在对现当代两位作者的专著评论时,先生既充分肯定,又提出了中肯的质疑,如“作者(陶东风)认为西方古典文体论没有中国古代文体论的极端道德化倾向,此点值得商榷,因为至少从柏拉图到朗加纳斯度非常强调道德论的”(胡壮麟2000:162)。先生提出的文体分类方法在本人看来融合了古人的眼界和今人的细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当前应一方面采取宽容的方法,允许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国别、民族、时代、体裁、气势等等分类。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横向联系,由简单而复杂,确定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文体。……要做到这一点,就应采取系统的描写办法。……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应表示既可分取,也可合取,这样不同特征的汇合,就可成为黎(运汉)模式中‘交融语体’的基础”(胡壮麟2000:167)。显然先生在博采众长之后提出了自己系统全面的文体观。

3. 从文体到评价以及对《文心雕龙》的一些研读

在这一部分,我将简要回顾自己所写的两篇论文,“文体与评价”(李战子2006)、“《文心雕龙》中的语类与评价思想和功能语言学的语类与评价理论对比”(李战子2012),说明胡先生在《理论文体学》中所展现的学术视野对我从事的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的指导作用。

“文体与评价”探讨文体与评价的关系,认为传统的文体定义已经蕴含了评价定位。早在《文体的因素》一书中,Strunk和White(1935)就列举了一些与评价有关的的规定性准则,如“不要过度写作”、“避免使用限定词”,“不要随意插入自己的观点”、“谨慎使用修辞格”等。现在看来,这些规定性的准则显然过于单一,没有将评价与文体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阐释。

在巴赫金的论述中,评价占有一个中心的地位。他提出的评价重音(evaluative accent)指词和词组所传达的判定,以及它们的所指。对经验、其他人、关系和日常生活的评论在同一层面上也是对所谈论的内容的评价,包括将评价重音赋予一些特定的词和词组(Wetherelletal. 2001:65)。遗憾的是,巴赫金的观点虽然很有启发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局限于个别的词,而无法获取话语中的评价的全貌。

马丁等人(2000,2003,2005)的贡献是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框架中的评价意义的建构,为评价研究提供可操作的话语语义学框架。本人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综述马丁等人关于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层面的操作框架,结合具体的分析实例,探讨将评价作为文体的一个重要维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稍后我还将简单讨论这种级阶中的评价与汉语文体学精髓的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受到了胡先生《理论语言学》14.5节中对二十世纪文体分类标准的一些述评的影响。因此我在该文结语中提到,汉语文体学研究中蕴含了评价维度,薛峰昌(1968)把我国历代文体区分为15种,即论辩体、序跋体、奏议体、书牍体、赠序体、杂记体、颂赞体、哀祭体等(转引自胡壮麟2000:165),这种分类虽然相当细致,但却混合了场所和功能,如果增加评价这一纬度,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功能,或者说言语行为之言外之力、言后之果。

如胡先生在《理论文体学》中所评价的那样,在汉语修辞研究的杰作《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把文体非常完备地按民族、时代、对象或方法、目的或任务、语言的方式特征(如语录体、口头语体、文言文体等)、语言的排列和声律、表现(如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等)和写作者个人分为八大类。除了第六项是从形式上的分类,第一项是从文化(文字)上的分类,其余各项均与评价有关,我们可以把评价看作一个横切这些分类的维度。可以说,汉语文体学研究所蕴含的评价维度与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在基调和态势方面的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值得进一步深入对比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发展至今,语类理论、评价理论等引起了国内研究中较多的关注,汉语修辞学著作汗牛充栋,其中涉及语类和评价的也很多,笔者受到《理论文体学》博古通今的学术视野的影响,也粗略地考察了《文心雕龙》中的语类和评价思想,并尝试将《文心雕龙》中的语类与评价思想和功能语言学的语类与评价理论进行对比(李战子2012)。

创作论在《文心》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仅从标题就可以看到涉及的文体学和修辞学的内容: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物色等等。其中很多涉及到对语类或者说对文体的评价。胡先生在《理论文体学》中对刘勰的理论进行了精简的介绍,谈到他对文章体裁的区分、对八种言语个人风格的区分、对风格的时代性的论述、对文体风格的语言特点的概述、从语篇层次对文体风格的讨论等等。胡先生指出:从刘勰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体的语言特征不是绝对封闭的、互相交叉、但有不改变一种体的基本特征,对我们认识风格要素和非风格要素有启发”(胡壮麟2000:154)。这些评论引导我对《文心雕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阅读。

