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和实证分析
——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

2012-11-16张晓燕

东岳论丛 2012年2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

张晓燕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和实证分析
——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

张晓燕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近年来,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得如火如荼,并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从金融资源集中和扩散角度建立金融集聚衡量体系,并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和沈阳等城市的金融集聚度进行计量。结果发现:北京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最高,但辐射程度并不算大,其他城市金融资源集中程度较低。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环渤海地区金融集聚,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金融集聚;金融资源;环渤海经济圈;因子分析法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金融产业集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焦点。金融产业集聚是指金融机构、金融企业、金融中介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其跨国金融机构在某个地域高度集中,通过市场联系和非市场联系,形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产业群体。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扩展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网络,国际资本流动加速,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国际金融业购并重组迭起,同时引发了金融活动和机构在少数重要金融中心高度集聚的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同样,在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机构集聚趋势,如新加坡通过实行税收政策优惠、建立亚洲美元市场和支持证券期货市场等措施形成了金融机构集聚。中国的金融机构集聚现象也是风起云涌,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浦东金融区已经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集聚地①。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的目光投注于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下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探寻金融产业集聚现象。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五个省市,可分为三个密集区:一个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的京津唐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中金融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成为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飞地”;另一个是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的辽中南地区;还有一个是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山东半岛地区。以2009年数据为例,环渤海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3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84%,GDP占全国GDP总量的25.26%,金融资源1这里的金融资源包括包括金融机构存贷款和保费收入,受数据可得性影响,我们暂不考虑证券融资。占全国金融资源总量的24.91%。与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相比,环渤海经济圈的各项总量都居首位,但是在人均值上却较为落后,具体比较见表1。而且,在环渤海区域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趋同和同构现象,仍未摆脱单体城市或行政区域封闭发展的旧有模式。

表1 2009年三大经济圈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的比较

对于金融产业集聚的概念、动因、衡量和影响等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avis(1990)②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Pandilt等(2003)③认为集群效应影响公司成长以及新入者的数量,同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不同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Sagaram(2004)④选取包括集聚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银行总部数、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对国内银行总部数与外部国际金融中心联系的个数、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外银行总部数等在内的指标,分析了除美国以外的37个IFC国家的竞争力状况。连建辉等(2005)⑤认为,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金融企业集群的自身优势能够为区域内金融企业带来租金,也能够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强劲的成长动力,由此成为现代金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栖息地。刘红(2008)⑥从金融资源的空间集中和地域扩散两个角度建立了金融集聚的评级指标体系,并对上海、杭州、南京三城市的金融集聚度进行了因子分析,并论证在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对周边地区经济具有辐射效应。

综上,金融集聚是指一国的金融资源、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二、模型、指标和数据

(一)模型

我们选择面板数据,既能反映金融集聚度的动态变化,也能比较不同城市的金融集聚度。我们拟使用因子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衡量和分析各个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我们主要利用STATA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进行测定。

(二)指标

金融产业集聚体现为金融资源的集中和发散,因此,我们从金融集中和扩散两个角度选择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七个指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见表2。

表2 某城市金融集聚度的衡量指标体系

1.金融资源在中心地区的集中程度

金融资源的集中体现为金融业的企业规模、就业规模和产品规模。金融企业集群必须在生产上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我们选择该城市金融业产值占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该城市金融业的企业规模;金融业就业规模反映金融人力资本的集聚程度,我们采用该地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总数占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衡就业规模量;金融产品规模是金融集中的最明显体现,我们选择了三个指标,分别为该城市金融机构存款占比、该城市贷款占比和该城市保费收入占比。

2.金融资源向周边地区的扩散程度

区位熵1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主要用于产业结构研究。常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⑦。我们通过金融从业人员区位熵(Lqij)和金融业产值区位熵(Lyij)进行衡量。

公式2

其中,Yij为i城市金融业产值,Yi为i城市总产值,Yj为环渤海金融业产值,Y为环渤海总产值。若Lyij<1,则i城市的金融业不具备扩散功能效应,若Lqij>1,则存在扩散功能。

(三)样本和数据

在环渤海地区,我们选择经济较为发达,金融资源较为丰富的北京、天津、沈阳、济南和青岛作为该经济圈的金融中心,即我们的样本城市和研究对象。其中,北京凭借首都优势,金融发展能力和集聚程度无与伦比,其次为天津,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济南和青岛是山东省两个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我们选择的时间区间为1999-2009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沈阳统计年鉴》等。

公式1

其中,Eij为i城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Ei为i城市从业人员数量;Ej为环渤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E为环渤海总就业人员数量。如果Lqij<1,则i城市的金融机构不具备外向功能效应;若Lqij>1,则表明i城市的全部从业人员中分配给金融机构的比例超过了环渤海的分配比例,即金融机构在i城市中是专业化部门,存在外向功能。

三、环渤海地区的金融集聚度衡量

我们对面板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得到方差贡献分析表,其中,F1、F2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7.52%,说明这两个因子能够提供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我们对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发现转轴后的因子系数呈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对F1影响最大的指标为X3,即各城市银行存款占环渤海地区存款总额的比重,解释力高达0.8916,因此可以视作金融资源的集中因子,对F2影响最大的指标为LY,即各城市金融业产值的区位熵,高达3.5328,可以视为金融资源的发散因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环渤海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主因子得分,见表3。

