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落叶于劲秋

2012-11-15马迎国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悲秋意象

摘要:文章试图从创作心理,创作模式,悲秋意象等方面简要分析悲秋文学的形成机制,构成要素,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悲秋;意象;悲秋文学;悲秋传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与秋相关的名篇佳作,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李清照的《声声慢》,马致远的《秋思》等等。这些与秋相关的诗词所共同营造的是一个寂寞、孤独、凄凉……的意境,所共同传达的是内心的悲苦与哀愁。这些诗词作品意象选取的承继性,意境构造的趋同性,感情表达的相近性,所共同构成、丰富、充实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文学。

悲秋始于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开了中国古代文人悲秋的先河,而由此而丰富的悲秋文学也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人总是将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绪表征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的意象,将“悲”与“秋”两种性质相异,形态相远的存在紧紧联系,熨贴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秋的诗学模式,这也就有了陆机的“悲落叶于劲秋”。悲秋模式展现了古代诗人独特的感伤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包含了诸如离愁别恨、感旧、不遇、失意、迟暮、伤逝等种种人生的哀与愁。中国历代文人通过自己对秋的感知、体悟,把自己内心的哀与愁通过秋的意象传达出来,并历史的形成了悲秋文学,悲秋传统。

综观中国古代多数文人的命运,怀才不遇、理想破灭、遭贬失意、遗弃冷落、国破家亡……构成他们人生的基本内容。因此,他们对孤独的体验最为深刻,对孤独的挣扎尤为执着。日益深化,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就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心理机制。而秋的典型意象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正契合了这一心理机制。这些意象最终也成了悲秋文学的典型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含蓄而丰富的承载着中国古代诗人的感情和思想。其“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秋的典型意象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是诗人凭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获取积累的,也可以通过对其它作品的阅读从而在潜意识中积淀形成,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文化心态”。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意象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志的物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审美意象。其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积淀着一定的情感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其形象而生动,丰富而多彩的展现着古代诗人的心灵图景。

秋的典型意象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以其独有的物候特征,成为秋天的信使,成为秋声、秋意的代表,成为在萧瑟的秋景中表现孤独、哀怨、悲伤等情感的惯用意象。梧桐意象如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白居易《早秋独夜》“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风意象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雨意象如朱淑真《秋夜有感》“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夜伴夜长”,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梧桐和秋雨意象组成的并列式意象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管是概括性较强的“秋”,还是具体性较强的“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之类的词语,都是秋意象的代码,都带有显明的愁怨、悲苦色彩。这“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和悲伤的残留物” 。

进入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物象,已不是简单的纯自然物象,它已成为诗人某些情感信息的载体。这些意象将创作者在特定美学理想、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情思凝结起来,形式化而有序化。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秋的典型意象在诗人悲秋、离愁、别恨、寂寞之时,成了最契合诗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传达哀伤、凄凉、孤苦的内心情感,渲染伤感、孤凄的氛围。

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意象既为象中之象“就不再是独立于现实的客体,而带有先在的与不断汇入的主体情志在其中。因为自古以来创作主体的审美与文化观照,早以原型化地赋予了客体以具体丰富的民族化情意……”其蕴含了不断积淀的丰富、深厚的情感内涵和不断积淀的独特、深沉的文化心理。

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意象最终成为悲秋文学的核心意象,其在历代诗人的诗词中不断出现,诗人以此表达各自独有的感情世界,生命体验。其历史的承继性最终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文学,悲秋传统。中国文人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时间,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生命。大自然季节的变更和生命的律动总是引起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动。一年将尽的清秋时节最能引发古代诗人的悲情愁绪与时间惊觉,也就是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他们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愁烦,生命忧患。梧桐、秋风、秋雨、大雁等是清秋时节最为显著的物候,其也就成了触发中国古代诗人愁苦、孤独、哀伤等情感的重要媒介,而历代诗人也借助这一系列意象表达各自的人生悲苦,生命忧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文学,悲秋传统就这样历史性的形成,发展,丰富着。

悲秋文学将以其典型的意象,浓郁的感情,深厚的意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绽放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马迎国(1980.09-),汉, 陕西泾阳人,本科,中教二级,西安市东方中学。)

猜你喜欢

悲秋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黄仲则的悲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