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

2012-10-23夏春红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检索数字图书馆

夏春红

(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6)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并通过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既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性又具有数字时代的新特性。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标志。现在,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被组织建立,可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使用后,特别是在其运转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大多数组织都忽视了对其进行评价。

1 数字图书馆评价的认知

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对其客观合理的评价也较难,若要解决现代数字图书馆评价的困境,必须充分认识数字图书馆存在的作用、目的及提供服务手段等信息。

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变;其次,图书馆职能没有变,即数字图书馆仍承担着整序社会文献信息流、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并进行社会教育、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与娱乐消遣、搜集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任。数字时代的新特性首先表现在文献载体变为数字化载体,如光盘、数据库等;其次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网络服务,馆员与用户不再发生直接接触,服务快捷便利,超越时空限制;再次,将图书馆的信息枢纽功能发挥至极致。虚拟网络空间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场所,传统图书馆的评价体系已不适用于数字图书馆,需根据数字图书馆的新特性构架新的评价体系,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

根据以上认知进一步选择评价理论,并根据评价理论构建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最后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价,根据评价信息的反馈结果对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完善。[2]

2 信息构建理论的认知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由美国Richard Saul Wurman于1975年提出。[5]在其后的研究中,Rosenfeld,Louis与Morville,Peter对信息构建的概念给出了较全面的定义,认为信息构建是一门组织信息和界面的艺术和科学,它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网络和Web环境中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6]并有学者将信息构建的内涵用一个空间、两种方法、三个基本阶段、四种系统、五种强调来表述。[7]而Wurman的信息构建五规则[5],是信息构建理论的核心内容。

规则1: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与自己已经理解的事物相关的新事物。

规则2:信息组织方式只有5种,可将其简化为LATCH,即 Location、Alphabet、Time、Category 和 Hierarchy。具体而言,这5种方法是:①Location,地序法,以信息的地理位置特征为依据组织信息;②Alphabet,字顺法,按字母排列顺序组织信息;③Time,时序法,以信息的时间特征为依据组织信息;④Category,分类法,按类目组织信息;⑤Hierarchy,等级结构法,按等级关系(比如重要程度)组织信息。

规则3:信息表达的标准是清晰,而不是美观。

规则4:确定哪些信息值得保留,以及你真正想要了解哪些信息。

规则5:大多数信息是没用的,要勇于放弃无用信息。

总之,信息构建理论的核心是“使信息可被理解”与“按表达预定意图的方式传递信息”,而“信息可被理解的标准是什么”曾一度使信息构建研究者感到困惑,为此Wurman在《信息饥渴》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理解的问题”。他认为“好的信息设计师会把复杂的信息描述得很清楚,使它们能够被人理解。使事情可以理解的关键是理解他人不可理解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成功的交流所依据的是在与他人促膝而谈时了解对方不能理解哪些事物的能力。如果您能够向别人解释清楚,那您就是理解了”。[9]

可以看到,信息构建理论的目的与数字图书馆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均意在改变信息饥渴、信息数据泛滥、信息获取障碍等信息爆炸引起的信息问题,只是二者采用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组织数据中的固有模式,化复杂为明晰;创建信息结构与信息地图,令他人找到其通向知识的个人路径。而后者是对一切数字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知识链,便于读者查找知识,利用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

3 关于数字图书馆评价理论的研究

由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图书馆认识、了解的不同,因此,人们构建了针对不同重点内容的数字图书馆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的评价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从理论层次上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因并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故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指导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从实践的层面对数字图书馆评价进行研究,因基于特定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并从特定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归纳、总结出评价方法,故只对与之相关领域的评价有参考作用,而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0]

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3.1.1 王知津、蒋伟伟(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图书馆学系)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初探》一文中,针对当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定位,从信息构建的角度描述了数字图书馆基于学习导向的构建模式,并且说明了与数字图书馆构建的区别以及对图书馆员能否担当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构建师一职作出了解释。[1]

3.1.2 曹宁(东北师范大学)在《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硕士论文中,从信息构建的核心内容即信息的组织、导航、检索和标识等方面来探讨数字图书馆的评价问题,并以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比较。[2]

3.1.3 张玉兰、郑春厚(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在《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数字图书馆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信息构建的出现为其另辟蹊径。故笔者将信息构建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系统/技术、用户、馆藏和可持续发展力在内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并系统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评价结构、方法和标准,最后对数字图书馆评价工作进行了展望。[3]

