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物探技术在岩溶隧道中的应用*

2012-12-02沈进喜雪飞胜

外语与翻译 2012年1期
关键词:掌子面溶洞物探

沈进喜,雪飞胜,邹 伟

(湖南中大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75)

综合物探技术在岩溶隧道中的应用*

沈进喜,雪飞胜,邹 伟

(湖南中大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75)

在建云南段隧道地势地貌十分复杂,岩溶发育,不良地质时有出现。单依赖一种预报方法已不能准确推测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所以采用TSP203、地质雷达、红外探水综合物探预报方法进行探测,达到相互印证,互补的目的,通过对比及开挖验证,采用多种物探方法和地质分析,为施工提供可靠的预报结论。

超前地质预报;TSP203plus;地质雷达;红外探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的大规模发展建设,长大的越岭隧道因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先期勘察手段的限制,设计已难以摸清隧道的沿线地质情况。在我国西南部滇黔山区,因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断层破碎带、富水带、岩溶发育带屡见不鲜,为减少或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前方工程地质情况,从而指导隧道施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综合物探技术在岩溶隧道应用的必要性

(一)目前隧道内常用的超前预报方法

1.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

地面地质调查不干扰施工,设备简单,出结果快;超前钻探可以直观反映掌子面前方基本地质情况,是施工预报最有效方法之一,但需占用较长的施工作业时间,费用高。

2.弹性波反射法(TSP)

TSP203PLUS采用地震波反射原理,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来推测地质条件和岩性的变化,其优点是适用范围长,探测时间短,对施工干扰小,且对判定断层,软弱或破碎岩体、岩溶发育区域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水体,一般依靠VP/VS或泊松比,VP/VS或泊松比突然增大,表明可能有流体的存在,很难有定性的判断,对于溶洞或空腔的类型如:含水,砂、土填充型溶洞,溶洞的几何尺寸、方位则难以辨识。

3.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利用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产生透射、反射的特性,分析相位,振幅,频率等,探测破碎岩体,溶洞效果较好,对于溶洞的类型、水体则通过频率,介电常数,波速进行推测,其优点是不受场地限制,探测时间短;缺点是受干扰大,预报距离短。

4.红外探水探测

根据一切介质辐射红外电磁波原理,接收到辐射信号分析场强值的方法。有效预报距离在30m以内。适用于定性的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无水体存在或方位,不能定量给出水量大小等参数。

此外还有BEAM法,高分辨直流电法等。

(二)各种物探方法比较(见表1)

表1

(三)综合物探体系在岩溶隧道中应用的思路

在岩溶隧道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可能产生涌水、突泥、危岩段坍塌,地表塌陷等工程事故,单纯依靠某一种预报技术很难对前方施工地质体进行准确的推断,应针对隧道的复杂程度,风险点采用综合预报,在综合预报中,常规预报是基础,采用地质调查根据原有资料,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对影响较大的不良地质做到细化、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等物探方法进行探测,但由于各种物探方法都有多解性和局限性,所以在异常区域内采用超前水平钻、加深炮孔的方法,直接验证异常区的地质情况。建立起这样的思路:地质调查、物探预报、超前钻探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消除单一物探方法带来的误差,同时也为岩溶隧道的风险做好预警准备,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本文运用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测三种物探方法对某岩溶隧道进行综合预报,达到互相补充与印证的目的。

二、实例

(一)工程地质概况

本隧道位于贵州与云南的交接地带,属于在建的沪昆客专云南段的控制性工程,该隧道为全线第一长隧道,全长14800m,评估为极高风险A级隧道。最大埋深为750米,隧道由东向西穿越老黑山山脉北段,山脉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山脊高程一般2184~2581m,主峰(大光山)高程2733.9m,属条形高中山,具构造剥蚀、溶蚀地貌特点,共穿越6条断层带,地层以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为主。隧区不良地质现象为坍塌、岩溶、煤层瓦斯及采空区、地裂缝、高地应力及岩爆。本次实例预报为平导进口段,地形坡度较陡,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斜交,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已开挖段以灰岩为主,夹页岩和泥灰岩,围岩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但未出现溶洞,局部渗水,洞口里程为PDK977+683,本次预报掌子面里程为PDK978+618,掌子面岩性为灰岩,较破碎,无水,设计围岩Ⅳ级。

