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特色空间塑造探析

2012-08-15周仿颐

山西建筑 2012年26期
关键词:龙溪触媒龙头

杨 扬 周仿颐

(1.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2.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城市空间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世界上大多数优秀城市所共有的一种品质。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形态格局的基础,也是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公共空间,具有文化、个性、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将赋予城市生命,延续城市文脉,反映城市特色,并能激发和带动其他城市空间的发展。本文在对城市触媒理论解读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兴盛大道设计项目为例,借鉴城市触媒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的研究,并提出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更新设计策略。

1 城市触媒理论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中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他们认为,城市触媒类似于化学中的催化剂,一个元素发生变化,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和带动其他元素一起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更大区域的影响。城市触媒是可以持续运转的,能够激发和带动城市的开发和发展,它的物质形态可以是建筑、开放空间,甚至是一个构筑物,它的非物质形态可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特色的活动、一种城市建设思潮等。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个别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开放空间或城市事件等的引入,以此引爆城市相关区域的全面复兴,最终起到以点带面的触媒作用。

2 基于触媒理论的案例

2.1 项目背景

项目街道(兴盛大道)位于重庆渝北龙溪片区东部。龙溪的历史,正是重庆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标本。20世纪80年代,龙溪是江北县挺进主城的桥头堡、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初,在重庆市“北移南下”战略中,龙溪片区是主城向北扩张首当其冲的第一站;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北部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溪片区又成了都市风貌的展示区。每一次城市战略的调整,龙溪都首当其冲,成为必争之地,交通、土地优势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但是,在目不暇接的机会面前,和中国大多数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一样,其城市面貌单一趋同,旧城改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个性。

项目街道兴盛大道北起于唐家大院子,南止于红土地立交黄泥磅转盘处,是进入渝北区的门户,其地位举足轻重。始建于正德十六年(1506年)的龙头寺就坐落其中,使得该地区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目前,街道两侧现状建筑及规划用地主要是住宅区、商用楼、龙头寺公园,街道内绿化品质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仅作为简单的交通干道,而无法成为一个承载历史和记忆、具有归属感的城市线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没有发挥其激活街区的潜力,去引导和提升整个区域的价值。

2.2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设计策略

作为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街道公共空间可以作为激活城市的触媒点而存在,通过特色空间的塑造,将地域文化等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并以此激活街区潜力,进而推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下从城市功能触媒、城市文化触媒、城市生态触媒三个方面阐述项目的设计策略。

2.2.1 城市功能触媒

项目街道原有功能单一,仅作为交通枢纽,缺乏对资源的有效组织和优化。从完善城市功能出发,在原有渝北龙溪片区控规的基础上,加强街区与龙溪片区的衔接,将其定位为集文化展示、商业服务、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风貌文化街区。

街道的文化展示功能。龙头寺承载了历史文化展示的功能,其历史悠久,山地地形地貌及建筑保存较完好,是集中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触媒点,设计以保护、修复为主,并对山地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场地入口恢复从大雄宝殿正殿进入,形成错落有致的山城景观文化长廊;其次,渝北门户节点承载了城市文化展示的功能,项目街道中黄泥磅转盘处正是进入渝北区的第一形象窗口,作为渝北区的起点,它除了标识功能作用外,还在于其展示了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可以成为地标触媒点而存在,在设计中以龙文化及传统建构为核心,并用现代材料与手法加以表现。

街道的商业服务功能。通过街道商业功能的再生和重构,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商业业态,包括传统手工业、特色餐饮、酒店等业态,通过现代商业业态的繁荣来激发街区的活力。

街道的娱乐休闲功能。重视公共空间的价值,以街区内龙头寺公园为核心,适度发展现代休闲娱乐功能,重视人的活动的参与,使人与街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展现独有的人文风貌。

此外,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完善并强化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休憩的节点空间和步行空间,对原有简陋的人行地面重新铺装,并对街道家具、公交站牌、构筑物等进行重新组织等,使其具备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功能,成为龙溪片区城市功能的补充,同时也积极主动承接周边服务设施的辐射。

2.2.2 城市文化触媒

文化是人类重要的遗产,也是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上的物质要素和精神源泉。城市空间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总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城市文化作为触媒点,是指通过能体现城市文化的物质空间激活城市相关片区,展示城市特质。城市文化触媒带来的不是眼前的短暂经济效应,而是作为一个引爆点而存在,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项目中龙头寺位于街道的东面,根据出土佛像上文字记载,它始建于正德十六年(1506年),历史悠久,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消磨了场地原始地形的阡陌纵横,但龙头寺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山地原貌肌理,传承了龙溪地区的自然记忆,成为了该区域的标志。项目在了解该地区历史文脉和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对龙头寺这一文化触媒点进行保护和环境的改造,通过设计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同时,通过民俗等主题文化活动,汇集人群,带动消费,刺激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以龙文化符号及地域特色符号为切入点,对街道重要节点进行整体风貌塑造,包括渝北门户节点、龙头寺节点、龙头寺公园入口节点等,使其成为人们驻足、停顿,感悟文化、感悟历史的场所,并以此提高和改造所处地段的环境品质,提升该地段的价值,吸引新的投资和新项目的开发。

2.2.3 城市生态触媒

城市生态绿地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无法替代的作用。

街区内已拥有较好的绿地生态资源——龙头寺公园,它位于街道的西面,占地800亩,核心景区650亩,景观大道150亩。公园四周高中间低,最高处和最低处高差达100 m,属谷地公园。公园已经打造为以科技环保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园内设有七大功能分区:入口景观展示区、科普园林景观区、幽谷湿地景观区、田园花海景观区、儿童游乐区、山林生态游憩区、服务管理区等。相对于龙头寺公园,现状道路绿地系统品质较低,人行道路树种单一;花坛灌木搭配杂乱;部分地段绿化中断;无良好的绿化层次关系,季相地方特色不明确;堡坎、护坡未做绿化。针对上述现状,对道路绿地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使其与街道整体风格保持一致,考虑本土植物的选用,植物季相的变化,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树枝等,配合街道的历史、文化特点,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通过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形成街道的绿色通廊,并结合山地地形,采用垂直绿化、移动绿化等方式创造多维的街道绿化景观效果。

通过设计使龙头寺公园绿地系统与道路绿地系统更好地融合,使其共同构建该片区完整的生态网络,形成以一个生态公园为绿核,一条绿廊和多个绿地节点共同构筑的生态共享体系。并通过城市中“绿肺”置入的触媒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环境的良好建设。

3 结语

兴盛大道项目改造完成后,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带来的积极的触媒效应:刺激整个龙溪片区的开发过程,促进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人流、物流、车流的增加,促进商业、旅游、娱乐的潜在效益的发挥,促进区域整体活力的增强,促进环境的改善、文化品质的提高。这些都将营造一种亲切宜人、充满生活感的空间环境,从而激发市民的积极参与,给城市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

[1] [美]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劭方,译.台湾: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2] 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规划师,2006,10(23):10-12.

[3] 金广君,陈 旸.论“触媒效应”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规划师,2006,11(12):95-97.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俊峰,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

[5] 孙 乐.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15):28-30.

[6] 顾 雪,王 鹏,王耀武.从深圳海上世界看城市环境中的文化触媒效应[A].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7] 张 目.城市触媒理论浅议——以上海“新天地”项目为例[J].探索与争鸣,2005(3):7-10.

猜你喜欢

龙溪触媒龙头
坚持科技引领 强化龙头带动
圆内接四边形中一个恒等式的等价形式
昂起产业扶贫的“龙头”
·更正·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龙头如意
蟑螂
南猪北移,龙头猪企如何再造神话?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