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理论在二语习得应用中的可行性理论研究*

2012-12-02

外语与翻译 2012年1期
关键词:模因第二语言二语

何 昕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 永州425006)

模因理论在二语习得应用中的可行性理论研究*

何 昕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 永州425006)

通过分析在二语习得环境中第二语言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模因,是否具有复制因子的语言因子,以及第二语言是否经历了完整的模因复制和传递阶段,探讨模因理论应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理论依据。

模因;二语习得;复制因子

模因论是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近年来已成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门理论。在国外,以Blackmore为代表的学者将模因论引入语言进化研究领域。在国内,何自然教授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本文认为模因论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融合,模因论可以用来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并能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那么模因论应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第二语言能够成为一种模因吗?

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是第二语言,第二语言能成为模因吗?我们知道,任何东西,只要它以这种[模仿]方式从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那它就是一个模因(Blackmore 1999:7)。Blackmore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Blackmore 1999:66)。可以说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概括而言,有三样东西可以成为模因,那就是想法、说法和做法,即思想、言语和行为。并且如果想法不表达出来并与他者产生互动,似乎很难成为模因。所以我们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何自然2007:149)。毫无疑问,第二语言也是语言,所以语言与模因的关系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与模因的关系。模仿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儿童学习母语主要就是模仿,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同样如此(曹怡鲁,1999)。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一定会去读、听、说、写第二语言,这些都是第二语言传播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所以第二语言的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就能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

二、第二语言是具有复制因子特点的语言因子吗?

道金斯将模因看做是大脑中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作为复制因子必须具有三个总体特征,即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长寿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库内存留很久,也就是指模因能在纸上或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多产性是指成功的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得到复制,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的数量就回越多。复制忠实性指模因复制越忠实,原版就越能得到保留,也就是说,所谓的复制忠实性指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和精髓,而不是丝毫不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的进化是以年、十年乃至百年为单位,拥有很长的历史。第二语言在历史文化交流中能够得到广泛的使用,它的存在必然经历了长期的考验,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这符合复制因子的长寿性特征。在“输入假说”中,克拉申认为接受性语言行为(如听、阅读)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习者接触到大量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去理解其意思,这样语言习得就会自然产生,体现了复制因子的多产性特征。Bialystok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时,学习者首先寄存新信息,储存语言信息,到必要的时候,学习者调动这些储存的信息,并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与复制因子的复制忠实性特征相吻合。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语言符合复制因子的三个总体特征,因此他们可以成为具有复制因子特点的第二语言模因。

三、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完成了模因的复制吗?

海利根认为模因的复制具有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对比已有的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和模因形成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具体步骤上有大量的共同之处。下面的表格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入、记忆、语言输出以及反馈和模因复制的各个环节做了对应。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语习得的过程与模因复制的过程有许多通融之处,二语习得可以为模因的复制提供环境,模因的复制促进了二语习得的完成。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模因复制和传递的整个阶段。所以在二语习得中可以引入应用模因理论,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二语习得新模型。如下图所示。

表1 模因复制的过程与二语习得过程的通融

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二语习得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首先是输入同化阶段。输入第二语言模因,要注意第二语言模因应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特点,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感染寄主(学习者),进入学习者的记忆里。其次是记忆阶段。通过反复练习尽可能地让第二语言模因在学习者的记忆里停留时间变长,使第二语言模因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再次就是表达输出阶段。第二语言模因通过成功同化和记忆,在公开表达即输出后,第二语言模因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可接受性得以考验。最后是传播反馈阶段。学习者一旦有了第二语言模因产出,就进入了传播阶段,这主要是优化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者初步形成的第二语言模因的正确性进行估量,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进而促进学习者对现有第二语言模因库的巩固,也必将保证更有效的语言表达,实现模因理论传播阶段的公开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二语习得环境中第二语言能够成为模因,有具有复制因子的语言因子,同时二语习得环境也能提供模因复制和传递所需要的整个过程。因此,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是有可行的理论依据的,并且从理论上来说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中会提供二语习得的效率,并给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何自然.语言模因论[R].广州:模因与模因论专题研讨会,2005.

[4]何自然,谢朝群.模因·语言·交际[R].上海:第9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2005.

[5]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肖云南,杨璐.模因理论在第二语言环境下运用的可行性理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杨璐.第二语言模因的理论论证[J].中国校外教育,2007,(9).

[8]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012-02-16

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171)

何昕(1979-),女,湖南永州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模因第二语言二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