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进漳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奠定的基础

2012-08-30陈贤滨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围剿基础

陈贤滨

[摘要]八十年前红军进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为紧接下来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同时,周恩来在这次战役中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在客观上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领导力量上的准备。

[关键词]红军进漳;第四次反“围剿”;基础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垮国民党第49师张贞部队,一举攻克漳州,取得了重大胜利。漳州战役是敌人的“围剿”与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中央苏区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又进行了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宁)黎(川)泰(宁)和金资等六次进攻战役,但是漳州戰役对战略全局影响最大,是毛泽东同志所谓的“一个胜战”在“关照全局”的重要战役。杨成武同志曾谈到:一九三二年漳州战役,是红一、五军团利用第三和第四次反“围剿”之间的空隙,为了扩大苏区、扩大红军、筹备物资而打的。[1]而谈到为什么要撤出漳州指出:因为第四次反“围剿”要开始了,要准备进行新的反“围剿”战争……随后我们部队就由赣南向宜黄、乐安前进,打下了乐安,至此四次反“围剿”就揭开了序幕。[2]罗明同志也曾谈到:红军攻打漳州和胜利回师,正是在粉碎了敌人第三次“围剿”之后,为了扩展胜利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展闽南地方游击战争,收缴敌人的军事物资,准备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战役。[3]由此可见,漳州战役是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进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为紧接下来的第四次反“围剿”奠定了各个方面的良好基础,巩固和发展了中央苏区,对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从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论述红军进漳对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一、经济准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在军事上对苏区进行“围剿”,在经济上进行封锁,造成苏区根据地内物资紧张,财政十分困难,而没有根据地战略后方的支持,苏区红军是无法开展军事斗争的。红军攻克龙岩后,还向当地商会借款5000块银元,待攻克漳州后归还,可见当时中央苏区财政困难的程度。漳州是福建较为富庶的地区,攻克漳州有利于筹集款子和物资。红军攻克漳州后,共筹款100多万银元,缴获敌人步枪2331支,还有机关枪、山炮、迫击炮、平射炮等,步枪子弹133200发、炮弹4942发,炸弹242枚、飞机两架及电话机10部、电台等军用物资。做到给每个红军战士发两双鞋子,更新一套军装,如此整齐的服装在红军史上也是第一次。红军将筹集到的银元、粮食、布匹、药品等物资运回苏区,还在长汀举办“金山银山”展览会,此后又建一座熔银厂,将银元重新熔铸为苏区货币,从而缓解了苏区财政困难的状况,稳定了苏区金融。[4]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程度是和准备阶段中任务完成的程度密切地联系着的。[5]漳州战役的胜利,从经济方面保证了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建设,为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资基础。

二、军事准备

毛泽东对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是有着深入思考的:有时准备过早,会变为等待敌人;等了好久而敌人未来,不得不重新发动自己的进攻。有时我们的重新进攻刚在开始,又恰好遇到了敌人进攻的开始,把自己处在困难地位。所以开始准备的时机的选择,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一般地来说,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红军的准备退却是在敌人大举进攻的前夜主力红军的必要的处置。[6]毛泽东在长汀就东路军行动问题致电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时提议“政治上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正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中“创造战场”的鲜明体现。攻克漳州之后,1932年5月3日毛泽东在复电中共苏区中央局指出:在三次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相反要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在现时的敌我形势下,在我军的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包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此次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完全是正确的。东路军深入漳州决不是主要为着筹款,西路军的分出也没有破坏集中的原则。我们已跳出敌人的包围之外,突破了敌人的东西两面,因而其南北两面也就受到我们极大威胁,不得不移转其向中区的目标,向着我东西两路军的行动。[7]由此可见,毛泽东率领红军抓住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和第四次反“围剿”尚未到来的间隙,审时度势,认识到根据地人民的力量,远离根据地开展外线作战,不但未造成对整个战局发展的不利影响,而且调动了敌人,“捡弱的打”,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红军进漳后,乘胜追击,连克龙溪、海澄、平和、漳浦、长泰等县镇,帮助闽南党组织打开革命斗争新局面,并逐步以龙溪圩为中心,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闽南地方党组织也积极配合红军,深入发动群众,扩大农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红军进漳还有力推动了闽南游击战争的开展,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即红三团。发挥其在中央苏区前沿,牵制敌军进攻,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重要军事作用。

