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2-11-15滕晓天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花儿

滕晓天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大西北以爱情为主的一种山野民歌,它是我国民间文艺范畴中,一种珍贵的口头演唱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青海省是西北“花儿”重要流派河湟“花儿”的主要发源地和传唱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青海“花儿”以其鲜明的雪域高原特色和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民族特色而备受世人瞩目。

“花儿”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传唱历史悠久,据确切的文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任职河州的高弘的诗作《古鄯行吟》之二中就有“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绝唱,“花儿”当时就唱红在我省民和县古鄯一带,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二是传唱地域辽阔,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及与其接壤的陕西、内蒙、四川、西藏的一些地区,海外的吉尔吉斯斯坦都有传唱,在海内外产生影响;三是传唱民族众多,世居我省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兄弟民族以汉语方言演唱,使之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特殊纽带;四是唱词格律严谨,自成一体,诙谐幽默,口语风格浓烈,涉及广泛,包罗万象,是名副其实的民俗“小百科”;五是曲令繁多,精当表达喜怒哀乐多种情绪,迄今为止传唱曲令达200余个;六是口头传承,鲜有文字记载。2006年,国务院将我省“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西北“花儿”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青海“花儿”发源于河湟地区,即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大通河流域。几百年来流传在青海这片热土上的青海“花儿”,由于受地理自然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已逐渐形成了青海特色。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多样性气候是孕育青海“花儿”的外部环境,既有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处山川纵横、地貌多样,雪山和绿地共存,群峰与平川同在,中华水塔和大漠瀚海相望的高原地貌复杂性,又有它带来的所在多有的气候立体性;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是青海“花儿”形成丰富内涵的内在因素,既有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相结合,又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既有汉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又有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既有各民族自身的文化个性,又有它们在境内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共性。青海“花儿”就是形象表达这种绚丽多彩文化的特殊载体。

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高达46.98%,既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9个世居兄弟民族共存共荣的社会历史,又有青海境内多元文化同在同显的人文特点。地貌的复杂性、气候的多样性,民族的共荣性、文化的互溶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的大背景,使青海“花儿”具有了曲令多、发展快、富于创新、内容丰富,由东部向西部、南北延伸最迅速等优势。它们直接形成了“花儿”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体现在曲令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上,同一个曲令,其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花儿”有着惊人的传播力,青海“花儿”已经由原来的河湟地区广泛传播到除玉树、果洛外的省内所有州地市。据统计,“花儿”的流行地区,青海省有22个市县,甘肃省有16个市县,宁夏自治区有10个市县,新疆自治区有6个市县,青海省位居西北第一。

青海省各地有规模的“花儿”会,多达七八十处,许多历史上没有“花儿”会的地方,都有了规模浩大的“花儿”会。民间的“花儿”活动,从农历二月开始,到农历八月基本结束,是典型的长达半年多的老百姓的狂欢会,已在张扬人性和释放情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颂,对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花儿”是一种文化,是青海高原多样性气候和多元化文化的特殊载体,以其广泛的民族认同性和群众认可度成为青海的一种灿烂的特色文化。这种特色,在国内乃至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改革开放以来,“花儿”又以它独特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万紫千红总是春”。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儿”宣传人口文化,是近些年来青海省计生委的工作创新。多年来,他们坚持把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放在首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性地在全省实施“康福家行动”,大胆利用“花儿”这种活态的民间文化,积极传播人口文化,转变婚育观念,形式上求活,效果上求实,形成了宣教工作品牌化,群众参与经常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花儿”宣传人口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把健康幸福的理念送到了村落和家庭,受到了各族群众欢迎,产生了实效。青海省计生委以“花儿”为抓手,发挥了民族文化优势,创造性地把计划生育提到了人口文化的高层面;推进“康福家行动”,使“三农”政策的实施,有了高起点;“花儿”唱响人口文化,又使“花儿”有了文化的高品位。这种创新,不仅紧紧围绕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使老百姓对好政策好举措可感可知,而且为基本国策注入了新内涵,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活力,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肯,获得了各族群众的交口称赞。这是新时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保护与传承,是对“花儿”特色文化的一个发展,功莫大焉。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省计生委在以往各地“花儿”会演唱人口文化的基础上,又从群众演唱的上万首“花儿”歌词中,精选了近两千首,组织编写了这本颇具特色和新意的“花儿”集,并在2012年7月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充分发挥了群众的创作积极性,将“花儿”的传统格律和新表达方式相融合,民风民俗和新鲜理念相融合,婚育新风和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相融合,开创了人口文化宣传和实施的新格局。集子共分“健康幸福家庭是格桑花”、“少生优育奔小康”、“人口文化成效大”、“新农村出现了新风尚”、“惠民的政策像太阳”、““花儿”本是心上的话”、““花儿”曲令选谱”等七个部分,内容多、形式新,有歌词、有曲谱,突出了民间文化的群众性、多样性、可读性、趣味性,显示了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史料价值。

以人口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花儿”集,是我国“花儿”史上的第一本,在填补历史空白的同时,也首开了“花儿”民间演唱人口文化的新河,它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读着一首首别开生面的新“花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的温暖阳光,感受到了优生优育和婚育新风的和煦春风,感受到了广大农牧民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殷切目光,感受到了雪域高原各民族闪光的爱情生活,所有这些,使我们深受鼓舞,深感欣慰。感谢全省计生委系统的领导和同志们,为广大“花儿”爱好者、传唱者、研究者提供了一道全新的文化大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进一步充分展示青海的大美,必须大力发掘文化资源,用特色文化彰显我们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使经济与社会得以繁荣发展,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名省的题中之义。我们的特色文化,已经突破了原来的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呈现出三个明显的时代特点:成为一种经济和文化的联合体,具有了经济的意义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一种驰骋市场经济,开展竞争的平台;成为一种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和载体。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赖以生存的要素,更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它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突出文化内涵,加大文化创意,是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条根本途径,更是创建文化名省的一个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竞争,就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创意的竞争。谁率先认识了未来,认识了自身,抢占了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全省计生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借船出海,借力于“花儿”,达到使基本国策和人口文化深入人心的目的,这种借力给力的做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是一项开发人文资源、造福后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在全省打造“花儿”品牌的今天,这种举措,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省计生委张进京主任,要我为集子写个序。我十分钦佩和欣赏他对计生工作的开拓精神,斟酌再三,惶惑之余,只好遵命,写下了上面的文字,惟恐词不达意,辱没了他和全省计生系统取得的辉煌。但是,张主任和他的同事们对计生工作的高度敬业、热爱和创新,又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个“花儿”研究者,更有义务有责任为弘扬青海特色文化尽绵薄之力,只要我们都像张进京主任和全省计生委系统的同志们一样,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创新精神,建设新青海就会形成共识与合力,使青海更加大美,更加繁荣,老百姓更加幸福,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谨以此为序。

2012年6月于西宁

(作者: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会长,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花儿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