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RT的2D-RS语义模型研究*

2012-09-05张旭红

外语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回指所指显性

张旭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1 引言

Russell主张,一切哲学问题经过分析都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归根到底就是逻辑问题。Carnap以及Montague等逻辑语言先驱们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形式化研究方法可以为抽象的语言研究提供最佳的元语言,使语言研究走出用语言研究语言的困境,使研究者从根本上摆脱自然语言的羁绊。形式化研究方法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清晰、直观、明确、简洁地揭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运行规律,尽可能往计算机化的方向努力。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回指一般理论的研究并不少见,但从形式化视角展开的深层回指的研究却极为少见,至于本研究所涉及的针对某一形式化语义模型的修正和完善的尝试则更是很少有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回指研究的一个缺陷。为此,本文拟从回指研究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入手,展开对以Hans Kamp为代表的、建立在Montague逻辑语用学基础上的话语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的回指形式方案的研究和修正工作,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回指消解途径,以期在DRT理论框架下解决更多的回指问题,进而使 DRT在话语回指消解方面的应用更具普遍性。

2 2D-RS对DRS的修正

DRT在模型-理论语义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带有嵌入函数的语义模型,同时将话语表征结构(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简称DRS)作为一个心智表达式引入到模型中来,把传统模型论单句语义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句子序列的动态语义研究。然而,针对深层回指现象,DRT则无法给出有效的解释。鉴于此,本文建构了一种基于 DRS(话语表征结构)和KRS(Knowledge-Based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知识表征结构)的2D-RS语义模型(Two-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 Model,二维表征结构模型),希望以此模型可以对现有的DRT回指形式方案进行修正和完善。

2.1 2D-RS模型的立场

思想上,2D-RS模型所采纳的是Fodor的心智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表征过程即是计算过程。与传统语义研究的客观立场不同,2D-RS模型带有鲜明的形式和认知色彩。2D-RS模型实质上是对人脑的认知思维过程的模拟。它直观地展示了人们使用语言理解语言的心理过程,以克服模型—理论语义学所面临的心理现实问题(邹崇理2000:96)。但这并不意味着2D-RS模型所采用的是语义研究的认知立场,因为我们所建构的2D-RS语义模型仍然将Frege的组合原则作为最核心的描写手段,并试图回答什么是句子的意义以及话语的真值条件。应该说,2DRS语义模型是逻辑语义学的继续发展。

本研究所建构的2D-RS语义模型的理论目标是:揭示自然语言话语理解过程中,受话人是如何利用心智中先设的知识表征结构(KRS)和话语表征结构(DRS)对NP回指语进行消解的心理表征以及加工过程。作为一个语言加工的心智模型,2D-RS必须解决如下问题:(1)话语的深层表达系统是怎样的,它们有哪些特点;(2)回指消解过程中,受话人常用的心智表征结构是什么,这些心智表征结构模型是如何在表达系统中被表达的,这些心智表征结构模型有哪些特点;(3)受话人如何运用上述心智表征结构模型解决推理问题。

在Fodor(1975)的思想语言理论基础上,本研究假定:话语的表层结构背后潜在着一个深层语义表达系统(该系统由 DRS和KRS组成),在回指消解过程中,受话人把自然语言陈述映射到表达系统,并在该系统中利用心智表征结构模型推理,然后,再把得到的结论投射为表层语法结构(参见图1)。

