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概念地图文献计量研究

2012-10-23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概念领域文献

郑 爽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 新乡 453007)

1 引言

概念地图(concept map)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1]历经不断研究和发展,概念地图被扩展为针对特定主题的结构化知识的一种图示方法,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知识组织工具。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概念地图进行了研究,但绝大部分研究成果产生在2005年以后,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概念地图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由于概念地图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的知识组织工具,因此,对概念地图的应用研究则是我国该研究领域的重点。笔者从逐年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用情况、研究内容、来源状况、作者分布状况以及对该领域的资助状况等方面,对2001年以来概念地图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计量分析,全面、详尽地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 检索结果总体介绍

笔者检索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学术文献总库,在字段“主题”中输入“概念地图”,选择的时间段是从2001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检索结果返回97条记录。通过对这97篇文献逐一进行查重、筛选,排除与本课题无关文献,得到论文85篇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样本。再通过Excel和CNKI提供的分组分析工具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做进一步相关研究。

3 检索结果分析

3.1 10年来文献发表状况

从2001到2010年每年发表的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领域历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呈波浪形。2001年、2002年各有1篇论文内容涉及“概念地图”。2003年增加到了5篇,内容与“概念地图”相关度较低,大多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的辅助工具出现。2004年更多学者发现并重视“概念地图”的工具价值,开始对其进行本体研究,如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在“中国电化教育”上发表的《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详细介绍了“概念地图”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学习中的意义及应用。2006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增加到了12篇。在2006年,武汉大学的马费成教授、郝金星博士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系列关于概念地图的论文,这些成果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IRM及KM范式下的情报学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3BTQ012)的部分研究成果。此系列研究成果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2007年,本领域的文献量达到了20篇,以后几年发表的文献量也都在10篇左右浮动。这说明部分学者对“概念地图”的研究热情不减。

图1 2001到2010年概念地图文献历年发表数量

3.2 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用频次的分析可以很好地了解该领域的重点文献以及研究的成熟度。CNKI的数据显示,在这85篇文献当中被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有13篇文献,钟志贤等的《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引用频次高达58次,再有就是马费成和郝金星的《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Ⅰ)——概念地图的基本内涵》,其引用次数为27次,其下载次数达到了600次。马耀峰发表在《地球信息科学》上的《不同学科概念地图研究的反思》,被引用次数达到15次。

被引用频次为2~9次的有25篇文献,其中包括马费成和郝金星的《概念地图及其结构分析在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Ⅲ):实证研究》(8次)和《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Ⅱ)——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8次)。有16篇文献被引用1次,其余文献未被引用。

3.3 学科分布

这里的学科是指广义上的学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通过CNKI的“学科类别”分析,这85篇文献分布于25个学科。文献数量排名前三的学科超过了10篇,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24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为22篇,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为10篇。另外有13个学科的文献量超过了两篇,其余9篇文献分布在9个学科中,每个学科仅为1篇。

从中可以看到,概念地图这一主题的学科分布比较分散,在计算机、教育以及图书情报等学科有较多研究。由于概念地图是一个知识组织的工具,而概念地图在这些学科的应用比较多,因而产生了较多文献。

3.4 文献作者及文献作者单位分析

根据我们的统计,这85篇文章共由58位作者所写,其中单个(合作)作者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有3篇。武汉大学的马费成及其博士生郝金星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面共同发表了3篇;温州大学的胡来林发表了3篇论文。发表两篇文献的作者有13位,其余42位作者只发表了一篇文章。

从文献作者所在单位来看,这85篇论文的作者共来自于56个单位。发文量排名前5的单位分别是江西师范大学(11篇)、武汉大学(7篇)、华东师范大学(7篇)、温州大学(4篇)、南京师范大学(3)。另有6个单位发表了两篇文章,其余45个单位各发表了1篇文章。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对概念地图的研究过程中,作者的合作程度不高;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的作者和单位较少,绝大多数作者和单位都只发表了1篇论文。