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3.2.1 Kilker和Gay提出了科技社会结构理论SCOT(The-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即不同社会组织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持有不同的概念,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评价实践。[11]

3.2.2 Jane提出了将评价和数字图书馆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评价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和图书馆管理文化以及上级部门相结合。[12]

3.2.3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DL(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 Project)项目通过用户调查、目标用户群分析、人种学研究(E thnographic Studies)、注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数字图书馆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可用性”和“操作功能”的研究。[13]

4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

图书馆评价是以评价体系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建立评价标准是图书馆评价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评价指标是根据管理目标和工作标准制定的,它是检测和评判各项目标和标准达成度的标尺。换句话说,没有标准,就无法评价,无法判断;有了标准,才能进行价值判断,才能衡量一个馆的实际工作同标准之间的距离,同目标之间的距离。简而言之,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判断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达到目标的程度。[10]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以信息构建四系统、用户系统、服务系统为评价对象,以信息构建五原则为评价标准。

4.1 组织系统

数字图书馆组织系统是隐性的,信息组织过程是非可视的,用户仅能见到组织结果。其组织过程是根据信息资源特点或属性,通过系统工具运用一定组织方法,对收集的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无序信息有序化,便于信息存储、检索与传播。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某种信息分类标准对无序信息进行分类,并建立关系,最后将组织结果展示。信息组织采用标准、信息组织结构、信息揭示维度与层次以及信息展示方式均是影响信息组织结果的关键因素。

4.1.1 信息分类是否考虑易理解性?信息组织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由于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与已经理解的事物相关的新事物,因此分类时可将用户熟知的信息资源归为一类,通常不为用户所知悉的信息资源单独划为一类,并用熟悉的词汇对其进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信息组织结构清晰合理要求信息组织等级结构在分组内应有最高的相似度,而在分组之间应有最少的交迭,因此,等级条目之间需保持一定的相互独立性与关联。

4.1.2 信息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信息资源便于用户多角度理解信息,用户可选择比较熟悉的方式与语词理解信息,另外,多角度揭示信息便于用户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信息揭示的角度可从著者、题名、出版商、关键词、分类号、时间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

4.1.3 信息组织层次是否合理?无用信息是否被剔除?信息组织可分3个层次:即一次信息组织,是指对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二次信息;二次信息组织,是指在一次信息组织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进一步加工,抽取关键词并建立索引,以此形成三次信息;三次信息组织,是指对索引进行加工,建立索引目录或索引之间建立关系形成四次信息,信息加工层次越深,信息表达的模糊性越强。而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使信息易于理解及方便用户使用,因此信息组织层次的选择既要遵守方便原则同时考虑信息揭示的准确性。在信息组织过程中须剔除无用信息,以保障信息组织效率及减少信息冗余。

4.2 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负责信息内容的表述,以一定的标识词与标识符展现信息内容,标识词的选择、标识维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内容揭示效果,进而影响用户对信息的利用。

4.2.1 标识词是否具有专业性、精准性与一致性?标识词的专业性与精准性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标识词的专业性是指使用专业术语或公认的能够代替某些非常用语词进行标识,以达到标识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易于理解的目的。标识表达的准确性是指标识能否准确地反映其所指的信息内容。标识的一致性是指在数字图书馆整个信息空间中,同一信息内容标识的一致程度。

4.2.2 标识深度是否适宜?标识词是否能表达信息一切涵义?经组织后的信息需用一个能涵盖其全部内容的词汇来标识,信息标识不易太深亦不易过浅,太深则不易理解,太浅则造成标识不能涵盖所标识信息的全部内容,标识深度应根据用户可理解的程度而定。标识词必须是唯一的,一个标识词只能标识一个信息块,这样可避免造成标识混乱,避免用户查找信息时迷失方向。

4.2.3 标识词是否精简?标识符是否一致?繁杂的标识词与混乱的标识符易将用户检索情绪引入低谷,进而用户可能放弃信息检索,精简的标识词与一致的标识符能带给用户以视觉享受,有心情愉悦之感。

4.3 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是通过精心制作导航路径,为用户浏览信息进行指引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回答用户“我在哪里?”“我去过哪里?”“我可以去哪里?”等问题。

4.3.1 导航路径是否清晰?导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查找信息提供路径指导,用户根据导航系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查找信息的路径。此外,系统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查找建议,如A想查找“信息构建”的内容,当A查到信息构建内容时,提示用户“查找信息构建的其他用户还查看了‘信息构筑’、‘信息空间构筑’等内容”。导航路径应以用户发生行为的时间为路径显示依据,清晰地反映用户行为过程。

