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特点与路径研究

2012-11-16王晶

关键词:资源型能源资源

王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特点与路径研究

王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我国资源依赖型城市的碳排放、碳强度、人均碳排放都远高于一般城市,因此比一般城市更为迫切需要实现低碳转型。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特点在于六个突出:绝对减碳、生态重建、新兴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变废为宝、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低碳化,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发展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静脉产业、森林碳汇和低碳消费等发展路径。

资源依赖型城市;低碳发展;接续产业;城市功能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境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某种资源优势,多数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靠一个企业支撑一个城市,一个矿山支撑一个城市,服务业发展则大大滞后。一旦资源濒临枯竭,城市就会积累许多问题,陷入严重困境,如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其主要特征:第一,对资源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于依赖资源相关产业,而且近乎掠夺式开采往往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加剧了后备资源供给不足,导致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础不稳。第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资源型城市高度依赖资源开采利用,片面发展资源产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比较欠缺,导致第二产业特别是与资源相关的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水平较低。第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型城市除了一般城市常有的“三废”污染以外,由于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重、地表塌陷、水质污染、废弃物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等。第四,城市功能不健全。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产业而发展,以工业为主体,城市功能很不健全。主要表现:一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由于资源枯竭造成资源型产业开始萎缩,结构性失业不可避免。由于资源型企业效益下降,地方财政定会受到影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二是城市的生活、宜居、商贸、文化等功能的缺失。资源型城市大多以工业为主,城市发展就是工业厂区发展,没有兼顾到城市生活、商贸、文化等设施的建设,而且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第五,发展竞争力不强。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型产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一旦陷入困境也必然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活力,造成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资源型企业的不景气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它相关企业,使得城市总体竞争力不足。

二、资源型城市必须推进低碳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承载着为经济发展提供生产性能源和资源的重要功能,走的是粗放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单一,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濒临枯竭,亟需实现转型发展。

孙秀梅[1](2011)根据2010年相关年鉴的数据资料整理计算,总结出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及特征:据地级市资源型城市的能耗数据粗略统计,2009年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大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历年单位GDP能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型城市的平均人均碳排放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2005年至2009年5年中,资源型城市平均碳强度达到1.58吨/万元,全国平均值仅为0.77吨/万元,资源型城市的碳强度为全国的2倍多。从不同资源种类来看,煤炭城市的碳强度为1.71吨/万元,黑色冶金城为1.43吨/万元,有色冶金城市为1.21吨万元,石油城市为1.07吨/万元。

表1 2005—2009年资源型城市与全国碳强度比较[1]吨碳/万元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一般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减少资源消耗,减低碳排放,走低碳发展道路。而资源依赖型城市由于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更甚于一般城市,面临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一方面资源日益枯竭,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资源依赖型城市比一般城市更为迫切需要实现低碳转型。

(二)低碳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客观要求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资源型产业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如果不建立非资源依赖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城市将逐步衰退甚至消亡。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实现转型,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培育接续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而低碳发展一方面要求发展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低碳排放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求传统高碳产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化发展。因此低碳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在产业发展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低碳发展就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追求,就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导向和新路径。

三、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特点

(一)突出绝对减碳

资源型城市相对于一般城市的碳减排压力更大。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优势,围绕资源产业盲目粗放扩张甚至掠夺式开采,使得碳排放总量、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一般城市的平均水平,因此,碳减排的压力巨大。因此,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突出生态重建

资源性城市长期以来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如地表塌陷、水质污染、废弃物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等等,实现低碳发展,就必须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积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进行生态建设。

(三)突出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的低碳产业。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单一,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实现经济转型,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新兴产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对资源型产业进行改造,利用资源型产业的优势,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特别是对煤炭、石油、矿产等相对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实现低碳化发展,提高碳生产率,以较低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如新兴产业、服务业等。

(四)突出城市布局

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资源型城市主要是依靠资源型产业或企业发展起来的,重生产轻生活,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工矿企业,城市生活文化商贸等功能严重缺失,或者功能分区不合理。因此,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就必须重新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分区,生产、生活、文化、商贸各功能区相对分离,重化工产业从中心城区搬出,进行城市新区建设,科学规划城市交通,建筑设施的节能环保。

(五)突出变废为宝

重视资源枯竭区域的改造和生态重建。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时,出现地面塌陷或者沉降,还有大量的废旧厂房,这些已形成城市发展的劣势、负担,但是也可以对此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工业旅游景区,改造人工湖,美化环境,带动旅游业发展。如黄石市倡导矿山企业“变废为宝”,成功申报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并获批为4A级景区。如淮北市很多老矿因过渡开采而无煤可挖,且大面积塌陷,淮北市努力推进城市转型,对塌陷区因地制宜地进行复垦、绿化、保护,建成湿地生态公园,改善了淮北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崛起,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六)突出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因此与资源相关的产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注重发展静脉产业,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发“城市矿产”。

四、资源型城市低碳化发展路径

一般来说,低碳发展有四种基础路径:首先,能源替代路径。能源替代就是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其次,效率提高路径。提高能效,就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从生产方式、生产结构来看短期很难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效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再次,就是经济的转型路径。发展转型,是从原来重工业化的结构转向服务导向的结构,转型路径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重工业化;最后一种是行为变革路径。行为变革(即制度创新)路径就是通过制度的创新、行为模式的变化,来实现保持同样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更少的碳排放。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第一是发展转型。把低碳的发展转型与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依赖的转型相结合,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第二是提高能效。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要以提高能效为重点促进低碳发展;第三是行为变革。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设紧凑的多功能城市,把所有居住、工作、休闲的功能,放在一个容积率很大,但是占地不大的垂直空间里面来发展,人很轻松舒适,可步行,以减少机动交通联系,减少碳排放。例如德国的汽车共享制度,一辆车可以至少平均6个人使用,省油又省钱,还很舒适。这虽只是生活模式的改变,但减碳效果很好。最后要考虑能源替代路径,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等条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一)培育接续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培育新型的主导产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必须与发展转型相结合,摆脱单一主导产业发展的状况,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考察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选择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打造新的主导产业。

