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的批判观

2012-08-30杨婷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陈云实事求是发展

杨婷

[摘要]陈云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其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陈云的批判观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陈云的批判观主要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以批判为手段的、以发展创新为目的的一种批判精神和态度。

[关键词]陈云;批判精神;实事求是;发展

陈云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方面发挥过非常重要且特殊的贡献。从陈云70多年的革命轨迹来看,尤其是在党和国家的一些特殊时期,他总能保持着清醒睿智的头脑、敏锐长远的眼光、务真求实的精神。究其原因是陈云拥有一种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批判观和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本质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批判和革命的精神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这种批评精神。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性,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才能更好地维护和辩证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陈云正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其批判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观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观的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陈云的批判观内涵和特点。

一、基于实事求是的批判

批判不是对一切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勇于提出质疑的精神和态度,勇于用一种批判的眼睛去发现新的事物。但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批判,唯一不能动摇的根基是坚持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实事求是这个前提和基础,何谈批判?恐怕所谓的批判最終也只能是沦落为“瞎批”,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陈云一直以来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实事求是哲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他为人处世的出发点。正如他讲道:“当我全部读完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1]陈云清楚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他看来,“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2]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3]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得去“求”,就是说要实践。陈云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4]”。这是陈云处理调查研究与决策关系的方法,同时也是他开展任何工作遵循的重要方法。不仅是我们党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毛泽东“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著明论断的经典诠释。陈云善于调查研究,注重脚踏实地工作,反对虚夸浮躁、急功近利。他从不说大话、空话,每讲一个问题,必定要经过深入调查和周密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陈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5]他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6]。“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我概括为三条: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7]交换就是要相互交换意见,比较就是要上下左右地进行比较,反复就是要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究其根本就是要做到全面地理解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全面地解决问题。“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8]在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上,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对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陈云一如既往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主张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不应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陈云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他分清功过是非,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的评价。

陈云一贯的实事求是精神,不仅是他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保持批判精神和增强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二、批判是一种手段

对事物的客观、全面的认识,是进行辨证的、科学的批评的前提。因此在纷繁复杂的革命和社会形势下,陈云为了能避免自己少犯错误,尽量做出正确决策,一直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但仅仅实事求是,远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批判。如前所说,批判是一种时常抱着一种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态度。不难看出,批判不是目的,批判是一种手段。

(一)辩证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辩证地看待问题是指辩证地否定,事物自身内在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辩证批判可以使我们对待外来事物不再陷入片面、偏执的境地。这就要求用相对的观点看问题,不绝对化;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片面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孤立化。陈云时常告诫自己和他人:“多收集反对意见,对于正确的反对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足。”[9],“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10]。从一个侧面来说,只有多听听不同意见,才能保证我们做出的决策或说决定不出现太大偏差。也正是陈云善于在工作和生活中辩证批判,才使得我们的革命事业和社会建设少走了弯路、争取了时间,保证了各项建设顺利开展。

(二)实践批判

实践批判是要求我们始终站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的思考和认知。毋庸置疑,投入无限的实践中去是运用批判武器的第一步。没有实践,无所谓实践批判。陈云一向注重调查,特别是深入基层调查。陈云认为要研究实际情况,要对实际情况有所结论,就必须重视深入实践,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决策“建立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深层次地分析和批判才有发言权,才有意义,否则仅是纸上谈兵。一九六一年六七月间陈云亲身在青浦县小蒸公社搞调查,住了半个月。不仅去看了养猪场,还看了农民私养的猪,并召开了几次座谈会,撰写实地调查报告—《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除此之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陈云做了许多的有效的调查研究,正是靠着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他掌握了我国大量的基层资料,使得他能够在遇到社会主义建设新问题时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事实也是如此,基于客观的、全面的基层调查,陈云的贡献不仅表现在解决了当时中国许多当务之急的建设和发展改革问题,还尤为体现在提倡和践行了一种以调查研究为形式的、抱着脚踏实地态度的工作方法。

(三)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是要求不满足于既有理论成果和知识的认识,不断通过学习和反思实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超越。相对于辩证批评和实践批判,自我批判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批判。为何这样说?因为自我批判更多是要求作出批判行为的主体自觉地针对自身思维、自身行为的批判,这个很大程度上需要行为主体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素质。陈云虽原本仅是高小文化程度,但是后来发展成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学家、国家领导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勤于学习、勤于自我批判。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写道:“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之时,培养政治远见[1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或者不愿学习。”[12],同时他还认为,“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的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13]”。陈云在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时,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能够坚持“要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原则。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自古中国都有爱面子的传统,而如果一切事情都好面子,就会陷入一切以个人得失为处事标准的漩涡,最后当然就不能真正地批评或有意义地批评。

三、批判的目的在于发展

批判不是目的,批判的目的是发展。所谓树立批判观,就是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下进过辨证批判、实践批判、自我批判,勇于挑战传统事物和思维方式,敢于跳出事物的本身固定模式寻找一种新的事物和方法。批判促成发展,是通过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敢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这种发展不仅需要新且牢。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 愈来愈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鼓励发展的关键。一旦失去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就会陷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自高自大的境地,最后只能是束缚自身的发展。因此批判精神对于个体乃至国家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云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长期领导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贡献和有益建议。例如陈云在《青浦农村调查》中,创造性地揭示了其独到的唯物辨证的调查研究法,多层次、多方位的调研模式,以及通过持续调查跟踪不断修正、补充、检验调研结论。特别是在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上,陈云总是能够洞悉全局,抓住要害,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如在我国当时的经济改革构想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提出著名的“三主三补论”,改革开放起步时期,陈云提出“主辅论”和“鸟笼比喻”,全面改革时期,陈云提出“搞好宏观控制”与“搞活微观”的“统一论”,这些经济改革的构想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取向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也对我国稳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创新和发展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和发展就要有批判。波普曾说:“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并不在于他掌握了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采取无所顾忌的批判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对真理的追求”[14]。相同的道理,也正是源于自身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态度,陈云才可以根据自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许多符合当时客观实际且富有远见的观点、想法。

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态度总是要求人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善于独立思考,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人们不局限于传统,敢于质疑,勇于突破,旨在创新。70多年的革命工作,陈云树立科学的批判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倡导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注重深入实践,脚踏实地,鼓励创新发展。陈云这种批判观,对于加强党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批判精神和态度,以期对我们当前的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2]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3]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4]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5]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6]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7]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8]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9]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0]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11]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12]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13]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14]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73页.

猜你喜欢

陈云实事求是发展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My plan for new term
“实事求是”定乾坤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