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整体辨证加大黄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效果分析

2012-10-2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肾功能肾脏肾病

李 萍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14病区,江苏 江阴 21440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的一种病症,它可导致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产物潴留、多脏器功能损害,最终威胁患者生命,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三大病因[1]。目前主要治疗的方法为血液透析及肾脏移植,但周期长、费用高,一般患者难以承受。有报道显示中医辨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肾脏循环,延缓疾病的进展[2]。此外研究还证实,大黄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很好的疗效[3]。本研究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4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观察加用大黄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在45~68岁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肾脏病学》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患者按入院就诊先后顺序进入观察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各24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52±6.59)岁,病程3个月~5年;其中高血压性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梗阻性肾病2例;辨证为湿浊不化型7例,脾肾气虚型6例,瘀血停滞型6例,湿热内蕴型3例,脾肾阳虚型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6.37±7.33)岁,病程4个月~7年;其中高血压性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梗阻性肾病2例,肾病综合征1例;辨证为湿浊不化型8例,脾肾气虚型6例,瘀血停滞型5例,湿热内蕴型3例,脾肾阳虚型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中医症型构成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降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给予足够的能量,严格控制饮食等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其中湿浊不化者以清热解毒泄浊,药用白花蛇舌草、地肤子、茵陈、半枝莲、佩兰、藿香、连翘、薄荷等;脾肾气虚者宜补脾肾,药用山茱萸、泽泻、熟地、茯苓、巴戟天、牛膝、赤石脂、山药、杜仲、菟丝子、肉苁蓉等;脾肾气虚者宜活血化瘀,药用丹参、莪术、三棱、红花、地鳖虫、三七、云南白药等;湿热内蕴型宜清热解毒,药用银花、藿香、连翘、徐长卿、佩兰、茯苓、猪苓、泽泻等;脾肾阳虚型宜温补脾肾,药用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等。治疗组在上述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在中药处方中同时加入生大黄10~30g/L煎服。大黄加入的剂量主要根据患者大便排泄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以患者每日2~3次稀便为宜。每天1剂分2次服,每次服200ml。对照组不加大黄。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

1.3 指标检测及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查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血红蛋白(Hb)水平。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水肿、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内生 Scr清除率超过 30%,血 Scr下降超过30%;显效:水肿、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内生Scr清除率超过20%,血 Scr下降超过20%;无效:水肿、呕吐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内生Scr清除率及血Scr下降水平均小于20%。总有效=有效+显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

表1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62.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表12 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血Scr、BUN及Hb水平

表2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血Scr、BUN及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H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血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表2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Scr、BUN及Hb水平比较(珋x±s)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引起患者死亡,因此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慢性肾性功能衰竭是各种因素引起的肾脏功能的损伤,导致脾肾肝机能被扰乱,肾不藏精,脾不摄精,肝不藏血,水湿内蕴,使蛋白尿、血尿、水肿及有毒物质潴留等,患者五脏俱损,气血阴阳俱衰[2]。中医辨证主要通过对患者的本虚标实进行综合分析,对症施治。研究显示,中医辨证施治可缓解患者肾脏功能,改善临床表现,显著提高患者疗效[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大黄具有攻积滞、清热解毒、祛瘀泻火等功效。1960年代初,许锡彦等使用大黄配伍其他药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相继有研究证实,大黄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显著[4]。药理学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大黄可通过减少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生成及磷酸酯类物质分解,保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减少炎症物质生成等机制,来抑制慢性肾功能患者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疗效[5]。张赛君[6]通过采用中医整体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大黄,对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除1例脾肾阳虚型患者治疗15个疗程后无明显效果外,其他证型患者通过治疗3~6个疗程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比较了中医整体辨证施治基础上加用大黄与不加用大黄对慢性肾功能患者疗效,结果显示加用大黄组总有效率为91.67%,不加用大黄组为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这表明中医整体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大黄,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加用大黄组和不加用大黄组治疗后血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 H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加用大黄组治疗后血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不加用大黄组治疗后(P<0.05),血Hb水平显著高于不加用大黄组治疗后(P<0.05)。这表明大黄和其他中药一起作用,可改善患者肾脏功能,降低患者体内Scr和BUN潴留水平,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雷颖,王小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2):59-60.63.

[2] 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1):49.

[3] 李春雨,王平,王张,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2,43(2):312-315.

[4] 肖炜,邓虹珠,马云,等.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41-244,262.

[5] 朱伟,王学美.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71-475.

[6] 中医整体辨证加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6):250-2250.

猜你喜欢

肾功能肾脏肾病
保护肾脏从体检开始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治疗前停药后短期甲减状态下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3种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损伤研究概述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哪些药最伤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