二是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的产业包括两方面,一是像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这样的本身能促进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产业,具体如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等;另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碳排放的产业,如服务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等。资源型城市要大力发展这些低碳的产业,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以低碳的产业体系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三是延伸和扩展资源产业链。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扩展,提升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要着力发展资源的深加工项目,拉长现有产业的产业链条,带动新的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碳生产率。像美国的休斯敦,按“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延伸,德国鲁尔区以“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的产业链拓展煤电产业。

(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首先,促进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资源型产业往往是污染大、碳排放比较高的行业,因此,要大力推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生产过程和资源再生等多环节实现节能减排,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余气、余热、余压用作二次能源或再资源化,提高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工业园区要努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之间,通过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将全区内企业无法充分利用的废弃物集中,使之成为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引进补链节点企业,完善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站和其他环保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对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收集集中处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其次,构建静脉回收网络。资源型城市在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物,其中钢渣、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磷渣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如用作建筑材料、化工辅料等,要把这些“废物”重复利用,因此,要积极构建静脉网络,发展静脉产业,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按照规范前端,合理布局回收网点;物流配送,疏通物流运输渠道;专业分拣,建设专业分拣中心;厂商直挂,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积极鼓励发展城市矿产和静脉产业。

最后,控制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分别从煤炭能源生产过程、电力生产和电网输送等方面实现低碳化发展,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型电力企业购并重组,加大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比例。在能源生产方面,努力通过提高开采、转换和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来增加能源的开采利用效率。例如在煤矿附近建坑口发电站,使用煤为燃料直接转化成电能发向各地。另外,在能源使用方面,通过大力研制新的应用技术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改进能源消耗设备,让每一单位的能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优化城市布局,健全城市功能

第一,城市低碳规划。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有效发挥规划的综合引导作用,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等工作有效结合。城市低碳规划要明确提出资源型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第二,优化城市布局。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因矿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城市就是工厂、就是生产车间,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城市空间布局极不合理,工业生产、商业中心、居民区都集中在市中心区,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种松散的城市布局,不利于城市功能区的适度分离,加剧了交通的拥堵,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制约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城市形态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具有锁定效应。因此必须调整工业区、商业中心、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分区,要根据资源特点、产业发展方向、社会人群分布和经济状况,合理确定功能区布局,城市空间紧凑化。如工业区外迁,让位于商业中心,改变“摊大饼”式的城市构架,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建设紧凑和均衡的多中心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低碳、宜居的原则,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建立低碳社区。城市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要引入低碳化设计理念,开发低碳化技术,使用低碳化材料,采取低碳化能源系统,运用低碳化资源循环系统,实施低碳化运行管理,培育低碳化社区文化,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它需要全方位节能增效、多角度节材降耗、多渠道节水节地、宽领域治污减排。它需要凝聚共识、全员参与、强力推广,注重低碳生活的发掘与培养[2]。

第四,因地制宜建立碳汇体系。资源型城市首先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汇价值,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宣传发动、经济政策鼓励等手段为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碳汇体系的建设。其次在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耕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城市绿地和灌木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在资源型城市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3]。

(四)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

第一,倡导低碳交通。低碳交通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即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低碳交通需要城市空间、交通体系、交通主体、交通技术等方面一系列的转变。一是从城市空间布局上总体考虑便于人流车流迅速分流的格局,在城市中心区之外,假设多个副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负荷。二是全面规划适合骑自行车出行的街区,减少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引导实现居住人口就地就业,在近郊工业区建设居民小区,大幅减少跨中心的上下班通勤,降低各中心之间的交通量。第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城市要发展轨道交通,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鼓励减少私家车出行。逐步引入新型环保车辆,提高公交车辆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第四、鼓励低碳出行。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是城市低碳交通的主要方式,市政道路建设要给予合理的空间,划出自行车道,健全自行车专用道路网络。

第二,推广节能建筑。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建筑,首先要按照低碳理念进行建筑设计,根据自然条件考虑通风,更多采用建筑节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光发电系统,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实行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太阳能LED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空调供热、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其次,要倡导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推广使用节能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大力度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五)开发低碳可再生能源

因地制宜,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扶持太阳能光热项目和光伏项目,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规模化试点突破。有序发展核电风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一次能源使用中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加快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低碳、无碳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建立以原煤、煤气、煤层气、天然气、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六)提高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由于资源型城市处于高碳环境之中,因此对其提倡和推行低碳消费就显得更为重要。要加大力度普及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知识,倡导更加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倡导低碳消费,构建以能源的消耗量最小为基础的低碳消费模式。要求人们根据资源环境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消费需要,反对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便利消费”,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

[1]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合肥:中国矿业大学,2011.

[2]李志英,陈江美.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

[3]程必定.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的科学思路[J].城市,2010,(08).

Features and Path Research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WANG Jing

(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A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Resource-based cities face more severe problems in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than other average cities do,thus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is urgent.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lie in the following methods:absolut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city allocation,and recycling.The main paths is to realize low carb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s,scientific planning of city allo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low-carbon buildings,venous industry,forest carbon sink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resource-based cities;low-carbon development;continuous industry;city functions

F120.3

A

1008—4444(2012)04—0065—05

2012-05-06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及政策选择》(112400450056)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施路径及对策研究》(2011B410)的阶段性成果

王晶(1971—),女,河南西华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晶)

猜你喜欢

资源型能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资源回收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