3.5 文献来源分析

分析文献来源,可以看出文献的集中与分散状况。根据CNKI的统计,这85篇文献来源于54种期刊(或单位、论文集,因为这里面含有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其中文献来源最多的刊物是《中国图书馆学报》(5篇),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3篇学位论文)。另外,有11种期刊(或单位)的发文量为两篇,其余文献来源于41种期刊(或单位、论文集),各有1篇文献。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概念地图的文献来源广泛,分布极为分散,这主要与其学科分布较广有关。

3.6 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这85篇文献的分析,发现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3个部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总结性研究。

3.6.1 理论研究

从我们所掌握的这些文献来看,对理论研究的文献不多。其中,马耀峰讨论了生理学、教育心理学、规划环境领域等不同学科关于主观地图(概念地图为主观地图的一种类型)的研究,提出了客观地图和主观地图的概念,认为主观地图在地图学研究中被弱化和边缘化了,主观地图研究应成为地图研究的重要内容。认为主观地图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杨谦在其硕士论文《主观地图分析研究》中指出,生理学与心理学家出于想搞清生物是如何表达对外部感知这一问题,推动了认知地图、概念地图等主观地图理论研究。基于对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的分析比较,他探讨主观地图构成要素和应用前景。[3]焦中明和赖晓云具体介绍了概念地图的绘制方法及建构量规,促进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概念地图的知识组织形式,为概念地图的自评与他评提供依据。[4]马费成和郝金星在综合国外近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概念地图定义与组成要素、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和相关研究,提出了概念地图在知识管理领域的(潜在)应用。[1]再加上他们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其他两篇相关论文,对概念地图进行了精深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谓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权威。

3.6.2 应用研究

对概念地图的应用研究是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这很好地体现了概念地图这一知识组织工具的价值。概念地图在应用领域主要涉及教育、知识管理、图书馆以及机器人等方面。

3.6.2.1 教育领域的应用

概念地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很多,主要用于:

第一,自学。和学仁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剖析当前自主学习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导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内涵、概念地图工具的应用及导学—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大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问题。[5]钟志贤与陈春生最早探讨了概念地图作为学习工具在学习中的意义和应用,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概念地图的定义、构成、特征、理论基础,并且介绍了概念地图的模型以及制作方法,认为概念地图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6]

第二,教学。概念地图用于教学方面的论文较多,比如用于英语教学、电路教学、物流教学、电子商务教学、汉语词汇教学、幼儿园教学等。吴鑫园和刘省权在《概念地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介绍了概念地图的主要构成要素及相关编制软件;通过给出概念地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重点探讨了概念地图在计算机教学中所起的助教与助学两方面的作用。[7]郭睿论述了“概念地图”词汇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掌握程度的“概念地图”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对该策略的操作步骤进行了阐释。[8]张文桂认为教师应运用概念地图,提供给幼儿充分观察和动手的机会,遵循从易到难的渐进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认识。[9]河北师范大学的张丽平等人则对概念地图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学设计、教学优化、教师发展是其作为教的功能;知识同化与整合、学生发展是其作为学的功能;概念地图还能通过教与学的检测发挥其评价功能。[10]此外,湖北大学的赵柏树等人则论述了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以及概念同化理论基础之上的概念地图教学模式,并对其操作程序以及应用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11]

第三,优化阅读。汪李娟等把概念地图引入阅读课教学,认为概念地图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文章内容,把握全文结构,促进有意义的学习。[12]

第四,帮助儿童写作。胡来林运用实验研究法,对语音识别和概念地图技术支持学习困难的学生写作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汉语环境下,概念地图支持下的作文教学策略能为写作困难的学生提供作文的多媒体环境并克服作文高水平加工的障碍,从而促进写作困难学生作文的长度和质量的改善。[13]

3.6.2.2 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

概念地图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也较多,有学者指出信息时代一种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分析个人对知识资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建立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维护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的使用与创新。[14]运用概念地图等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习者可以高效率地整合自己的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提高个人在社会和组织中的价值。[15]概念地图能够提供知识结构的视觉表征。作为一种传达知识的手段,概念地图为文本语言提供了补充。[16]此外,概念地图还可以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17]