(二)TSP法预报情况分析

在隧道里程PDK978+550左、右边墙各布置一个三分量接收传感器,孔径50mm,孔深约1.9m,孔高距隧底1.0m,距左边墙接收器20m开始往掌子面方向按1.5的间距布置激发孔24个,孔径45mm,孔深1.5-1.8m,孔向下略倾 5-15°,每个激发炮孔装填药量100g,炮孔与接收器基本在同一高度。采样间隔62.5μs,记录长度 451.125ms。实际激发 24 炮,每个激发孔均采用水封法引爆,以提高信噪比,本次TSP测试中,隧道洞内处于停工状态,无噪声干扰,所记录的23炮合格(出现一个哑炮),能量和信噪比都较适中,两个接收传感器耦合好。

经数据处理及分析,得到TSP2D成果图如图1所示。

图1 TSP2D成果图

对采集的数据经过TSPwin PLUS 2.2程序的高级模式分析处理,其反射层在探测范围内的2D图如图1所示。结果分析判断表明:PDK978+632,PDK 978+640,PDK 978+675 ~682处分别有负反射界面,尤其PDK 978+675~682段负反射较强,表现为动态杨氏模量、密度降低,泊松比增大,初步推断PDK 978+675~682岩溶发育,存在溶洞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得到更为精确的的资料和数据,采用TSPwin PLUS 2.2常规模式进行分析处理,依据采集数据的实际情况以及已开挖隧道的地质情况,改变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处理,得到反射层在探测范围内的TSP2D成果图如图2所示。

图2 TSP2D成果图

由图2可知,掌子面向前约10m(PDK 978+625~632)段参数有变化,一直到PDK 978+670各参数变化不大;在PDK 978+670~690参数变化较明显,PDK 978+685~690反射层较多。综合两次TSPwin PLUS 2.2分析处理,解译成果见表2(从掌子面向前预报110m)。

表2 平导进口PDK978+618~PDK978+728段TSP法预报结论一览表

(二)地质雷达测试分析

为验证上述TSP在PDK978+670~+690段的判定,更精准核实溶洞的位置和类型,了解前方掌子面的岩体完整性,故采用地质雷达短预报方法进行探测,测试仪器为:瑞典MALA地球科学公司生产的RAMAC X3M型地质雷达及100MHz屏蔽天线,分析软件为仪器配套生产的Reflexw软件。在隧道掘进至PDK978+682进行测试,天线紧贴掌子面从左至右弧形测试如图3,采用键盘点测触发模式,触发测试采样步距0.01m,自动叠加模式,测量时窗 700ns,电磁波波速设定0.1m/ns。测试掌子面前方30m。

图3 雷达测试成果图

图4

根据雷达测试判定为:PDK978+682~687同相轴不连续,振幅一般,频率中等,判定该段围岩较完整,节理不发育;PDK978+687~712段拱顶至右拱腰段,同相轴连续,信号振幅强,频率较低,初步判定该段内存在溶蚀裂隙或溶洞。

值得一提的是判定溶洞的类型(干溶洞、含水或富水,土、砂填充型溶洞),根据电磁波的传播其传播速度取决于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

εr为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通过频率,推到波速,计算出介电常数。该例中振幅强反射区域介电常数2-6,灰岩的介电常数为7-8,水的介电常数为81,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由此推断该溶洞为干溶洞,无水,可能含砂。笔者认为不能单纯的靠该理论推导溶洞的类型,由于隧道岩溶的复杂性、多变性,还需在以后实践中总结、分析。

经地质雷达探测,结合TSP两次处理分析,判定PDK978+687~712有溶洞存在,证实TSP对于把控岩溶发育区,断层,破碎、软弱岩体域是比较准确的,对于溶洞的位置和溶洞的类型则需要地质雷达加以辅助,由于溶洞的多变、复杂性,为更清楚查清溶洞的水体情况,故采用红外探水探测。

