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2-09-11

关键词:文化产业课程体系设置

吴 漫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吴 漫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确立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恪守导向明确的课程设置原则,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文化产业;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潮中,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匮乏,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高校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鉴于此,郑州大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确立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郑州大学将确立一个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作为首要环节。

(一)明确专业定位

树立课程设置目标,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明确各门课程的专业意义;二是明晰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就前者而言,应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文化政策,明确文化产业的内涵,从而科学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1]2004年国家统计局又进一步明确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2]等八类行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高校应以此为依据,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目标。

根据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3],开设课程可按四大类构建:一是文化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二是政策类,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趋向;三是创意策划类,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四是管理类,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运营能力。四类课程地位均等,在知识结构上相互补充,以保证整个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二)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有新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根据文化企事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广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一些高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广阔的人文视野,熟知现代产业理念,具有现代产业经营能力,能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宣传部门、各类文化企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文化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4]。所以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三个方向:一是要培养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要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型人才;三是要培养能够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三)顺应社会发展大势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因而必须明确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为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始终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大势。一方面,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理论的宏观指导和科学管理体系的有力保障,更需要社会经济的引领和推动。另一方面,在“专业”与“社会”的大链条中,课程设置要充分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把握好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尤为重要。课程设置目标既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更要依托各类文化资源,借助各类文化媒介,结合各类文化要素,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坚持服务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基本主题,力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人才资源和文化动力。

二、恪守导向明确的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恪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注重多元一致性

遵循多元一致性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多元化是指在紧扣校本人才培养目标和四大类课程规划的思路前提下,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组成的“模块”课程共同搭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基本框架见表1。

表1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表

在平台课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体现基础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必要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使学生掌握该学科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模块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在知识结构上遵循着层递或互补的逻辑关系。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其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其主导价值是在专业范围内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主干模块课程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来设置,着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巧,发挥专业特长,属于学科的重点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尤其要关注专业主干模块课程的设置。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实践教学模块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就业前的实际操练,其主导价值在于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各个模块之下又各包含若干子模块,其课程根据培养目标来规划,体现本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高校对不同时期文化市场的认知和反馈。

一致性是指“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内部结构严密紧凑,相互配合,从知识与技能两大环节把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应文化产业市场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因为强调课程设置的一致性,而忽略各门课程的特色;相反,要在保证课程体系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和一致性统筹兼顾。

(二)强调创新实践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格局。目前有些高校由于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存在着偏差,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理论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问题面前无法应对。鉴于此,理应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创新性和实践性层面。在课程设置中,要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点。高校一方面可联系当地重点文化产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可定期举行各类型“大学生文化产业创意大赛”等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演练。

三、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

日益崛起的文化产业对既懂文化创意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需求势头。面对这种形势,应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做好两个方面的结合。

(一)专业和社会的结合

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注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文化产业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和企业,也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因而有必要树立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学校的“官产学”一体化的课程设置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整合对专业发展有益的各种力量,大体包括三类资源:一是学术专家,二是主管文化的政府负责人,三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学术专家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政府官员使高校明确行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环境,而文化产业的业界精英则给予具体经验和实践启迪,使高校熟悉行业的实际状况。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会使教师和学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瞻望。

(二)专业与市场的结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水平也日益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文艺团体、传媒公司、文化公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信息传输、体育经纪、文化旅游、民间艺术等行业共同表现了对创意文化人才的广泛需求。适应这种市场需求,高校应从该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出发,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出各具专长的人才,使其能够多角度服务社会,胜任各项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营销、文化经纪咨询以及文化产业研究与教学等工作。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独特的内在结构,确立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恪守导向明确的课程设置原则,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国家文化产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2]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Z].2008.

[3]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2).

[4]黄海.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亟须规范[N].中国文化报,2009-06-19.

(责任编辑:刘 明)

Abstract:The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is uniquely constructed.The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calls for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aim of curriculum building,clear and well-defined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building.It calls for interactive and multi-disciplined ideas of curriculum building.It also calls for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project of curriculum building.All of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of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ies and achieving the training aim of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higher learning;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

An Investigation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Learnings

WU Man
(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G423

A

1008—4444(2012)04—0174—03

2012-04-29

吴 漫(1975—),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课程体系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