3.6.2.3 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应用较多的教育领域和知识管理领域,概念地图在项目管理中[18]、在图书馆[19]、在机器人技术等方面都有应用。钱堃针对服务机器人提出一种环境概念地图模型,利用该概念地图模型,提出了一种在大规模室内环境下的拓扑与栅格分层导航策略,即通过地图切换技术维持在小尺度地图范围内进行Monte Carlo定位及栅格路径规划。在较大规模室内环境下的导航实验结果验证了机器人定位导航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效率,实现了一种机器人的语义导航方式。[20]

3.6.3 总结性研究

在我们所掌握的85篇论文中,有3篇论文从某种角度或者时间段总体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林晓华等从本体、概念地图等目前研究热点,分析总结了当前情报检索语言的功能与发展趋势。[21]廖宇峰将知识地图分为概念知识地图(教育概念地图、音乐概念地图)、流程知识地图、职称型知识地图,并探讨了概念知识地图的作用。[22]此外,姜晓曦介绍了2007年概念地图等10个方面在国外信息组织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2007年,学者们通过研究证实了概念地图的重要性及其在e-learning环境下的有效应用。概念地图可以向人们展示某个学科的整体构图和核心知识。加拿大Chen Nianshing等学者以学术文章为研究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自动构建e-learning领域的概念地图。他们用期刊论文和会议资料作为来源数据,分析e-learning领域中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使学习者可以看见该领域的整个结构,了解该领域哪些知识是重要的。此外,该方法研制出的概念地图可以显示出概念间的“关系强度”,当学习者研究一个领域问题的时候,“关系强度”可以引导学习者了解与当前研究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内容。[23]

4 结语

对概念地图的研究起源于国外,我国学者在21世纪后才着手研究。但对概念地图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应用,理论研究较少,系统地介绍国外研究状况的文章不多,研究深度还有待于加强;在该领域的合作研究较少,这不利于研究深度的提升和内容的充实;多数学者只是在该领域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该领域产生影响的学者屈指可数。在信息技术对知识组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扩展概念地图的应用领域将是概念地图的研究趋势。

[1] 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中的应用(I)——概念地图的基本内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5-9,49.

[2] 马耀峰.不同学科概念地图研究的反思[J].地球信息科学,2005(2):12-16,64.

[3] 杨谦.主观地图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7.

[4] 焦中明,赖晓云.概念地图绘制及其建构量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70-72.

[5] 和学仁.基于概念地图原理的《电声原理与技术》导学——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6] 钟志贤,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J].中国电化教育,2004(204):23-27.

[7] 吴鑫园,刘省权.概念地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9(8):59-61.

[8] 郭睿.论中级汉语词汇教学的“概念地图”策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3):23-28.

[9] 张文桂.概念地图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61-63.

[10] 张丽平,刘建军.概念图及其教学功能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4):103-104.

[11] 赵柏树,顾豪爽.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87-90.

[12] 汪李娟,高琼.运用概念地图优化阅读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9(32):383-384.

[13] 胡来林.语音识别和概念地图技术支持写作困难学生写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 赵红斌,方芳,谢励.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101-102.

[15] 姜利华.基于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J].图书馆学研究,2007(2):58-60.

[16] 赖晓涛,任茵.概念地图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73-75.

[17] 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Ⅱ)——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22-27.

[18] 张于涛.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构建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60-61.

[19] 侯君洁.知识可视化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1):3-5.

[20] 钱堃,马旭东,戴先中.基于概念地图的机器人导航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44-148.

[21] 林晓华,林丹红,钟伶.情报检索语言的功能与发展趋势[J].情报探索,2010(2):75-77.

[22] 廖宇峰.国外知识地图研究现状和展望[J].新世纪图书馆,2009(3):80-83.

[23] 晓曦.2007年国外信息组织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述评[J].图书馆建设,2009(1):14-18,23.

猜你喜欢

概念领域文献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幾樣概念店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