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提亚模式在大学生人际困扰中的应用

2012-12-01李业平刘新民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萨提亚人际总分

刘 涛,李业平,刘新民

(1.皖南医学院 心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2.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三病区,安徽 芜湖 241002)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1]。可以说人际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也是其产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2]。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它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心理问题[3]。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本文运用萨提亚模式对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进行干预,了解其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2~3月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芜湖市某高校在校大一、大二学生1 100人,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筛选总分≥15分(人际交往存在较严重困扰者)63人。根据自愿原则,选取人际困扰较严重的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实验组采用萨提亚模式进行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给予任何干预,待实验结束后再给予干预。

1.2 测量工具

1.2.1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本研究采用郑日昌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中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或“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困扰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良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存在一定程度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则说明与人相处存在较严重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1.2.2 交往焦虑量表(IAS)[5]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含15个题目,五级评定记分,“一点也不符合我”记1分,“非常符合我”记5分,分数越高,社交焦虑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超过0.87,8周重测信度为0.80。

1.2.3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5]由 Watson及Friend编制,量表含28个题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采用“是-否”评分制,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越高。该量表的重测相关信度为0.68,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1。

1.2.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该量表90道题,共分为10项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包括睡眠、饮食等),用以测量个体的心理症状,从而可以推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因子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3 实施方案 实验组干预由1名医学心理科医生和1名经过训练的心理学研究生共同实施,由1名心理学教授进行督导。实验组采用萨提亚模式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进行量表评定。实验共持续8周时间,每周1次,共8次,每次2 h。活动地点固定在某教室。

干预内容如下[6~8]。第1次:以游戏的形式让成员作自我介绍,让大家相互认识和了解;讲解团体干预的性质、目标与内容;传授萨提亚模式的相关知识。第2次:加深了解,使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介绍萨提亚模式并讲解如何画家庭图。第3次:了解萨提亚的四种沟通姿态;三人小组体验不同的沟通姿态带给自己的感受;家庭图答疑,确定下次活动的主角。第4次:进行家庭雕塑,帮助主角了解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第5次:总结分析小组活动前四次的情况;通过游戏测试小组凝聚力,为更深入的自我探索作准备;通过分享难忘的故事探索自己的家庭关系,更加深入成员的内心。第6次:通过面貌舞会挖掘和整合主角的内在资源,帮助其提高自尊和自信;帮助其他成员在角色扮演中认识自己。第7次:对主角进行家庭雕塑、资源雕塑,帮助其认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释放压力;帮助其他成员在角色扮演中认识自己,获得学习。第8次:回顾总结,互赠祝福。

对照组成员在实验组进行干预期间不给予任何干预,让其处在自然环境中,待实验结束后再给予干预。

1.4 资料处理与统计 组内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组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 α =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实验组15人,在干预过程中有2人因其他社团事务退出活动,最后完成全部活动的有13人(男6人,女7人);对照组15人(男7人,女8人)。两组被试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2.2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人际困扰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2.2.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IAS总分、SADS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试的人际困扰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相当(见表1)。

表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

表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

干预前实验组(n=13)对照组(n=15)t值 P值IAS总分57.38 ±3.52 57.33 ±3.74 0.037 >0.05 SADS总分 20.92 ±2.02 21.13 ±2.42 -0.248 >0.05回避 10.23 ±1.48 10.60 ±1.64 -0.622 >0.05苦恼 10.69 ±1.49 10.53 ±1.64 0.266 >0.05 SCL-90总分 184.97 ±17.11 183.53 ±16.82 0.225 >0.05躯体化 1.74 ±0.32 1.69 ±0.38 0.371 >0.05强迫 2.66 ±0.30 2.69 ±0.29 -0.268 >0.05人际 2.44 ±0.41 2.34 ±0.36 0.667 >0.05抑郁 2.12 ±0.46 2.15 ±0.44 -0.162 >0.05焦虑 2.16 ±0.35 2.13 ±0.32 0.212 >0.05敌对 1.85 ±0.32 1.89 ±0.32 -0.370 >0.05恐怖 1.94 ±0.58 1.86 ±0.48 0.406 >0.05偏执 1.81 ±0.28 1.80 ±0.38 0.028 >0.05精神病性 2.03 ±0.28 1.98 ±0.35 0.414 >0.05其他1.52 ±0.28 1.59 ±0.24 -0.676 >0.05

2.2.2 实验组干预前后人际困扰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实验组干预前后在IAS总分、SADS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3 对照组干预前后人际困扰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照组干预前后在IAS总分、SADS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试图对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困扰中的效用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寻找一种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表2 实验组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s)

表2 实验组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s)

