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就业的创业教育模式优化路径探析——基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过程调研

2012-11-08周永博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意愿价值院校

沈 敏,周永博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2.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空前就业压力。高等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能力缺陷,主要表现于:就业观念滞后、求职能力欠缺、就业心态不端和专业能力不足四个方面[1]。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专家提出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想[2]。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就业,是扩大就业战略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3]。

1989年11月,创业教育的概念于北京召开的 “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正式提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世界行动宣言》,明确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毕业生不仅要成为求职者,而且要逐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此后,创业教育被各国政府列入高等教育行动计划,开始风靡全球。1999年1月,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到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作为试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这些院校经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4]。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中,李刚和朱璋龙率先提出“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创业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以创业模拟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全过程;让学生在创业园中开办自己的创业企业,或在创业园中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近期,一些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间的关系,认为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拓宽就业渠道三个方面[6],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7]。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力,也强调培养后劲即进入社会以后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把学生的创业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力[8]。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中,上述专家对“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这一命题均无异议,但相关研究结论大多基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在“创业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影响”方面仍缺乏扎实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考虑,课题组历时一年在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证研究,通过焦点组访谈和大样本调研,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在创业教育的时间自主性、地点自主性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认知、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意愿等方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根据对创业教育过程的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为高职院校面向就业的创业教育模式调整实施提供依据。

二、调查概况

文中选取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该部分学生在前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又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研究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创业教育的个人感知、价值认知及参与意愿等情况,并据此编制调查问卷,在336名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采用32个指标的五点式里克特量表,分别测量了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模式认知(12项)、创业教育价值认知(16项)和创业教育参与意愿(4项)的基本情况。其中,创业教育模式认知部分侧重了解学生对现行创业教育模式的认知和态度,包括学习方式(4项)、学习时间(4项)和学习地点(4项)三个具体方面。创业教育价值认知部分则侧重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的认知情况,主要涉及财务能力提升(4项)、沟通能力提升(4 项)、营销能力提升(4 项)、管理能力提升(4项)四个具体方面。创业教育参与意愿部分从四个不同侧面了解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主观意愿。

根据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意愿的平均值为:3.586,学生创业教育参与意愿处于“无所谓”和“愿意”之间,显示当前创业教育模式对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动性仍有待提高。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价值认知情况如图1所示,在财务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学生创业教育价值认知水平分别为3.483、3.699、3.583 和 3.627,总体尚处于“不确定”和“有价值”之间,显示学生对当前创业教育价值认知较为模糊,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学生对创业教育模式本身的认知情况如图2所示,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三个方面,学生对创业教育模式本身的认知评价水平分别为:3.476、3.485和3.492,总体处于“一般”和“较适宜”之间,显示学生对当前创业教育模式本身的认知与评价水平较高,未来创业教育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进行调整,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

图2 创业教育的模式评价

比较发现,从创业教育价值认知情况看,学生目前对创业教育的沟通能力提升价值有较强认知,但对创业教育的财务能力提升价值认知较差;从创业教育模式认知情况看,当前创业教育学习方式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未来可通过调整优化创业教育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促进创业教育学习方式创新。

三、研究假设

为进一步探索优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创业教育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对学生创业教育价值认知和参与意愿的具体影响,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在创业教育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就业价值、参与意愿四者之间建立模型,通过模型验证为创业教育的模式优化提供帮助。

研究首先使用SPSS16.0和LISREL8.70交替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KMO检验值=0.882),最终根据研究需要和分析验证情况,在32个调查变量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13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表2所示。

表1 因子累计贡献率

分析显示,学习地点仿真性、创业教育参与意愿、学习时间自主性、创业教育价值认知4大因子可较好地涵盖调查问卷中的上述13个变量,为全文研究假设提供数据基础。

表2 因子旋转矩阵

因子分析将上述13个变量归属于4大因子,每个因子的解释变量3—4个,形成较理想的因子结构,为揭示上述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出系列研究假设如表3和图3所示。

表3 研究假设

图3 研究假设

四、验证结果

研究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取数据(Cronbach’s Alpha=0.887,KMO=0.871),采用 Lisrel8.70 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结果见图4和表4。

图4 验证结果

表4 验证结果

采用10个拟合度指标对模型拟合情况加以衡量(表5),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可反映客观现状。

表5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从模型验证结果来看,各研究假设均获统计支持,模型各潜变量之间的通经系数全部为正,显示创业教育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和学习地点的仿真性与学生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学生中,创业教育就业价值与创业教育参与意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通过比较和判读模型验证的通径系数,研究发现:(1)创业教育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可显著影响学生对创业教育就业价值的认知,但创业教育学习地点的仿真性对学生创业教育就业价值认知的作用更大。(2)创业教育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可显著影响学生创业教育参与意愿,但创业教育学习地点的仿真性对学生创业教育参与意愿影响甚微。(3)学生对创业教育就业价值认知情况对其创业教育参与意愿有重大影响。

初步结论:(1)通过提高创业教育的学习时间自主性,将有助于直接提升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参与意愿,通过提高创业教育的学习地点仿真性,则无此直接效果。(2)通过提高创业教育学习地点的仿真性及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均有助于直接提升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提高创业教育学习地点的仿真性尤为重要。

五、结论与讨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率先兴起于美国。该思想认为,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潜能发挥;提出“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强调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指出教师的角色是“激励者”和“促进者”,强调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倡导“学会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9]。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贯穿其始终;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又是一个能力培养过程,极端依赖于仿真或真实的教学环境;再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重能力培养甚于知识获取,应积极寻求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效果;最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重视学生意识、情感等情商培养,需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特征。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的基本方向是:在现有创业教育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生“走出课堂创新,走出校园创业”,采用由企业导师和校园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的“创业导师制”;实施创业任务目标管理,在创业教育目标中整合校企合作任务与学生创业任务;将学生创业由“课堂模拟”推向“全真模拟”,由“校园孵化”推向“市场孵化”;从而全面调动创业学生与创业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推向社会,探索学生创业项目的多元投入、孵化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优化创业教育方式以提高创业教育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使学生自主选择接受创业教育的具体时间;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地点的仿真性,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接受创业教育,从而增强创业教育实效。综合来看,研究实际指向一种“创业环境教育模式”,即通过创设和提供全真创业环境,使学生沉浸于一个“学习时间连贯、学习地点开放”的创业教育环境之中,从而激发其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巩固其创业态度,在此过程中,吸引校园内外的各方资源多元投入,帮助孵化其创业项目。

[1]程新平.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7):179-180.

[2]张志祥.完善创业教育 实现高职就业“零等待”[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8.

[3]林勇祥.开展创业教育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78-79.

[4]雷晓青.关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4-46.

[5]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6]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126-127.

[7]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21):106-107.

[8]姜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88-90.

[9]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93-95.

猜你喜欢

意愿价值院校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