表3 因子得分表

从表3可以看出:

1.北京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较高,远高于其他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资源集散地,金融资源集中程度最高为2006年的2.03,最低为2000年的1.69。但是从金融资源集中后对周边区域的扩散程度来看,北京金融资源的外向程度、辐射程度虽然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辐射程度并不算大,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负数,意味着北京金融中心扮演了金融“黑洞”的角色,在大量吸引周边地区的金融资源的同时,没有对周边地区产生明显的“涓流”效应。

2.和北京相比,其他城市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和发散程度都比较低。其中,天津的集中程度虽然为负数,但逐年上升,发散程度也从在稳步提高,由负转正,说明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涓流效应;济南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为负数且较为稳定,发散程度除2000年外,都为正数且逐年增长,到2009年达到2.0180,说明该城市的金融发展和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带动效应;青岛市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为负,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金融发散程度为负,且最大为2004年的-1.6533,说明青岛也在扮演金融“黑洞”的角色;沈阳由于数据影响只能得出2002-2007的金融集聚度,金融资源集中程度为负且较为稳定,发散程度则出现由正转负再转正的情况。

四、发展环渤海经济圈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金融产业集聚对核心地区经济具有增长效应,即通过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使得核心区能够实现比集聚前更高的增长率;另一方面,金融产业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具有辐射效应,即金融资源会从核心区向周边地区扩散,进而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增加资本积累和促进储蓄投资转化等渠道刺激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环渤海经济圈以其人均GDP和人均金融资源衡量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外,其他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和沈阳的金融集聚程度不高。因此,要想实现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强对金融集聚的有效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当地金融集聚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吸引其他地区的金融资源;其次,地方政府应促成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强强联合,培育重点区域和重点金融企业,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再次,地方政府还应在简化审批手续、税收优惠等方面对新的金融企业进行政策支持,促使其在本地或本市选址;最后,政府应本着审慎开放的原则,吸引境外的金融企业在本地或本市建立地区总部或分公司,提供本地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

2.金融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特点提高业务创新能力。首先,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培养一批懂得国际惯例、精通最新业务的专门人才,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应真正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才能改善金融企业的外部形象,这对于国有金融机构尤为重要;金融机构应结合本行业特点,加快自身的发展,银行应尽量满足客户的存贷款要求,提高自身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险机构应做好风险的防范和预防,增强人民的保险意识,证券机构和证券市场应加强规范和整理,既重视量的增加,更应重视质的提高,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各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逐渐形成和发展。

3.工业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资金合作,形成金融企业和工业企业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的局面。工业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往往会面临资金瓶颈,为了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金融机构贷款是一种快捷的筹资方式,因此企业应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资金合作关系,从而为后续的筹资与还贷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应充分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方式,争取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筹集充足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集聚和金融集聚。

4.城市居民应增加对金融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城市居民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既是金融企业的消费者,也是金融企业的投资者。为发展环渤海地区的金融集聚,应鼓励居民购买当地金融机构发行的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从而保证了金融产业集聚所需的市场消费群体与投资群体,推动城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

5.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环渤海经济圈经发展和金融集聚水平最高的地区。截止2010年3月,在京营业性金融机构经营单位已达5700多家,其中,银行类机构3300多家,证券类机构300余家,保险公司600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7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200多家。表3也证明了北京拥有较高的金融集聚程度但对周边地区的分散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因此,环渤海经济圈应以北京作为金融中心,充分发挥其金融优势,实现对当地的增长效应和对周边的辐射效应,推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和金融发展。

6.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加快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增长。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在此政策号召下,我们应以青岛为区域金融中心,提高青岛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通过表3可以看出,青岛市目前还未形成明显的金融集聚,集中因子和发散因子均为负,因此,发展青岛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将其打造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还较长的距离。

五、小 结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机构集聚现象风起云涌,有效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金融集聚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集聚衡量指标体系成为首先需解决的问题。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经济总量、金融资源总量甚至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然而,环渤海地区未能像长三角和珠三角一样,有着较为明确的金融中心,金融产业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

金融产业集聚一方面体现为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地区的集中,具体表现为金融企业规模、金融就业规模和金融产品规模;另一方面体现为金融资源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表现为金融从业人员区位熵和金融业产值区位熵。由此,我们建立金融集聚衡量体系,并使用因子分析法,衡量环渤海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和沈阳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结果发现:北京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较高,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资源集散地,但辐射程度并不算大,甚至在某些年份北京金融中心扮演了金融“黑洞”的角色,对周边地区未能产生明显的“涓流”效应;其他城市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和发散程度都比较低,从集中因子来看,天津、济南、青岛和沈阳都为负数且较为稳定,从发散因子来看,济南的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带动效应,天津也逐渐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涓流效应,青岛则扮演金融“黑洞”的角色,沈阳由于数据影响方向不明确。

[注释]

①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②Davis,E.P.(1990),quot;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quot;,London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No.51.

③Pandit N.R,Gary Cook,quot;The benefi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insights from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t three locationsquot;,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003.

④J.P.A.Sagarm,J.Wickremanayake.quot;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Australia,Hong Kong,Japan and Singaporequot;,Working paper,No.5701227,2004.

⑤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⑥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上海金融》,2008年第6期。

⑦Kindleberger,quot;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quot;,Princeton,1974.

F830

A

1003-8353(2012)02-0051-04

张晓燕,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