图1 自然话语表征结构的二重性

那么受话人是如何运用上述心智表征结构模型进行回指消解的呢?对此,我们的观点是:自然语言话语的理解不仅是衔接性的,而且是“连贯”的、递进增值的。话语的隐性连贯是指在显性语言表达式的触发下,由受话者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构建起来的意义的一致性。交际过程中,受话者通常首先运用语言的词汇语法等知识手段对所输入的话语进行解码的处理以此获取字面信息。但是由于说话人倾向于使用最小的语言形式表达最多的思想,这就迫使受话人不得不启用最大的内容方案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因此,对于受话人而言,仅仅利用语言表达形式的解码手段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再结合特定的语境知识对业已解码的词语信息进行追加处理以此来获得交际涵义。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受话人是运用什么手段进行信息追加的呢?我们的答案是“溯因推理”。就逻辑推理而言,在溯因推理提出之前,主要的推理方法有两种:自然演绎推理和归纳演绎推理。这两种推理方法在传统逻辑语义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上述推理不能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因此成为传统形式化语言研究无法处理语用意义的症结所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Pierce首次提出的溯因逻辑(abductive logic)打破了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尴尬局面,为语用的形式化提供了可能的方法论。我们认为,就逻辑推理而言,目前探讨说话人最小语言形式方案和受话人最大内容解释之间的规律的最为有效的逻辑推理方法便是溯因推理。所谓溯因推理就是从已知的某个结果或者观察出发,试图求证出该结果或观察的最佳解释(best explanation)。换言之,溯因推理就是用演绎推理的模式生成一个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解释的假设。简言之,溯因推理即寻求最佳解释的推理。交际中,由于溯因推理所依赖的常规期待或缺省知识会因新信息的介入而被推翻,因而具有非单调逻辑的特点。可以说,没有溯因推理的参与,话语便无法完成对世界的指称功能。基于此,我们在DRT系统中引入了基于语义先设和溯因推理知识表征结构KRS,以此来刻画话语的隐性连贯。在2D-RS模型中,语段意义的理解被看做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新句子的语义分析要依赖其已经得到处理的上文,但反过来新的分析会更新已获得的信息内容,同时更新过的信息内容继而又成为处理和理解其后续句子的前提和依据。

2.2 2D-RS模型中话语回指的工作定义

我们将2D-RS模型中的话语回指定义为:话语回指是构建话语连贯性的一种心智表征或认知意象。在此过程中,对回指语话语所指uK2的解读取决于对其先行语话语所指uK1的解读,回指语只是对其话语所指的重提。定义中,“u”为任意一个变元,代表的是一个话语所指。变元“uK”的下标“K”代表的是任意一个话语,“uK1”,“uK2”则代表属于同一个话语“K”的两个不同的指称成分的话语所指,“uK1”为先行语话语所指,“uK2”为回指语话语所指。按照上述话语回指的工作定义,所谓回指消解,即为“uK2”确认“uK1”的过程。

本研究借鉴Sag&Hankarner(1984)的回指分类法,将话语回指分为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两类。表层回指(先行语和回指语都存在于篇章话语内的指称形式)包括Huang回指五分法的前3类,即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和E-类代词回指等可以直接通过语法分析而获得确认的回指现象(Huang 2000:5)。表层回指消解是对话语的表层连贯的诠释。深层回指(先行语和回指语并不直接存在于篇章话语内的指称形式)包括Huang回指五分法的后两类,即搭桥互参回指和惰性代词回指(Huang 2000:5)。此外,其他一些无明示先行语的回指类,如零代词回指、歧义回指以及命题回指等也均属于此范畴。深层回指消解是对话语的深层连贯的诠释。由于上述回指现象已经超越了语法规定和解释的范围,受话者必须通过溯因推理间接完成对回指的确认。本研究的初衷就是解决DRT所乏力解释的话语中名词性短语NP的深层回指消解问题。

2.3 2D-RS模型构造基础

2D-RS模型的构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2D-RS模型的基本假设;(2)2D-RS模型的形式定义;(3)2D-RS模型;(4)KRS构造;(5)KRS算法;(6)2D-RS模型论语义解释等。

2.31 2D-RS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继承了DRT基本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的2D-RS模型增添了如下假设:

(1)回指消解发生在句法—语用界面上。受话者对回指进行消解的过程是人类信息处理普遍现象中的一个特例,因此,它遵循人类信息处理的一般规律;

(2)回指消解发生在受话者的心智系统中;

(3)回指消解过程始于句法分析,句法分析的目的是帮助受话者初步确定回指的类型;

(4)回指类型一旦确定,显性回指交由 DRS负责处理,隐性回指则交由KRS和DRS协同处理;DRS和KRS分别代表在2D-RS形式分析中起不同作用的心理实体;

(5)受话者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是线性的,即“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认知过程(始于具体的“回指语或称触发语的识别系统”,止于抽象的“话语表征”);

(6)建立了抽象的话语表征之后,最后一个步骤是将意义的表达形式翻译成外部语言意义,即对其进行模型论语义解释,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受概念驱动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