同时,红军东路军攻取闽南重镇漳州,支援了东江根据地人民的斗争,打乱了广东军阀的军事部署,不得不调整兵力部署,不能举全力进攻东江,缓和乃至暂时停止了军事进攻,不仅有力支援了东江军民的反“围剿”斗争,为东江人民革命斗争造成了有利形势。东江特委吸取红军东路军的成功经验,开辟了揭普惠和潮普揭游击区,并建立了潮澄饶地区第一支红军武装,在潮汕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带开展游击战争,为东江苏区与闽西、闽南、中央苏区打通,完成闽粤赣苏区连成一片打下了基础。红军进漳赢得了各个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有利时机,为红军顺利完成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政治准备

政治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红军进行军事斗争的舆论支持。我们要明确、坚决而充分地告诉人民,关于敌人进攻危害人民的严重性,红军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胜利的志愿,我们工作的方向等。[8]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之后,使中国国内出现了新的政治形势,《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不久,蒋介石又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基本国策,立即部署对南方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并将英勇抗日的第十九路军调往江西参加“剿共”。红军进漳后的抗日宣传,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为号召,首次把反“围剿”与抗日联系起来,声明:要不是国民党军阀集其全力来进攻苏维埃区域红军,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与红军早已与抗日的英勇士兵和义勇军站在一起直接对日作战了,所以不推翻国民党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9]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明确的把对日作战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旗帜的正确方向,为第四次反“围剿”奠定了政治舆论上的合情、合法、合理的基础。

漳州靠近厦门,畅通海外,华侨众多,通过进漳红军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扩大了我党我军抗日反蒋的政治影响,震动了全国。特别是对前来“围剿”的十九路军影响很大,在第四次反“围剿”时,十九路军有一个师开到漳州,但士兵不愿意打,上面压他们打。后来在连城被我们红军和地方游击队配合消灭一个旅。[10]漳州各界人民也积极参加到抗日救国、民族革命的洪潮中,踊跃参加红军,其中参加主力红军900多人,参加地方红军600多人,扩大了红军的队伍,也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作了一定的人力准备。

此外,红军进漳客观上也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提供了领导力量的准备。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离开了军事领导岗位,不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但第四次反“围剿” 的勝利,却是在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下取得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周恩来,而周恩来的作用因素则离不开毛泽东的影响。赣州战役的失败给周恩来一个深刻的教训,促使他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并积极支持毛泽东攻打漳州。漳州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周恩来和毛泽东默契配合,是中国革命史上两位伟人相互支持配合取得辉煌胜利的第一个战役,也使周恩来在军事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革命战争战略思想和军事战术原则,并促使自己对党内意见分歧的选择逐渐偏向了毛泽东一边。1932年7月29日,周恩来致信中共苏区中央局,针对中央局仍坚持由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作进一步陈说:这将“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将无事可做”,“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而督促他改正错误”。信中坚持由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强调“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恳请中央局再三考虑前方意见。[11]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召开宁都会议,周恩来不同意中央对毛泽东的过分批评,认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于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 [12]这两次都体现了周恩来顶住“左”倾错误对毛泽东的支持。之后,临时中央还是撤销了毛泽东所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决定这一职务由周恩来兼任。但是宁都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的指挥下,坚持主张,采取出敌不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等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没有机械执行苏区中央局进攻南丰的命令的结果,并且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歼敌的范例。[13]这次战役虽然不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但恰恰是周恩来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影响下取得的胜利,而非周恩来等人根据苏区中央局“左”倾错误所指导取得的胜利。

总之,漳州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符合毛泽东正确战略布局的一次重要战役,为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和准备工作,80年来仍然闪耀着她熠熠生辉的光芒!

注释:

[1]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P5

[2]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P10

[3]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P17

[4]《红军进漳论文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P391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P202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P20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P374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P202

[9]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P27

[10]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P6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P380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P390

[1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年—1949年) [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P355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年—1949年) [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版.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年谱》(上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下)1982年版.

[5]《红军进漳论文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罗斯·特里尔(美),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围剿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评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几种非理性倾向
伊朗外交部反击中东三国“围剿”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围剿”中的突围?
“围剿”特斯拉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