(三)红外探水测试

其原理是一切物质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电磁波的原理,通过接收红外辐射信号进行场强值分析,总结出正常场,再确定异常场,由异常场判定地下水体的存在与否。红外探水使用的仪器型号为国产的HW-304,掌子面里程为PDK978+682,掌子面布置4条测线,每条测线布6个测点;从掌子面往洞口每5m布置一条测线,每条测线在左边墙、左拱腰、拱顶、右拱腰、右边墙、隧底轴线测6个测点,共布置11条测试。红外测试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PDK978+682掌子面红外探测图

图6 PDK978+682掌子面往洞口红外探测图

分析及判定:1.由开挖面岩体上布置24个测点的红外辐射场强数值(图5),可知其最大值为191μW/cm2,最小值为189μW/cm2,差值为 2μW/cm2,在正常场范围内。

2.根据现场所测左边墙脚、左边墙、拱顶、右边墙、右边墙脚、隧底中线的辐射场强值(从掌子面往已开挖段每隔5m布置一个测点)。图6可以看出:往掌子面方向,辐射场强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靠近掌子面附近红外辐射场强值曲线基本不变。

根据上述1、2两种判别方法,结合已开挖揭示的围岩情况(掌子面为灰岩,较干燥)推测里程PDK978+682~PDK979+712岩体较干燥,对施工影响不大。

通过此次三种物探方法在该岩溶隧道的探测,解决了因勘察、地质调查中未发现的岩溶发育段,TSP能基本准确的对预报段的不良地质体作出判断,但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很有必要加上地质雷达及红外探测法进行辅助及印证,保证预报的准确性,减少误报和漏报,指导施工。针对岩溶隧道的复杂性,风险高的特点采用长、短距离预报,定性、定量相互印证、结合的原则,为隧道施工提供最佳的预报结论。

(四)实际开挖情况

1.掘进至PDK978+630有一段灰岩夹泥岩,含泥量较大,节理发育,弱富水,局部有滴状水渗漏,与TSP测试相吻合;

2.PDK978+635~PDK978+689围岩较完整~较破碎,节理不发育,无水,与TSP探测基本吻合;

3.在PDK978+689右拱腰出现溶洞,溶洞大小为:宽×高约3m×3m,向隧道纵向右前方延伸,溶洞内无水,有砂和粘土,微潮,溶洞在隧道掘进剖面内一直延伸15m,经支护处理,未对施工造成影响,证实了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测的测试。

特别提出,此处溶洞与TSP第二次分析相差不大,所以在TSPwin PLUS 2.2处理中,受岩石属性,介质反射界面角度,反射波分辨率等影响不能一味选择高级处理模式,要适当的改变默认参数以便数据的真实、可靠。对于验证溶洞的位置和类型,水体情况采用短距离(地质雷达、红外探测)预报还是有效的。

三、结论

1.先收集隧道勘察、设计资料,区域和工程地质资料,通过认真分析,对整个地区地质,包括风险点全面性了解;

2.综合超前预报的特点,以地质调查、物探、超前钻孔探测相结合,相互印证,避免盲目施工造成的突泥、水,大面积塌方等工程事故;

3.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常见不良地质情况如:富水、溶洞、软弱岩体、断层等最好能根据各物探方法的特点,优越选择;

4.由于各物探方法都是由已知推导未知的单一性,地域不同则各岩性的物理参数变化也不同,所以还需物探及地质工作者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才能提高物探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

[1]李天斌,孟陆波,朱劲,等.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2):2429-2436.

[2]李术才,薛翊国,张庆松,等.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综合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7):1297-1307.

[3]牟元存,王光权,王树栋,TSP203在灰岩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探索[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7(2):1672 -1680.

[4]宋先海,顾汉明.我国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评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598 -604.

[5]舒森,王树栋,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应用[J].铁道勘察,2010,(4):80 -84

[6]刘志刚,凌宏亿,俞文生.隧道隧洞超前地质预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7]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 (铁建设[2008]105号)[S].

2012-02-20

沈进喜(1982-),男,湖南长沙人,工程师。

猜你喜欢

掌子面溶洞物探
《石油物探》 2022年总目次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出发吧,去溶洞
FLAC3D中强度折减法确定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探讨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及勘探中的应用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