2.32 2D-RS模型的形式定义

在上述假设基础上,我们将二维表征的语义模型的基本特征定义为:2D-RS模型是对受话者对话语因果心智表征内容的直观形式化刻画。2D-RS是个 <Uφ,Cφ>配对二元组,其中“φ”是话语所指,“Uφ”是“φ”的论域,即“Uφ”是话语所指集合;“Cφ”是“φ”的解释函数,即“Cφ”是与之配套的制约条件集合。当前话语中的所有话语所指均受系统潜在的存在量化∃φ的约束。作为回指确认语境的2D-RS模型预设一个临时的知识表征结构和一个话语表征结构。DRS专司话语中显性衔接语句的表征;KRS专司语句间的隐性衔接,以此来解释人们在话语交际中是如何通过推理补偿来获得话语思路的一致性的问题。

2.33 2D-RS模型

回指消解的实证研究(Haviland&Clark 1974,Dell et al.1983,Gernsbacher 1989,Garrod et al.1994,Garrod &Sanford 1994)表明,回指消解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先行语进行识别、复原。所谓复原是指受话者在头脑中为已识别出的先行语所引入的话语所指构建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通常被描写成话语世界模型或话语模型。接下来便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第一阶段构建的心理表征的相关信息与话语的其余信息进行整合以便完成整个话语的理解。据此,在本节中,我们将分别从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两个方面来介绍2D-RS语义模型的构建。我们所定义的2D-RS模型如图2所示。

在2D-RS模型中,“CR”(Construction Rules)代表DRS-构造规则;“AR”(Abductive Reasoning)代表溯因推理;“Binding”指约束消解,即出现在先行语的辖域内的回指语,其语义解释依赖于先行语,但要注意,先行语只对其辖域内出现的回指语有约束作用,对其辖域外的回指语则没有约束作用,因此当话语所指没有出现在 DRSP中时,回指消解就不能通过约束来完成,而须要通过先行语的“纳入”来完成;“Accom.”(accommodation)是指将一个新的话语所指(未在DRSP中出现过的话语所指)引入到DRSP中来;DRSP(Provisional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指临时的话语表征结构;“TC”(Truth Condition)真值条件,即模型论语义解释。

图2 2D-RS模型

在标准DRT理论阶段,DRS-构造和回指消解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与标准 DRT模型不同,我们重新定义的2D-RS模型借鉴了 Van der Sandt(1992)约束论对先设的消解方法,将DRS-构造和表层回指消解分成两个步骤完成:(1)首先进行DRSP构造;(2)然后将DRSP转换成2D-RS,回指消解在2D-RS中进行。我们所定义的2DRS模型对表层回指消解和深层回指消解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表层回指消解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DRS-构造规则构建一个临时的话语表征结构(DRSP),此步骤不对回指进行消解处理;第二个步骤将此 DRSP与先设表征结构(Presupposition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我们将其简称为P-DRSP)合并,合并所得的新 DRSP即为2D-RS,回指消解在2D-RS中进行。也就是说,回指消解发生在2D-RS构造之后,最后通过模型论语义解释完成回指消解过程。2D-RS对表层回指消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逻辑推导式:[DRSP∧P-DRSP]→2D-RS→AR.在处理深层回指消解时,2D-RS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与表层回指消解基本相同,即通过DRS-构造规则构建一个临时的话语表征结构(DRSP),在此步骤也同样不对回指进行消解处理;2D-RS对深层回指和表层回指的处理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二个步骤的处理上。在 DRSP构造完成后,我们还须要通过溯因推理(“AR”)构造一个临时的知识表征结构(KRSP),将其纳入到DRSP与 P-DRSP合并(模型中我们用算子“8 ”表示合并)所获得的新 DRSP的适切位置,由此构造的 DRSP即为2D-RS.KRSP在系统中的引入就是为了有效地解决标准 DRT对桥式回指、惰性代词回指等深层回指消解失效的问题。此过程推导的逻辑公式为:[DRSP∧P-DRSP∧KRSP]→2D-RS→AR.

简言之,受话者在接受话语输入之后,首先要对该话语进行句法分析。SPS(syntactic parse of the sentence)代表受话者对所接受的话语进行句法解析的句法解析层,这个心理过程是受话者对任何类型回指进行消解的基础,它相当于一个话语过滤装置,通过句法解析将表层衔接的话语与深层衔接的话语分离开来处理。与标准DRT模型不同,2D-RS模型对回指消解过程进行刻画时,不单单以SPS为前提,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对先设消解过程的刻画。而先设表征结构本质上属于知识表征结构。也就是说,无论对表层回指消解过程的刻画还是对深层回指消解过程的刻画,2D-RS都是通过话语表征结构(语言语境)和知识表征结构(百科知识语境)等二个维度的表征结构来刻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此模型定义为二维表征结构模型的原因。

