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2012-11-21巴书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肺源肺心病病死率

巴书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2010年度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共计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平均57.5岁,30例患者的病程为9~30年,其中病程在10年以下的患者为15例,其余15例患者的病程在10年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第5版内科学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诊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标准是在患者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础之上伴随有黑便或者呕血的现象,并且排除了其他的出血原因[1]。

1.2 研究方法 对我院的30例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具体项目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以及临床治疗的措施。对慢性肺心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所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做出分析并且总结临床治疗的经验和教训。

1.3 症状体征 30例患者中出现呕血和咖啡样呕吐物的为9例,出现黑便症状的为19例,出现呕血加黑便症状的为11例,出现上腹疼痛症状的为10例,出现烧灼感的为13例,合并有呼吸衰竭症状的为23例,合并心力衰竭的有13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6例,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为14例。患者的出血量估计情况为出血量 <400 ml的有 25例,出血量在1000 ml以上的为 5 例[2]。

1.4 判定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中的2条就符合止血标准,标准分别为:①呕血和黑便的症状停止或者粪便颜色变黄。②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③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中没有活动性出血的现象。④胃内的胃液中未发现血液[3]。

1.5 治疗方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要给予H2受体拈抗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向患者胃内灌注8 mg/100 ml的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或者向患者胃内每次灌注1000~2000 U的凝血酶粉,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多而且有严重的贫血症状那么要对其输入新鲜的同型血液,有部分患者采用胃镜的局部止血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2 结果

本组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2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75%;有8例死亡,病死率为25%。死亡的8例患者中病程不到10年的有3例,病死率为10%;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死亡数为5例,病死率为16.7%,10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1岁。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为咯白色泡沫样,偶尔会咳黄痰,病程为20年。入院时咳嗽加重并且伴心慌和气短,在入院2周后由医生做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上对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包括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通畅等,在治疗后有短期病情好转的现象。入院第12天,患者叙述病情说早晨排除了黑便,大便隐血检查为阳性,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静脉点滴200 mg的甲氰米胍,每6小时一次,治疗为期3 d,治疗后进行大便隐血检查为阴性。患者入院21 d后好转出院[4]。

4 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肺心病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多见慢性肺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一般在肺心病后期时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多有发生,但是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或者消化道症状缺如,有些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仅仅表现为血压下降,并没有发现呕血和黑便的症状。本组30例患者肺心病全部符合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患者出血的原因多为胃黏膜病变和浅表溃疡,患者都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慢性缺氧血性肺心病,慢性缺氧血性肺心病又称作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简称为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有3种,分别为:①患者有组织缺氧症状和二氧化碳潴留。胃肠道的血管因为组织缺氧而引发收缩,胃壁细胞碳酸酐酶因为二氧化碳发生潴留而出现作用亢进的现象,促使胃壁细胞的分泌增加,这使得胃黏膜受到更严重的破坏。二氧化碳潴留和胃壁细胞增强分泌都促使胃黏膜发生病变并导致出血。②另外胃黏膜的血管还受到肺性脑病和急性支气管感染呼吸衰竭的影响,发生收缩而使胃黏膜的屏障被破坏。③血液中的凝血酶受凝血机制障碍和严重缺氧的影响,凝血酶活性增加,使凝血过程被激活,血管内出现弥漫性凝血现象。出血等级,见表1。

表1 30例患者出血等级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通气、控制感染和对心脏功能的改善以及对电解质紊乱基础的纠正上,止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现今患者的止血和输血治疗都在内镜透视下进行,一般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分析本组30例病例我们得出结论认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慢性肺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是十分有必要的。肺心病并消化道出血在出血前的症状并不典型,所以难以预料消化道的出血情况。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考虑有出血的:①患者有亢进肠鸣音。②患者红细胞未增高或有贫血情况。③有明显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BUN持续再次升高。④血压在激素大量运用之后下降。⑤患者在短期内会有发热现象,及时进行诊断,合理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病死率降低。

[1]陈瑞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水平及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7,(15):96.

[2]林俊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及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7):152.

[3]成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时间病理学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6):87.

[4]荆丰德.补肺益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的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92.

猜你喜欢

肺源肺心病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伴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
肺心合方联合耳穴压丸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