4.3.2 导航链接是否有效?无效链接、错误链接或死链接是造成用户不能有效查找信息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倘若用户对链接的访问连续遇到无效链接、错误链接或死链接,用户便对图书馆站点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整体评价,因此确保每个链接有效是导航系统建设应予重视的问题。

4.3.3 导航布局设计是否合理?导航系统是显性的,用户可看到导航系统的具体内容,导航布局直接影响图书馆系统的整体视觉评价,导航块出现在页面的位置应考虑用户的视觉习惯与页面整体效果,通常用户习惯关注页面的左侧,一般导航语也应出现在左侧。

4.3.4 系统是否具有自学习能力?系统是否能进行自筛选?即导航系统是否能根据其他用户的信息查找行为或查找路径,判断类似用户查找信息的行为习惯与信息关注焦点,能否根据以往用户的信息查找习惯对导航信息进行筛选,预测用户欲将查找的信息,并将查找此信息的路径给予显示。导航系统的自学习能力与自筛选能力要求图书馆系统具有智能特性,尽管这一点很难做到,但这也是体现数字图书馆导航系统导航作用的要求,需要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师给予一定关注。

4.4 检索系统

检索系统最直接的体现是检索可视化界面。将用户输入的检索词与数据库文档的标识词进行匹配,并显示结果,便完成了一次检索行为。检索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提问式,通过搜索引擎按照一定的检索算法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检索,并提交检索结果。因此,检索界面的友好性、检索系统提供的检索方式、检全率、检准率与检索结果可获得性及检索结果返回时间是影响用户信息获得的主要因素。

4.4.1 检索界面是否友好?是否一致?检索界面友好是指检索界面简洁、美观、信息量适中、便于使用。检索界面的一致性指通过不同入口或链接进入检索系统其界面一致,不同检索功能的界面风格一致。友好与整齐划一的检索界面给人以舒适感,恰是信息构建给人以视觉享受的体现。

4.4.2 检索方式是否是多样的?有哪些检索途径?检索方式直接影响着检索结果与检索效率,通常可提供的检索方式有基本检索、高级检索、专家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等,部分信息通过简单的信息检索便可获得,此时使用基本检索便可,部分信息必须通过多种检索式的布尔逻辑组合才能获得,此时便需使用高级检索或专家检索,而有些用户缺少专业检索词知识,只能使用自然语词进行检索,这便要求图书馆提供自然语词检索方式。通常图书馆提供的检索途径有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主题词、来源、文摘、全文、特定编号等,多检索途径可帮助用户准确、全面获得所需信息。

4.4.3 检索结果涉及准确性、完整性、输出结果多样性与可获得性、检索结果返回所需时间。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指用户根据限定条件使用检索系统检索到的信息与其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检索结果的完整性指用户使用某个检索词所检索到的信息内容是否包含了该数字图书馆信息空间中所有包含该主题的信息内容。检索结果输出的多样性指系统能否为用户提供多种适合用户期望的检索结果输出方式(输出方式如全文下载、在线浏览、分章下载等)。检索结果的可获得性指用户所检索到的信息内容是否能被用户根据需要进行浏览或下载。检索结果返回时间的长短是数字图书馆工作效率的直接反映,通常是几秒的时间,若花费时间过长,用户则判定图书馆系统不够快速。

总之,具有新特性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为指导,信息构建理论的出现为数字图书馆评价另辟新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图书馆评价难的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会产生一些其他新特性,因而数字图书馆的评价体系亦会随之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评价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以便保证数字图书馆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1] 王知津,蒋伟伟.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初探[J].图书馆杂志,2004(12):3-7.

[2] 曹宁.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张玉兰,郑春厚.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3):40-43.

[4] 王蕾.信息构建理念与社区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4(6):35-38.

[5] 荣毅虹,梁战平.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探析[J].情报学报,2003(2):230.

[6] 程霞.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06(5):102-104.

[7] 赖茂生.关于信息构建(IA)的十个问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1):1.

[8] 周晓英.信息建筑师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科学,2005(10):1442.

[9] 蒋金保.关于确立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5(1).

[10] 吴清强,韩涛.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6):22-25.

[11] Kilker,J.Gay G.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A case study examining in 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Info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998(2):60-70.

[12] Jane Barton.Measurement management and the digital libray.Library Review,2004(3):138-141.

猜你喜欢

检索数字图书馆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