2.34 2D-RS模型构造规则

2D-RS构造规则由 DRS-构造规则和 KRS-构造规则组成。在2D-RS模型系统中,就 DRS的构造而言,有关其基本结构、构造规则、构造算法、可及性原则均沿袭DRT的有关规定。就KRS的构造而言,它是我们引入到DRT中的一个全新的表征层面,它负责处理以常规关系为基础的常规意义的推导,并最终把回指语与其先行语所表达的概念匹配关系表达式纳入到2D-RS中。KRS是对标准DRS的修正和完善,也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

从构造 KRS的特定目的出发,我们借鉴 Josephson(转引自熊学亮 2007:79)提出的溯因推理公式([D∧(H→D)]→H)和Hobbs(1987)关于规约涵义信息的推导方案((P∧R)→ Q),提出如下 KRS构造公式:(PD∧SD)→IR.公式中,下标“D”(Data)表示回指语所出现的显性语言表达式(或称可观察的语料);公式中“PD”(presuppositional reasoning of the Data)表示该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先设推理;公式中“SD”(stereotypical relation implied by the Data)表示该语言表达式所蕴含的常规关系;公式中“IR”(the implicature required)表示出现在显性语言表达式中的蕴涵信息,该信息即回指消解所需的常规关系信息。简言之,这一构造公式可以解释为:假定一个含有回指语的显性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先设为 PD,且 SD是 PD的最佳常规范式,那么IR就是不言而喻的。下面举例说明:

① If John buys a car,he checks the motor first.

将此方案应用到例①中,话语显性表达the motor的先设PD=There is a motor.但事实上,the motor不仅先设PD,而且还蕴涵着规约信息 IR=The motor is the automotive part of the car John buys.这个蕴涵信息可以从常规关系SD=A motor is an automotive part of a car推理得出。正是因为SD为交际双方所共识的常规关系,因此由它们推断出来的规约信息也被说话者给“经济”掉了。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是受话者视角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溯因还原,以便准确地解释受话者是如何理解话语的深层信息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纳入”消解的真正原因所在。事实上,KRS的构造主要涉及对话语的先设信息和通过溯因推理所推导出的规约信息的纳入处理问题。

那么在溯因推理过程中,什么样的常规关系假设是受话者进行溯因推理的最佳候选?还以前面的例①为例,我们知道,对于motor的常规假设不仅仅包括A car has a motor/A motor is an automotive part of a car,但为什么偏偏这个假设会被选为此处的推理依据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接受Sanford&Garrod的观点:指称确认过程是一个迅速而又自动的过程,听话者一般无须在整个知识框架中作出搭桥式推理(Sanford&Garrod 1981:151)。由于人类工作记忆是有限的,在理解话语时,只有那些被焦点化(focused)或主题化(topicalized)的一小部分心智表征才是容易可及的(accessible)。换言之,被激活的常规关系假设是处于焦点之中的常规关系。处于焦点中的常规关系假设会自动制约受话者的溯因推导过程,把其他常规关系假设推到可及度小的边缘位置。表征焦点可分为两类:显性焦点(explicit focus)和隐性焦点(implicit focus)。显性焦点是指在文本或话语中明示的信息内容,隐性焦点则指在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显性焦点由话语表征组成;隐性焦点的结构要复杂些,它与相关的信息共同建构起由诸多话语显性表示空缺成分组成的知识表征结构。

2.35 知识表征结构的构造

我们之所以把知识表征结构翻译成英文Knowledge-Based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KRS),是因为引入到 KRS中的信息均为说话者“省力”掉的共识信息。它们没有显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须要受话者在常规关系基础上通过溯因推理推导出来的、用于补足话语显性信息空缺的信息。在交际中,由于这部分信息被说话者假定为交接双方不言自明的,因此它成为了成功交际的前提。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其处理为临时的心理表征形式,一旦回指所需的先设信息和关系函数表达式被纳入到适切的2D-RS中,该表征便不再参与回指的消解。就结构本身而言,KRS是以语义先设、规约涵义为出发点给出的基本分析单位。2D-RS系统中,KRS是个临时待投射的(underspecified)结构,或称为∂-结构。“∂”是个投射算子,其论域是前后两个 KRS.表达式“∂x”的意思是说,算子“∂”要把变元“x”映射到先行语的话语所指,以便确认对应关系。内容上,KRS刻画的是语境信息的渐进增值性;形式上,KRS构造采用的是框图(box format)表达式。下面以一个话语 K为例,该话语的 KRSK以KRS-框图表达式的形式给出,由两部分组成:

(i)话语所指的集合,称作KRS的论域(universe),记为 UK,置于方框图的上方;所谓论域即话语所指对象的集合,通常表示为:{UK:x,y,z,u,v,w…}

(ii)KRS-制约条件的集合,记为 ConK,置于方框图中论域的下方。与DRS不同,KRS制约条件由先设和常规蕴涵纳入。

2.36 KRS算法

借鉴Van der Sandt的纳入消解方法,KRS纳入操作从确认触发语开始,分5步完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在话语显性表达式中寻找触发语,并确定其所触发的先设内容。将该先设信息引入到一个临时的KRS-框图表达式(待投射的∂x-结构)。如果先设在语境中得到满足,略过步骤2,直接进行步骤3至5的操作。如果先设在语境中未得到满足,依次完成后面2至5步骤。

步骤2.确定常规关系假设,根据溯因推理公式(PD∧SD)→IR推导出话语的规约涵义,将其引入到∂x-结构作为一个新的制约条件。

步骤3.在先设被触发的DRS中确定回指语与先行语的等同(或部分等同)关系。注意,与 DRS不同,KRS的回指消解不是通过等同条件式(如x=y)来确定先行语,而是通过x到y的关系函数式f(x)→y来为回指语话语所指确定先行语。

步骤4.将∂x投射到其所属 DRS.

步骤5.将关系函数式f(x)→y合并到适切的2DRS-框图表达式中,删除临时的 KRS-框图表达式,KRS操作完成。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个操作过程。

②He walked into a restaurant.The waitress was a lovely girl.

步骤1.确定先设触发语为the waitress,有定名词短语the waitress触发存在先设信息:There was a waitress,且该先设在语境中未得到满足,该先设是待投射的∂-结构:

图3.1 例②KRS K1

图3.1中,表达式“x=?”中的变元“x”是待消解的回指语话语所指。我们须要寻找常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其纳入一个显性的先行项。

步骤2.根据先设信息PD:There was a girl waitress和常规关系SD:A waitress works in restaurants,以及溯因推理公式:(PD∧SD)→IR,得到我们需要的规约涵义IR:There was a waitress working there when he walked into the restaurant.将此规约涵义引入到先设 ∂-结构,我们得到如下KRS-框图表达式:

图3.2 例②KRS K2

步骤3.将∂x投射到其所属的 DRS,我们得到如下DRS-框图表达式:

图3.3 例②KRS K3

步骤4.在先设被触发的 DRS中确定回指语与先行语的关系函数式:

图3.4 例②KRS K4

步骤5.通过合并,删除KRS结构:

图3.5 例②KRS K5

此时KRS投射完成,并被清空删除。这里我们是把KRS的 UK和 ConK移入到了其被触发的框图中(中间投射),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至少还可以将其移至其自身所处的框图中(局部纳入)以及主框图中(整体纳入)。因此,我们须要为KRS的着陆点制定合理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纳入规则”(Accommodation Rules,AR)。上面的框图还可以进一步合并简化,得到如下更为简约的2D-RS-框图表达式:

图3.6 例②2D-RS-框图表达式

图3.6中,关系函数式“works in(x,y)”的纳入是回指消解的关键。注意,纳入操作到此结束,但是回指消解并没有完成。我们还须要对此作出模型论语义解释。简单地说,上述框图可以非形式化地解释为:He walked into a restaurant.There was a waitress working in the restaurant.The waitress was a lovely girl.这种解释符合我们的语感,waitress回指the girl waitress who was working there when he walked into the restaurant,回指消解有效(参见2.5“2D-RS模型论语义解释”)。

2.361 纳入规则

2D-RS的“合并规则”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纳入合并”和“约束合并”。“约束合并”是标准 DRT的操作方法,为了与“约束”(binding)区分开来,我们这里引入纳入(accommodation)的概念。在DRT中,所谓“约束”是指回指语跟其可及的显性先行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回指语要与其显性先行语同指,并且它们必须处于相同的约束语域内(binding domain)。通过约束关系来为回指语确定先行语,须要先行语有明确的语言表达式。以例①为例,句中回指代词he与其可及先行语John就是约束关系,通过约束对回指语进行的消解叫做“约束消解”。而例①中另外一个回指语the motor在此句中就没有明确的先行语表达式,因此,它只能通过语用推理的方式来建立与其“回指锚点”(a car)之间的约束关系。我们把通过先设及溯因推理等语用手段来建立回指语与锚点之间的回指关系的方法称为“纳入”。通过纳入方法对回指语进行消解称为“纳入消解”。因此所谓“纳入”就是指把先设和规约信息引入到话语语境中的过程。“纳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先行成分,帮助我们改变一个语境以满足先设以及规约信息。但要注意的是,“纳入”只是为了更改语境以使先设和规约信息有一个解读,它并不起更新语境的作用。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约束的修补策略。

