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V评估内瘘术前静脉血管的价值

2012-11-24童宗武魏忠荣晋仲宁

云南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内径

孙 昉,童宗武,魏忠荣,张 靖,晋仲宁

(玉溪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云南 玉溪 653100)

建立良好的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术前检测对于提高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内瘘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科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直接静脉造影(CTV)技术对内瘘术前拟行术肢静脉血管进行评价,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中男4例,女12例。年龄43~73(60.31±10.42)岁。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8例,动脉硬化性肾病5例,多囊肾1例。均为超声评估自体静脉血管条件不宜造瘘患者,给予长期留置颈内或者锁骨下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透析治疗,因留置导管失功,拟重新建立血管通路。其中2例曾经行桡动脉-头静脉造瘘失败,1例左右两侧锁骨下静脉均留置过临时性导管。

方法: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含碘造影剂过敏以及精神状态异常。采用GE 64排LightSpeed V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双侧前臂屈曲,掌心向后并排置于胸前。先用64排螺旋CT平扫,再由拟行术肢手背浅静脉(腕关节以下),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约5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速率为(1.5~2.0)ml/s,开始注射15s后启动CT扫描,每隔3秒扫描1次,一共扫描3~4次,最后取效果最好的一次进行后处理分析。扫描范围为同侧手掌下缘至右心房,包括整个上肢静脉回路(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扫描技术参数为 ,120kv,350mA,0.5s/1转 , 层 厚 64×0.625mm,螺距0.985,矩阵512×512,数据通过GE ADW4.4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曲面重建(curved planner reconstruction,CPR)方法,对横断面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VR显示的阈值范围设置为-100~420HU,直线显示方式,最大透明度为60%,根据需要设置3~4个色段来区分骨骼、肌肉和血管。行血管CTV检查后处理工作时,选用切割工具,去掉周围不必要的解剖结构,单纯保留拟行术肢,微调显示范围的VR阈值,通过旋转,从不同角度立体的观察拟行术肢血管。应用MIP时,首先采用ADW4.4工作站的溶骨软件去掉影响血管观察的上臂骨骼,然后选用层厚为4mm进行后处理重建,通过旋转多角度地观察。

整个检查过程约在15~25min内完成,患者在门诊进行,不需住院。所有患者在检查后当天加行一次血液透析,以加速血液中对比剂的清除。

图象分析:由CT室医生分别进行读片、评价MIP、VR和CPR图象下血管通路的情况,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进行细致观察,对有意义的血管部位可以采用动态三维电影的方式,从任意角度进行翻转,全方位显示所需观察的部位。

观察部位:观察拟行术肢静脉血管走形及管腔内部情况,是否存在血管狭窄、静脉回流不畅,以及侧枝分布情况及血管内径。一般动静脉内径应大于2mm,否则手术难度较大,即使手术成功,内瘘也难以成熟[1]。

结 果 全部患者检查过程顺利,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均清晰地显示了的拟行静脉血管情况,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并可进一步显示血管的狭窄性质、程度、范围。三维重建效果满意。其中1例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者CTV显示上腔静脉上段管腔重度狭窄,无名静脉细小,右侧广泛支循环建立。1例上腔静脉内留置导管末端血栓形成,管腔轻度狭窄。1例腕部头静脉内径1.6mm,上臂头静脉内径3.6mm。另14例静脉回路通畅,均在术肢发现适宜造瘘的静脉,内径大于2.0mm。(见附表)

根据64排CTV显示结果,我们对15例患者行腕部较粗大的静脉主杆与桡动静脉行内瘘成行术。1例右前臂静脉纤细,而上臂头静脉内径3.6mm的患者,给予右上臂头静脉-桡动脉造瘘;术前根据CTV显示结果,在术肢标注血管走形及手术切口位置,术中尽量结扎吻合口附近侧枝静脉。该15例患者内瘘成熟良好,血液透析治疗中血流量达(250~300)ml/min,近期效果满意。对于1例CTV显示中心静脉多处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已无建立长期自体血管通路的条件,改行腹膜透析治疗。

附表拟行术肢血管CTV表现

讨 论 目前K-DOQI及血管外科学会均推荐使用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成像技术(主要包括DSA、CTA和MRA)评估动、静脉血管通路[2]。DSA和CTA评估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敏感性及特异性相似,但略高于MRA[3]。有学者认为[4],彩色多普勒检查受操作者水平、仪器敏感度影响较大,影像清晰度较差,对细小血管不能清晰显示、不能提供内瘘血管的全景图,准确性欠佳;DSA的创伤性较大,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方能完成此项检查,难以常规应用;MRA价格昂贵,难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动静脉内瘘术前除评估拟行血管、血流情况外,尚需评价锁骨下静脉、头臂干、上腔静脉是否通畅,骨骼和肺的声影会对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下段产生干扰[5],因此,无法运用血管内超声手段对以上部位的血管进行准确评估。本组16例经超声评估外周动脉条件好,但静脉血管无条件造瘘患者,我们应用64排CTV检查获得了清晰、直观、完整的血管走行图像,在直视手术下成功的为15例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

64排CTV是将造影剂直接引入目标静脉,因受血管选择性的影响,CTV的观察范围相对局限,仅限于进针点以后的流出道,对该段流出道静脉的狭窄和闭塞的显示非常好,血管对比度很高,而且造影剂用量少,对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侧支循环的显示优于CTA[6]。因此,64层螺旋CTV可以弥补多普勒超声的不足,在术前评估拟行内瘘静脉血管中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

[1] 王玉柱,左力,刘文虎,等.血液净化通路[M].北京:人民网上出版社,2008:80-81.

[2] SIDAWY AN,SPERGEL LM,BESARAB A,etal.The Society of Vascular Surgery: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surgical plac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rteriovenous hemodialysisaccess[J].JVasc Sug,2008,5(48):2S-25S.

[3] CAVAGNA ED,ANDREA P,SCHIAVON F,etal.Failing hemodialysi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percutaneous treatment:imaging with CT,MRI and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0,23(4):262-265.

[4] 丰玲,张莉,张东亮,等.CT血管成像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09,(24)24:1241-1244.

[5] TAN PL,GIBSONM.Centralvenous catheters:the role of radiology[J].Clin Radiol,2006,61(1):13-22.

[6] 曹正江,崔天蕾,金丽珠,等.CT血管成像和超声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23:2324-2329.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内径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内径侧轴向引出分接线段的可调模绕制
“o”型密封圈内径胀大对线径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