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血液流变性观察

2012-11-12齐迅捷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气虚益气

舒 宇 曾 良 齐迅捷 黎 娟

中风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是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1],中风患者往往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多种致病因素,且证候变化急、表现多样化。中医根据临床辩证将其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中经络又分为气虚血瘀型、肝阳上亢型、风痰瘀阻型等。气虚血瘀型呈典型瘀阻缺血表现,当选择活血化瘀治疗,常选用血流变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本文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与分组

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2月~2008年3月住院病人,共102例,其中男60例,年龄42~88岁,平均68.1岁,女42例,年龄47~83岁,平均64.8岁。临床诊断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标准[2]和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第3次会议通过的中风辩证标准(试行)[3]。健康对照组65例,其中男35例,年龄40~76岁,平均61.2岁;女30例,年龄44~78岁,平均62.6岁。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采取益气活血化瘀方之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益气通络;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以舒经活络。每日一剂,早晚两次煎服,连服一月后,改冲服,治疗三个月后观察血流变指标变化。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病例组患者入院当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采取空腹静脉血5ml,肝素抗凝,用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N6-K型锥板式血液粘度计检测其全血表观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采用肝素抗凝血用温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采用枸椽酸钠抗凝血,用魏氏法测定。对照组亦采空腹静脉血,用上述方法与病例组治疗前平行测定有关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病例组治疗前血流变各项指标(除血沉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通过活血化瘀法治疗后血流变各项指标(除血沉外)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果见表1。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病机主要为六端,即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风(肝风、外风)、气(气逆)、血(血瘀),其中以肝肾阴亏或元气虚损为主,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引起中风。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本源[5],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老年人元气亏虚,帅血无权,可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肢体失养而偏废。按中风病急症诊疗规范[3],中风气虚血瘀证包括辩病和辩证,辩病可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CT检查符合缺血性中风改变;辩证可有肢体瘫软、倦怠、嗜卧、口唇紫暗、脉沉细等主症,并可兼见头痛而痛处不移,汗出、心悸、乏力、面色缓白、大便或二便自遗,舌背脉络瘀胀青紫或舌紫暗等次要症状。这些表现是气滞导致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液不能畅行于脉道,使血凝成瘀,阻滞脉络,因虚致瘀的结果。本文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进行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并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前后变化,结果显示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表观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血沉除外)(P<0.01)。表明气虚血瘀中风患者存在明显血流变损害,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益气活血化瘀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改善脑能量代谢[5]、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6],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调节内皮素对脑缺血的影响等来实现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反映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可以为临床辩证分型的现代化、客观化、标准化提供量值指标,更好地指导中医辩证治疗,因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判断、药物评价有重要价值[7]。

表1 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表1 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与治疗前比较,2)P<0.01

指 标 对照组(n=65)病例组(n=102)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表观粘度(10s-1,mPa·s)8.75±1.36 13.77±2.571) 8.84±1.402)全血表观粘度(150s-1,mPa·s)4.19±0.57 5.71±0.891) 4.27±0.592)血浆粘度(120s-1,mPa·s)1.43±0.19 2.52±0.331) 1.45±0.212)红细胞压积(%)42.78±4.68 52.30±3.871) 43.90±4.822)血沉(mm/h)9.52±6.66 6.41±3.321) 10.87±6.942)红细胞聚集指数 1.95±0.34 2.84±0.531) 1.98±0.392)

1 罗家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7.

2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75~776.

5 王泳初,王 锐.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0):42.

6 张宁兴.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研究概况[J].中西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5):292~293.

7 贾妙兴,邹玲莉,蔡定军.不同年龄健康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09,19(2):71.

猜你喜欢

中风病气虚益气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