2.362 纳入可及性规则

2D-RS系统中,一个KRS的可及路径是它所能进入的全部语境。我们沿着可及路径开始搜寻,直到找到一个先行语的着陆点(landing site)为止。我们对2D-RS的纳入着陆点作了如下的规定:

(1)受话者假定SD为交际双方的不言而喻的共识;

(2)当前话语 D存在先设,或者先设和规约蕴涵PD∨ (PD∧IR)(Presupposition or Presupposition and Implicature),并且 PD∨(PD∧IR)在 SD中不被满足,即 SD+P∨(P∧I)=Ø (Ø=empty set);

(3)当前话语 D中没有可观察到的不寻常事件 Ds(Data Surprise or D-surprise)使受话者怀疑PD∨(PD∧IR)的可接受性;

(4)将PD∨(PD∧IR)纳入到“适切”的 2D-RS中,PD∨(PD∧IR)在 SD中得到满足,即 D的显现空缺得到补足。这里所谓“适切”纳入(accommodation felicity)要满足以下两个制约条件:有效性制约条件和一致性制约条件。有效性制约条件(validity condition)是纳入最基本的制约条件。所谓有效的2D-RS是说该2D-RS中不能存在未被消解的∂-结构;一致性制约条件(consistency condition)是对整体纳入的限制条件,换言之,只有在保证当前话语语义一致的前提下,整体纳入才具有优先性。

2.4 约束规则

完成了KRS的构造,接下来我们还须要对DRT原有的部分DRS-构造规则进行修正。其中主要包括代词构造规则和反身代词构造规则。下面请看例句:

③Jones1supports Peter2.He1admires him2.(Kamp&Reyle 1993:235)

如果我们假定代词“He”回指的是先行语“John”,那么“him”回指的到底是“Jones”还是“Peter”?按照CR.PRO规定,只要是处于可及域内并与该代词在性、数等句法特征方面一致的话语所指均可以作为该代词的先行语。但根据语感,如果我们假定代词“He”回指“John”,那么“him”的回指语就只能有一个,即“Peter”。但问题是,当前 DRT所定义的 CR.PRO并不能阻止“him”与“John”的回指关系。因此,如何阻止宾语位置上的非反身代词对其语段内部的主语和与之相等价的NP的回指照应,是当前话语表征理论所忽视的一个技术问题。

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利用Chomsky的约束原则作为解决方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DRS构造和回指消解分成两个环节来完成,构造在先,消解在后。限于篇幅,我们将构造过程省略,直接进入消解步骤。消解运算时,通过引入约束原则 B(代词在管辖域内是自由的),便可得出一个制约条件,即“u(he)≠v(him)”。换言之,应用约束原则,我们已经有效地阻止了宾语位置上的非反身代词“him”对其语段内部的主语“He”和与之相等价的“John”的回指照应。再根据 CR.PRO的规定,我们得到制约条件等式:“v=x(John)=y(Peter)”,但由于我们假定了“u=x”,那么此句中的代词“him”的先行语就只能是“Peter”,这和我们的语感相同。下面是我们修正后的CR.PRO[Refl=-]:“在 DRS中引入一个待消解话语所指v;用v替换动词宾语的触发构形中的 NP成分;引入一个话语所指y,用 y替换主语触发构形中的 NP成分,且 y处于v的管辖范畴内;根据约束原则B,在DRS-框图表达式中引入一个新的条件v≠y.”