实验组(n=13)干预前 干预后 ¯d±sd 配对t值 P值IAS总分 57.38 ±3.52 47.92 ±4.15 9.46 ±3.28 10.402 <0.01 SADS总分 20.92 ±2.02 12.38 ±2.60 8.54 ±1.94 15.861 <0.01回避 10.23 ±1.48 6.08 ±1.71 4.15 ±1.52 9.862 <0.01苦恼 10.69 ±1.49 6.31 ±1.97 4.39 ±1.71 9.253 <0.01 SCL-90总分 184.97 ±17.11 142.21 ±15.60 42.76 ±12.73 12.107 <0.01躯体化 1.74 ±0.32 1.63 ±0.34 0.11 ±0.11 3.849 <0.01强迫 2.66 ±0.30 1.55 ±0.32 1.10 ±0.47 8.390 <0.01人际 2.44 ±0.41 1.50 ±0.39 0.93 ±0.64 5.291 <0.01抑郁 2.12 ±0.46 1.52 ±0.45 0.60 ±0.40 5.346 <0.01焦虑 2.16 ±0.35 1.47 ±0.32 0.69 ±0.55 4.523 <0.01敌对 1.85 ±0.32 1.74 ±0.30 0.11 ±0.12 3.393 <0.01恐怖 1.94 ±0.58 1.81 ±0.52 0.14 ±0.11 4.293 <0.01偏执 1.81 ±0.28 1.22 ±0.28 0.59 ±0.30 7.129 <0.01精神病性 2.03 ±0.28 1.88±0.27 0.16±0.08 7.184 <0.01其他1.52 ±0.28 1.42 ±0.28 0.10 ±0.07 4.991 <0.01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经过8次团体治疗,实验组(参与团体的大学生)在《交往焦虑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除躯体化、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好于对照组,两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后测成绩显著好于前测(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估表明萨提亚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有效的。其原因可能是,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看到其他成员也有和自己一样的问题和困扰时,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同时,通过一些具体治疗活动,如倾诉、解决问题、角色表演等,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着共同的问题体验,在很少压力情景下进行了社交训练。

国外学者 Pan,Peter Jen Der[9]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应用于大学生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研究显示通过团体治疗,参与者的家庭角色变得更加积极和明确,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有了明显改善。本研究采用萨提亚模式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同样获得明显的疗效。所有参与团体咨询的成员均提到在团体团结、互助、真诚、信任的气氛中自己感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成员们也愿意真诚开放地去探索自己、认识他人,成员们不仅在家庭雕塑中认识到了自己的沟通模式,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与家人、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而且通过面貌舞会开始挖掘自己的内在资源,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这么多成员在一起相处,在共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强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表3 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s)

表3 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s)

对照组(n=15)干预前 干预后 ¯d±sd 配对t值 P值IAS总分57.33 ±3.74 57.00 ±3.44 0.33 ±2.38 0.542 >0.05 SADS总分 21.13 ±2.42 20.60 ±1.55 0.53 ±2.72 0.759 >0.05回避 10.60 ±1.64 10.27 ±1.33 0.33 ±1.59 0.813 >0.05苦恼 10.53 ±1.64 10.33 ±1.50 0.20 ±2.08 0.373 >0.05 SCL-90总分 183.53 ±16.82 183.14 ±17.27 0.39 ±4.27 0.352 >0.05躯体化 1.69 ±0.38 1.71±0.38 -0.02±0.16 -0.581 >0.05强迫 2.69 ±0.29 2.66 ±0.31 0.03 ±0.08 1.564 >0.05人际 2.34 ±0.36 2.27 ±0.36 0.07 ±0.16 1.638 >0.05抑郁 2.15 ±0.44 2.16 ±0.44 -0.01 ±0.08 -0.652 >0.05焦虑 2.13 ±0.32 2.14 ±0.34 -0.01 ±0.12 -0.277 >0.05敌对 1.89 ±0.32 1.90 ±0.29 -0.01 ±0.07 -0.389 >0.05恐怖 1.86 ±0.48 1.87 ±0.47 -0.01 ±0.11 -0.240 >0.05偏执 1.80 ±0.38 1.81 ±0.35 -0.01 ±0.06 -0.497 >0.05精神病性 1.98 ±0.35 1.98±0.34 -0.01±0.06 0.481 >0.05其他1.59 ±0.24 1.58 ±0.25 0.01 ±0.08 0.380 >0.05

国内学者常红丽[10]的研究表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一定的作用。陈春媛、李辉[11]将萨提亚式治疗方法应用于抑郁情绪咨询案例中取得了预期效果。本研究显示,将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团体活动中能够有效地改善中国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水平,并改善了心理健康善。在大学生团体活动中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改善人际沟通能力,并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说明萨提亚模式能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内在资源,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萨提亚模式不失为国内大学生人际困扰干预的一个有效选择。

[1]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5,(5):13 -14.

[2]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04 -367.

[3]王琪,杨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8):58 -60.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汪向东,姜长青,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

[6]VIRGINIA SATIR.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丽,叶冬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84-86.

[7]JOHN BANMEN.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钟谷兰,宫一栋,卫丽莉,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6.

[8]John Banmen.萨提亚冥想[M].钟谷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9.

[9]PAN,PETER JEN DER.The Effectiveness of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Satir Model Groups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J].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2000,25(3):305 -318.

[10]常红丽.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10,15(7):56 -57.

[11]陈春媛,李辉.一例抑郁情绪咨询案例报告——基于萨提亚式治疗方法[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3):103 -106.

猜你喜欢

萨提亚人际总分
搞好人际『弱』关系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