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尿道汽化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2012-10-10陈杰翔

哈尔滨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腺性吡柔比星膀胱炎

陈杰翔,李 利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腺性膀胱炎为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随着近年来内窥镜技术及病理检查的普及,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自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108例。均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加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8例。其中男45例,女63例;年龄21~76岁,平均48.7岁。临床症状以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血尿、耻骨上区疼痛为主。膀胱镜下病变呈滤泡样改变62例,实性绒毛样病变23例,乳头样水肿23例。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42例,位于膀胱颈部22例,膀胱三角区及颈部15例,膀胱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18例,散在性分布11例。

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5~76岁。病变类型中27例为慢性炎症型,24例为滤泡水肿型,9例为乳头状瘤样型;对照组男19例,女29例,年龄23~68岁。病变类型中18例为慢性炎症型,25例为滤泡水肿型,5例为乳头状瘤样型。所有病例术前均做膀胱镜检及病理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 方法:治疗组病例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以Olympus可持续灌洗内窥镜电切系统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电切专用液持续冲洗膀胱,汽化功率240W,电凝功率60W,采用沟槽状或铲状电极进行电切,切除范围超过肉眼可见病变周边2 cm,深度控制在黏膜下层或浅肌层,膀胱灌注量保持在250mL,术后留置导尿管3~5 d,冲洗膀胱,引流尿液,应用抗生素3~7 d,所有患者术后2周开始予以膀胱灌注治疗,用吡柔比星30mg加生理盐水40mL稀释,按常规方法灌注,灌注前先排空尿液,并限制饮水量,经导尿管灌入药物,期间每10min改变体位1次,以利于吡柔比星与膀胱黏膜充分接触,40 min后排出。每周1次,8次后改为每月1次至术后1年。对照组仅给予抗生素治疗加经尿道汽化电切术。两组病例每3月后复查膀胱镜。

1.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膀胱镜复查正常,病理活检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尿常规检查偶有轻度异常,膀胱镜复查有病灶未愈,病理活检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改善后症状复发,尿常规检查明显异常,膀胱镜复查或病理活检病灶无明显改善或又出现新的病灶。其中治愈与好转合称为临床有效,据此计算临床有效率。

1.4 不良反应评价:观察膀胱灌注后患者的局部以及全身反应情况,包括尿路感染、尿路刺激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口腔炎、脱发等,以及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以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疗效采用χ2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

2 结果

10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6~24月,平均随访12月,其中治疗组治愈35例,好转21例,复发4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8例,复发22例,有效率为54.17%。

2.1 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5例,好转21例,复发4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8例,复发22例,有效率为54.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的疗效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低热1例,食欲减退2例,口角炎4例;对照组出现低热1例,食欲减退1例。通过对照两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腺性增生病变,其病因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有关[1]。膀胱上皮系慢性刺激后基底细胞呈灶性增生,形成细胞继续向固有层生长,称为Brun巢,进而巢中心部退化而形成囊腔为囊性膀胱炎,最后腔内柱状上皮形成,即为腺性膀胱炎[2]。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单纯膀胱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②单纯血尿,包括肉眼血尿和(或)镜下血尿;③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开口周围。从解剖学角度推测可能有以下原因:①三角区及膀胱颈部是尿流体动力的着力点,无黏膜下层,位置固定,缺乏其它部位舒缩的随意性;②此部位常为膀胱炎症及尿道逆行感染的高发区。根据膀胱镜下病变形态可分为:①滤泡水肿型,表现为片状浸润性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此型较多见;②乳状头瘤样型,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物,黏膜充血水肿;③慢性炎症型,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检和病理检查。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关系密切,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上皮细胞巢和囊肿是癌前病变,最常见的是发展为膀胱腺癌[3],因此术后预防复发及癌变尤为重要。腺性膀胱炎本身是一种膀胱黏膜良性增生性病变,有证据表明,腺性膀胱炎的存在与尿路上皮癌的产生存在密切联系,腺性膀胱炎的形成与癌变的发生受相同基因机制的调控[4]。

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迅速进入肿瘤细胞组织,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合成,抑制DNA聚合酶及DNA拓扑异构酶II的活性,使肿瘤细胞在G2期中止增殖直至死亡,因而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5]。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仅极少量被正常膀胱吸收;在肝肾组织中的浓度极低,而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则为正常膀胱的12倍左右,表明吡柔比星有较高的肿瘤组织靶向性分布及全身吸收极少的特点,抗癌活性高而毒性反应低,是适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理想药物[6]。综上所述,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既可消除病灶,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又可预防复发、癌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1]李建.经尿道激光烧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11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15(8):379.

[2]佟威利,刘屹立,郭文川,等.腺性膀胱炎(附30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8,21(5):285 -289.

[3]丹枫.腺性膀胱炎[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10(5):285-236.

[4]Wei Z,Ye Z,Chen Z.Expression of HTERT,p53 and PCNA in cystitis Glandularis[J].J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07,27(4):437 -439.

[5]Sylvester R J,van der Meijden A P,Oosterlinck W,etal.Predicting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with stage Ta T,bladder cancer using EORTC risk tables:a combined analysis of 2596 patients from seven EORTC trals[J].Eur Urol,2006,49:466-477.

[6]王建伯,宋希双,车翔宇,等.TURBT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138-140.

猜你喜欢

腺性吡柔比星膀胱炎
膀胱炎的日常保养及治疗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吡柔比星脂质体制备与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高危腺性膀胱炎术后护理效果观察
吡柔比星通过抑制雷帕霉素信号通道的哺乳动物靶点引发人膀胱癌细胞自体吞噬反应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附97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