现在假如我们把例③改成:“John1supports Peter2.He1admires himself1.”那么我们须要引入约束原则A(照应词在管辖域内受约束),得到制约条件“u(he)=v(him)”。由于我们假定“u(he)=x(John)”,因此,此句中的代词“himself”的先行语则不会是“Peter”(“Peter”不在管辖域内),而只能是“John”.至此,通过约束原则的引入,我们有效地解决了标准DRT无法解决的此类回指消解问题。下面是我们修正后的 CR.PRO[Refl=+]:“在DRS中引入一个待消解话语所指v;用v替换动词宾语的触发构形中的NP成分;引入一个话语所指y,用y替换主语触发构形中的NP成分,且y处于v的管辖范畴内;根据约束原则A,在DRS中引入一个新的条件v=y.”

2.5 2D-RS模型论语义解释

2D-RS算法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通过2D-RS模型论语义解释完成回指消解,即在模型中计算当前话语的真值。在2D-RS模型中对回指进行消解就是说从话语的形式表达式映射到外部世界。2D-RS就像是可能世界或其模型的部分图像,取真值就意味着它对可能世界或其模型的一部分进行了正确的描写,或者说这幅图像是嵌入在该可能世界中的,而起决定作用的便是赋值函数(embedding function)。以一个任意话语 K为例,2D-RS的真值定义如下:一个2D-RS K在模型 M中为真,当且仅当在模型M中至少存在一个该2D-RS的“合适嵌入函数”f.这里“合适嵌入函数”是指一个赋值函数 f.具体来说,它是从话语所指到可能个体的集合中的要素的赋值函数,该函数f使得2D-RS中的所有条件为真,其表达为:[f,k.

除了简单话语,2D-RS复合条件还包括否定、析取、和蕴涵,下面是复合条件的真值定义:

(1)2D-RS否定复合条件真值:一个┐□在模型 M中为真,当且仅当在模型M中不存在一个该2D-RS的合适嵌入赋值函数f.

(2)2D-RS析取复合条件真值:一个□∨□在模型M中为真,当且仅当在模型M中至少对于其中一个析取的2D-RS来说,存在一个合适嵌入赋值函数 f’,且 f’扩展 f并且验证那个2D-RS中的所有条件。

3 结束语

为了解决深层回指的DRT消解无效问题,本文提出,如果用DRT来解释深层回指这类语用色彩更强的语篇现象,则必须考虑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新的知识表征结构KRS,借此将DRS在DRT系统中所起的两种不同功能分开来处理,使其各负其责。DRS负责处理显性衔接语篇,KRS负责处理隐性衔接语篇,以此来解释人们在话语交际中是如何通过推理补偿来获得语篇思路的一致性问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先设、常规关系、溯因推理引入到DRT系统中,提出了一个2D-RS扩展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无显性表达式的话语回指消解的分析中,展示了2DRS模型对DRS的修正作用。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对深层回指的形式化消解问题的一次新的探索。众所周知,语用因素在语义模型中的处理问题始终是最棘手的语言研究课题之一。语用能否形式化一直是很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我们提出2D-RS语义模型目的在于弥补DRT的不足,希望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能对深层回指现象提供有效的解释。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这一模型可以结合具体的应用被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知难而上,大胆创新,为语篇回指寻找一个更新的研究视角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所在。

熊学亮.语言使用中的推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邹崇理.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Dell,G.,et al.The Activation of Antecedent In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Anaphoric Reference in Reading[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3(22).

Fodor,J.A.The Language of Thought[M].New York:Crowell,1975.

Fodor,J.A.The Modularity of Mind:An Essay on Faculty Psychology[M].Cambridge,MA:MIT Press,1983.

Garrod,S.& A.J.Sanford.Resolving Sentences in a Discourse Context:How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Affects LanguageUnderstanding[A]. In M.Gernsbacher(ed.).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4.

Gernsbacher,M.Mechanisms that Improve Referential Access[J].Cognition,1989(32).

Haviland,S.E. & H.H.Clark.What’s New?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 as a Process in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4(13).

Hobbs,J.R.Implicature and Definite Reference[M].Stanford:Report No.CSLI.,1987.

Huang,Y.Anaphora:A Cross-Linguistic Stu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Kamp,H.& U.Reyle.From Discourse to Logic:Introduction to Model Theoretic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Formal Logic 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ress,1993.

Kamp,H.A Theory of Truth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A].In Groenendijk,J.& Stokhof,M.(eds.).Formal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Part 1[C].Amsterdam:Mathematisch Centrum,1981.

Sag,I.A.& J.Hankarner.Toward a Theory of Anaphoric Processing[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84(7).

Van der Sandt,R.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s Anaphora Resolution [J].Journal of Semantics,1992(9).

猜你喜欢

回指所指显性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火柴迷宫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