针对个性和语言风格这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类与评价也有涉及,马丁等(2003,2005)的研究初步发现某些言语模式在一些相关语篇构成的群组中重复出现,构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文体或语篇领域的评价定位。他们的结论是这些文体或领域可以与特定的修辞效果相关联,从而建构特定的作者身份或人格。他们还通过细致的分析,展示了在大版面的新闻语体中,特定的语篇惯例强烈地限制了作者所使用的评价风格(Martin & White 2005:161)。以下为他们提出的系统或例示的阶:

(1) 系统:语言提供的总体的创造意义的潜势。

(2) 语域:语境变体或者说对总体的创造意义的潜势的次选择——涉及到将更加体制化的对特定创造意义的选项重新配置。

(3) 语篇种类:各类语篇组,具有可对比的选项配置——再配置的各种可能性方面,涉及到的体制化程度较弱。

(4) 例示:个别的语篇——总体的制造意义的潜势的实现,典型情况是和某一特定语域的次潜势背景相一致。

(5) 阅读:根据读者主体决定的阅读位置,对于语篇中的意义的理解。

与这个阶相对应的,就是评价的阶,这也是他们继提出评价理论(2003)之后,再一次将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理论化的努力:

(6) 评价(系统):语言创造评价意义的总体上的潜势,例如,激活肯定的或否定的观点,表达力度和聚焦的程度,妥协主体间的态势等。

(7) 基调(语域):情境变体或对总体的评价意义潜势的次选择,典型的情况是对特定对可能出现的评价选项的重新配置。

(8) 态势(语篇种类):对语篇中的评价选项的次选择;一个特定的“基调”中的评价选项的使用模式,和特定的修辞以及对作者的persona的塑造相联系。

(9) 评价(例示):一个语篇中的评价选项的例示化。

(10) 反应(阅读):根据读者主体决定的阅读位置,对语篇中的评价意义的理解;由于读者和语篇的互动所激活的态度取位。

这两个阶表中表明,语篇不再被看作是实例化的终点,再往下一阶是读者/听者对给定语篇的阐释。这一终极“阅读”取决于特定读者带到阅读中的假设、知识和价值系统。语篇只是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意义,由每一次特定的阅读来将某个特定的可能性实例化,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单个语篇来说,可以有一系列的实例化,即阐释(Martin 2003:163)。

由此可见,一方面,《文心雕龙》提倡整体方法,包括文体、作者主体、写作过程和修辞结构,另一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倡的对语类的精微的分类,这两者如能有机结合,将大大有助于文体学的研究。

以功能语言学为代表的话语分析受到新批评、“作者死了”等思潮的影响,虽然将分析的末端延伸到了读者的阐释,却将作家论和创作论排除在外,这就使其分析局限于一些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的印证和提炼。综合的话语分析试图将文体论、作家论、修辞等全部融入其中,这或许是未来的回归方向。

以功能语言学为代表的话语分析适用于对任何话语的分析,对文本批评的视角包括社会分析和认知心理分析,而不仅仅是修辞分析。中国古代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论关注经典文献的体裁,随着时代变化,这些分析作为方法论难以应用在日常生活话语中。我们采用功能语言学的方法论、观照《文心雕龙》中的全方位视角,有助于话语分析的宏观、微观层面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化,语类的种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可能再用一本专著来概括所有的社会生活语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它使我们看到语类和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互为建构关系。同时我们看到《文心雕龙》中对文体的描述也是从语类的框架着手的,只是篇幅所限相当的概略。

4. 在文本中耕耘和建树

胡先生在文体学研究方面不仅理论领先,而且身体力行进行了各类文本的话语分析。本世纪以来发表了“超文本小说——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新文学体裁”、“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等,“博客——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形式”、“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等文章,使其文体学理论有了鲜活的用途,也为我们树立了不拘一格的话语分析典范。事实上,对各类新文本的关注与对新理论、新视角的高度敏感,一直是先生治学的主旋律。他从不拘泥于炒冷饭、简单重复,总是新思想层出不穷,同时围绕功能主义这一主线,实令我辈望尘莫及。

行文至此,致电求教先生,他赞许我的选题,并讲述了一些当时写作时对内容取舍的缘由,这使我再次确认了他《理论文体学》厚积薄发的写作历程,仿佛看到他学术视野之外的学术胸怀。与今天一些动则大部头的学术泡沫相比,这本精炼的《理论文体学》更像是先生治学的代表作之一。

