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后羌寨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开发①

2012-08-27

中国商论 2012年18期
关键词:羌寨羌族民族

2008年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北川县、茂县是羌族主要聚居区,也是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性的影响,是羌族文化的一次灾难。羌族居民世代居住的传统村寨多分布在高半山上,在此次地震中也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恶劣的环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大量的羌族同胞被移民安置到新的居住点。在灾区经济重建的大背景下,新建羌寨开发乡村旅游,如果沿用原有经营模式,缺乏对景区内民族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不利于当地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失去原有乡村旅游原生态特色的现实中如何突出其民族民俗特色,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更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1 地震前后羌寨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1 震前羌寨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九寨旅游环线”作为四川一条重要的旅游干线,贯穿川西北的羌族聚居区部分精品旅游景区,是乘汽车从成都到九寨沟旅游的必经线路,众多原生态的古老羌寨大多位于著名的九环线周边,凭借一种独特而传统的民族聚合方式保持及延续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态文明。其中,始建于西汉,以雄伟壮丽的岷江河谷为背景,以特色建筑为标志,以浓郁的羌族风情为主要吸引物特色的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桃坪羌寨在地震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从产品结构上看,震前羌寨乡村旅游产品以浅高原特殊自然环境和特色羌文化与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以最具特色的羌农村、羌农民、羌农业为景观核心,以古朴羌寨与自然田园风光为背景进行开发,表现出对景区、农业生产活动极大依赖性,“食、住、行”旅游产品发展初具规模,但“游、购、娱”三大要素开发相对落后,一些“羌家乐”、“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特色和品牌,难以满足旅游者想获得一次深层次的民族乡村文化体验的需求。

1.2 震后羌寨重建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创,还毁坏了无数村寨和碉楼,羌民的传统山寨。地震灾后,按照国家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重建的吉娜羌寨是震后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村民放弃原有得的种植业、养殖业,改做现代农家休闲旅游业。新建羌寨旅游产品与震前大体相同,各羌寨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较低,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主要以羌族特色的农副产品为主。从服务质量和外部发展环境来看,乡村旅游服务成分较单一,服务不规范,存在着“羌家乐”分散经营,哄抢客源、相互杀价等现象。缺少娱乐休闲项目,产品单一,缺少精品,不适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求知、求乐的需要,没有真正做到从绿色生态休闲的角度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项目。

2 羌寨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开发

文化也是生产力,它既是一定的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的反映,又与一定的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融合为一个宏大的生产力体系,形成生产软件,即生产力硬件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氛围和环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优秀的旅游品牌要有文化的深化和升华。旅游与特色体育旅游的结合,既有力地推进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进程,又有利于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应充分重视具有自发性、观赏性和参与性,文化内涵丰富的羌族节庆体育资源的开发。

2.1 羌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分析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约有30余万人自称“尔玛”、“尔麦”,现今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窖文化和宗日文化。羌族也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具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文化,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是羌族人内在精神需求的反映,这些体育文化作为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羌族文化中。

节庆体育是指在节日文化活动的特定时空领域中,根据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健身娱乐等需求,在节日期间进行竞技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传统节日众多,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音乐、舞蹈及传统风俗等形式相结合,带有浓郁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由于其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至今仍保存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原生态”特征,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正月十七羌族的打靶节的骑马射箭,“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的推竿、扭棍子、摔跤、溜索、扭扁担、顶竿、跳拱、抱蛋、扳手劲、抽陀螺等,主要内容与形式如下表1。节庆体育活动已经演变成为专门性的体育节日,这样的节庆体育更是延展了节日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功能及外在影响力,他们在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文化共享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促使羌族聚居区乃至整个西部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表1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

2.2 新建羌寨节庆体育资源开发对策

2.2.1 突出羌民族节庆体育特色、坚持市场导向、统一规划

羌寨体育旅游的开发要以民族节庆体育特色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节庆体育项目的特色不动摇,积极对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新的开发和定位,这是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而坚持市场导向是羌寨节庆体育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基础,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结合羌寨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状况、人文因素,积极实施各具特色的精品战略。同时,也要开发相关民族体育项目,做到精品重点发展,普通项目兼顾发展的原则,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旅游大餐,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消费群体的需求,使之尽快成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民族体育旅游带。目前,新建羌寨大型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多由政府包办,政府应出台政策,应当扶持、补贴当地民族旅游区开发商,可以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发民族旅游产品,积极组织节日庆祝活动进行宣传促销。在充分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的节期、发生地和活动内容的前提下,利用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做大做强做精做久民族节日中的看点、亮点、优秀文化艺术节目和活动。

2.2.2 创新羌族节庆体育旅游产品,适应不同人群的体育旅游需求

目前,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旅游产品其开发度低、开发层次不高、创新度低。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就是要在保持民俗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向现代人的文化娱乐、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向转化,这样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才会有新的活力。羌族的节日较丰富,渊源深远且寓意明确。一类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节日期间除了保留原有风俗,还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添加了具有特色的风俗。正月初一需将劳动工具藏起,八月十五需祭月亮神等就是其鲜明的例子;另一类就是羌族特有的节日,以羌历年、领歌节、祭山会为代表。传统体育活动包括骑马射箭、固定的聚会、共同娱乐、欢宴、一起跳锅庄舞等。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的体育旅游需求和动机,才能不断创新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2.2.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建羌寨旅游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各方面人才的努力工作,特别是管理人才、表演人才。因此,要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制定出各项优惠的方针政策,留住现有的羌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还要培养一批后备人才库。一方面,在各村寨吸取部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能手,稍加培训就可表演;另一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但传承和发展了包括民族体育在内的民族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提高了本民族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族节庆文化形成活态的生存环境。

3 结语

新建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是以其文化保存和展示为基础的,所以其文化保护是旅游重振的基础。由于羌族地区地理条件,在对其经济发展进行筹划时要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首位,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汶川地震虽使旅游业处于停滞状态,但却使灾区和羌族地区名胜大噪,这对加强羌族文化和羌寨风情的宣传都极为有利。要将地震的灾后重建变成发展旅游新的契机,对其旅游线路及其景点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外公布,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动机。独特民族风貌和民族文化是羌族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持续动力。羌族节庆体育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开发是针对羌族节庆体育文化为切入点探索羌寨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路径,开启地震灾害后恢复与重建旅游业的新思路,对羌寨旅游的开发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民族地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可行性建议,特别是对遭受地质灾害地区的文化拯救与保护,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1] 李义平.文化也是生产力[N].人民日报,1996-2-12.

[2] 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 罗颖.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下).

[4] 张春晖,白凯.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以场所依赖为中介变量[J].旅游学刊,2011(1).

猜你喜欢

羌寨羌族民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寒池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有趣的羌寨婚礼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守望的花朵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