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2012-08-15宋丽娜王志贤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价值体系理想信念

宋丽娜,王志贤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213001)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之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话语霸权和“普世价值”渗透的侵害,一些人故意混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同语境下的价值观表现,蓄意夸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问题,制造亲“资”反“社”的言论,使得现代大学生的辨别真理能力和价值观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1]。大学阶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建构和形成时期。“9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取向关系着教育事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明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危机,针对性的提出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

目前,“90后”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群体,他们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飞速化的大背景下,其核心价值观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讲义气、有创新、追求个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其特有的困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一)政治信仰危机

政治信仰是人生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前途的基本态度[2],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构成,蕴含着人们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抉择,具有深刻性、坚定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在我国,政治信仰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的信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大学生对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标和政治境界的态度,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信仰模糊、去政治化和取向多元化三个方面[3]。据调查: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入党的大学生比例很低[4],很多大学生入党是为了增加就业资本,有的同学甚至称其“被入党”。在对上海十所普通高校的调研中,只有10%的同学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有相当数量同学信仰宗教,甚至有同学相信鬼神[5]。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5所高校进行:“大学生信息渠道来源”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被动接受的电子邮件中,有9.8%属于反党反政府的信息[6]。另外,有部分大学生故意夸大或片面的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遇到的问题,视西方的选举、议会、社会监督等政治体制为最高价值理想,抛弃甚至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二)理想信念缺乏

理想信念缺乏指的是保持理想信念的态度和行为的失去,表现在人们缺乏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其本质体现在“价值观危机”。恩格斯说:“中世纪的强烈信仰无疑地赋予了这整个时代以巨大的力量……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7]目前社会上关于道德缺失、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问题的偏差社会舆论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架构,导致理想信念模糊和缺失。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经常会听到一些大学生会说:没意思,不高兴。对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一些同学也表现出漠然和无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群体信念出现了怀疑和丢弃,但是又没有形成新的价值理想,“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结构就处于混乱和无序,有的同学甚至出现理想信念盲区。

(三)价值观取向扭曲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各种理念和思潮借着国门的开放纷至沓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其经济霸主地位,举着“普世价值”大旗,向全世界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宣扬其资本主义价值观。随着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数字广播、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这些西方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和放大,直接扭曲了我国一些“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构成。思想开放但心里脆弱、追求个性但生活依赖、有义气但缺乏毅力的“90后”大学生,其缺乏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艰苦意识和协作意识,崇尚享乐,追求无限自由。

社会的深刻转型是导致多元价值观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社会的经济方式、消费结构、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趋向多样化,部分“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特有的多元化态势:多元的生活理念、多元的消费观念、多元的成功之道和多元的学习方式等。我们并不反对多元价值观,但是“90后”大学生对此表现出盲目的跟风和崇拜,甚至产生虚荣感就不是值得提倡的,应该加以教育和引导。

二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教育策略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世界观,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思想都坚定不移的倡导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完善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更是国家的精神和命脉。我国高校应该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学生,加强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推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创造人心的旗帜和向标,是国家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了理想信念,国家将会成为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如果大学生失去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 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力量源泉,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支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江泽民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斗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

因此,高校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点滴生活,通过理想信念的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弘扬和培育民族自豪感的力量源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8]爱国主义凝结着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代表着民族情感和民族意志,它能通过无形的力量把同志们的心黏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还能给人生机和活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高校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先烈纪念馆、深入革命圣地调研、祭扫革命先烈陵园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浓浓气息。学校还可以通过出好德育墙报,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科技馆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以创新教育为手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 创新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广泛、最深入的形式之一。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对象,课程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创新改革,改变以往纯粹 “说教”和“灌输”的形式,凝练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把核心价值观理论变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小故事,潜移默化地将深邃的理论渗透进入学生的头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了解大学生的自主认知观,把知识传授改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道德两难”问题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辨别,通过自我教育来提高认识高度,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

2 创新榜样示范的形象熏陶

榜样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对先进模范人物树立典型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评选“校园之星”、“优秀大学生”、“身边的好青年”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评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些“普通人物中的模范”比起传统模范教育中的人物更加亲近,更加可信,更具模仿性,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从而匡正自我,感悟内化,付诸行动。

另外,榜样示范的传播形式和内容需要创新。通过人物访谈、青春故事报告会、面对面交流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模范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播奋斗、进取、责任和创造等人生价值观,充分表达大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基因。

3 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2005年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社会实践有“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等基本形式,内容大都偏向学校既定目标和价值诉求,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现代社会实践应该多采取贴近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符合时代特征的形式,如企业实践、困难生活体验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大学生实践中得到认同和接受。

4 创新媒体传播的舆论导向

通过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思想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宣传方式之一。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手机(3G)等新兴媒体日趋成熟,比起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这一传播载体可以互动交流,随时随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和青睐。因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充分占领新媒体的舆论宣传阵地,向广大学生传递先进思想和积极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媒体环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果。

5 创新校园环境的渗透教育

引导“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创新校园活动的育人环境和校园媒体的舆论环境,还需要创新校园物质环境的渗透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要做到“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9]。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物质环境,创建教育情境,利用图书馆、艺术馆等校园建筑物的橱窗、走廊、墙壁等传输育人价值观,对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滋润作用,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传承历史和积淀历史。

[1]侯惠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8):3-5.

[2]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88-90.

[3]邱钰斌,林伯海.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1,(3):156-162.

[4]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8-90.

[5]游昀之,胡涵锦.大学生群体政治信仰“边缘化”问题的调研与对策[J].前沿,2010,(4):88-90.

[6]徐俊川.论当代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191-193.

[7]本刊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47-648.

[8]张加亮.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54-55.

[9]杨玉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校园环境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1,(30):39-40.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价值体系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