从胡先生教授文体学到《理论文体学》行世至今,文体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刘世生2006),例如,《叙事、文体与潜文本》(申丹2009)呼应了叙事研究在新世纪的兴盛,在叙事学和文体学两大研究领域纵横椑阖,借力文体学,在理论和分析上展现叙事研究的新超越。就在不久前,胡先生还寄来他参加2012年即将召开的文体学大会的新作“认知文体学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异同”让我先睹为快,洋洋洒洒的长文既是他学术活力的展现,也是他对文体学发展前沿的洞察,这些新发展的详情已经超出本文论述的范围。本文通过重读《理论文体学》的理论勾陈,说明胡先生的博学慎思与深入浅出,寻找个人学术研究旨趣的发展与先生著述之间的联系,进而佐证先生对文本、话语研究的重大贡献,视角有限,还望同学们批评指正。

Bakhtin, M. 1986.SpeechGenreandOtherGenres[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atia, V. K. 2000.Analys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Birch, D. & M. O’Toole (eds.). 1988.FunctionsofStyle[C].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Eggins, S. & J.R. Martin. 1997.DiscourseasStructureandProcess[M]. London: Sage.

Fairclough, N. 1992.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u, Z. L. 2001.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J]. In S. Z Renetal. (eds.).GrammarandDiscourse.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iscourseAnalysis[C]. Macao: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 23-32.

Hu, Z. L. 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R].TheProceedingsofthe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rgumentation. Amasteram. 102-119.

Martin, J. R. & D. Rose. 2008.GenreRelations:MappingCulture[M]. London: Equinox Pub.

Martin, J. R. & R. R. White. 2008.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trunk Jr. & E. B. White. 1979.TheElementsofStyle[M]. New York: Macmillan.

Wetherell, M.etal. 2001.DiscourseTheoryandPractice[M]. London: Sage.

巴赫金.1978.言语体裁问题[A].巴赫金全集(第四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曹顺庆.2008.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3-129.

陈望道.2002.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经之、李健.2006.中国古典文艺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报社.

胡壮麟.1985.语音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14-18.

胡壮麟.1990.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J].修辞的理论与实践(2):173-183.

胡壮麟.1992.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1-7.

胡壮麟.1995.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2):13-23.

胡壮麟.1996.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A].许嘉璐等.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55-365.

胡壮麟.1997.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4):6-9.

胡壮麟.1999.隐喻与文体[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9):22-36.

胡壮麟.2000.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胡壮麟.2001.走进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10-15.

胡壮麟.2004.超文本的语篇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5):3-8.

胡壮麟.2004.超文本小说——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新文学体裁[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1-9.

胡壮麟.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2006.博客——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形式[J].外语与翻译(4):1-8.

胡壮麟.2006.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3):3-12.

胡壮麟.2007.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4):1-5.

胡壮麟.2010.多模态小品的问世和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4):3-9.

李战子.2006.文体与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10):25-28.

李战子.2012待出版.《文心雕龙》中的语类与评价思想和功能语言学的语类与评价理论对比[J].

刘世生、吕中舌、封宗信.2008.文体学:中国与世界同步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世生.2006.思维风格与语言认知[J].清华大学学报(2):106-114.

申丹.2009.叙事、文体与潜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陶东风.1994.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童庆炳.1994.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徐有志.2005.英语文体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薛风昌.1968.文体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附:

从师感言

本人从1996至1999年在北京大学英语系在胡壮麟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从此与胡先生解下不解之缘,不仅在学业上受到胡老师的直接指导,在生活和事业的各方面都受到老师多年来的关心和教诲,心怀深深的感激。作为学生,我由衷地景仰老师的学术成就,也为老师奉献和进取的人生经历、高尚和美好的师德风范感到骄傲!

胡老师在中国外语教育界和语言学研究领域建树卓越,成果丰硕,引领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潮流,桃李满天下,深受弟子们爱戴。他热心提携学界同行和后学,对我们总是满腔的热忱和殷切的期望。“日即暮而烟霞灿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这几年胡老师依然辛勤耕耘,新作不断,对年轻学者关爱有加,我祝可亲可爱可敬的胡老师永葆创作的激情,学术之树常青!

李战子与恩师胡壮麟合影

猜你喜欢

语类胡先生文体学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胡先生
胡先生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语类翻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