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承德满族音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

2012-08-15张蕴华于烈梅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承德地区承德满族

张蕴华, 于烈梅, 单 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系,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一座充满了历史和人文精华的世界文化名城。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众多的历史遗迹 (如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城市及周边八县三区又为多民族特别是满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遍布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景观,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这一地区最主要的特征。其中,满族音乐文化可谓独树一帜,有着丰厚的遗存和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如何深度挖掘和传承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使得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加繁荣光大,是摆在这些地区面前的一项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事实已经证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出行观也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回归自然和追求文化内涵的行程,而承德地区恰恰就体现出这两点的完美融合。就承德地区来说,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2010年初出台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本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利用“清宫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城市一体化发展,并确定“保护文化根脉,促进文化转化,放大文化效应”的总体思路,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为前提,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出发点,打造高端的“文化盛宴”,坚持文化的传承与不断创新相结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精品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建设,从而推动整个承德地区的经济文化大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承德的满族音乐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及省级出版社出版有满族舞蹈、歌曲、曲艺、乐曲等多部研究型书籍;有关部门多次举办了 “中国满族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2003年“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庆典”是一次满族音乐舞蹈创作和展示的盛会,其中的大部分节目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承德当地的皇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民间文化,并举办了 “中国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我院“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承德清音会”、“十番”乐、舞蹈《二贵摔跤》、《蝴蝶舞》、《棉花鬼》等为国家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宫宴乐舞》、《普陀之光》、《紫塞和风》、《真情草原》《鼎盛王朝》、《帝苑梦华》等具有浓郁满族特色的原创歌舞面向旅游市场,迎接八方来客,赢得了不俗的口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清音会”参加了《河北民间音乐传统曲目集成》(CD)录制;省文化厅、教育厅部署,在音乐系设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我系还依托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优势,成立了“满族音乐舞蹈教研室”,在满族音乐舞蹈的理论研究和节目的创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许多奖项。上述这许多的文化创意活动,不仅很好地继承发展了承德的满族音乐文化,更为承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内容和活力,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前期的这些创作和商演形式,仅仅是承德地区音乐文化某一方面的展示,还有许多的内容需要不断挖掘整理和创作出新,才能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从传承的角度思考,还有好多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从文化发展的长远性来考量,文化继承的断代,同样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要继承,要发展,离开了学校教育,人才系统培养是不行的,仅仅只靠短期的市场效应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作为文化教育、传承的阵地,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民族院校,将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并在传承和发展中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为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民族学院,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特别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学院音乐系更是充分意识到,承德满族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挖掘、继承和发展,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更是我们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成立了“满族音乐舞蹈教研室”和“音乐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艺术团”,很大一部分的任务在于将满族音乐舞蹈做为我们的研究和创作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去,通过理论研究,调查采风,资料搜集,创作表演等形式和步骤,进一步做大做强,最终拿出一台高水平、高质量,尊重历史又符合现代人欣赏口味、经得起市场检验,又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歌舞节目。这一构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我们制定的目标之一,经过论证和前期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同时,很多的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首先,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整理并创新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纳入本地区民族高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使其转化为精品文化产业,满足人们对文化旅游休闲持续增长的需求,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将振兴和繁荣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充分认识到满族音乐文化是与汉民族文化、其它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写照。文化强市,弘扬和光大民族艺术是重中之重,它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音乐艺术本身,将对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史、宫廷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关系提供佐证。同时,打造文艺精品,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名城建设。其次,将其引入高校课堂,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和民族文化教育,突出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组织演出团队,打造精品节目,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具体的做法是:

一、进一步挖掘整理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其内容涵盖了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宫廷舞蹈、民间歌舞、民间曲艺等。如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德“清音十番”音乐研究、演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基础之上,我们将进一步整理并组织乐队进行演练,这一步已在进行当中。同时我们还将在采风环节中搜集来的滦平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十番乐”进行加工整理,并同时进行排练,以期以最专业的艺术水准将其展示出来。承德地区民间的许多集会上演奏的乐曲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今后的采集和整理以及演奏方面也将加大力度,力争使其能登上大雅之堂。在舞蹈方面,承德各地的舞蹈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丰富多样的。民间如国家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隆化县的集道具、体育、舞蹈为一身的“二贵摔跤”,就是典型的代表承德满族地域特性的十分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宁县的“蝴蝶舞”及滦平县的宗教舞蹈“棉花鬼”,都展现了极高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像隆化县的民间歌舞“霸王鞭”,滦平县的民间舞“二鞑子摔跤”,各地的民间花会中表演的像“吵子会”等等都是可值得挖掘创新的舞蹈形式;萨满教当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宫廷舞蹈代表作“满族庆隆舞”,是在庆贺丰收和大典仪式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有民间舞蹈的痕迹。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和喜起舞,源于莽势舞,为宫廷满族舞蹈的总称,舞蹈规模宏大。对以上这些宫廷、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吸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就能极大地丰富承德满族舞蹈的类型,使它们重现辉煌。

承德满族的音乐还包括满族民歌、戏曲等形式,民歌包括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歌词语言通俗、活泼,旋律质朴、简明,极具特色。还有萨满音乐当中的乐曲、歌曲、舞蹈的元素。对这些艺术形式也要开展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创新编排。

二、对满族音乐各音乐形式的产生、演变、发展进行研究,找出其音乐的基本特征和最本源的特性,在实践过程中力图保持原汁原味,突出它最本质的风格。这方面的研究也已在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充分发挥民族高校文化传承和非遗传播基地的作用,使民族文化进校园,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接触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满族音乐的历史、特点,欣赏到不同形式的满族音乐,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独特时期、一个奇特民族在音乐文化中所展现出的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宗教大相容、民族大团结的盛世景象,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全面了解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了解满族音乐的特点,能够通过演奏、演唱、舞蹈等方式直接接触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四、成立专业性较强的民族乐队。通过“清音十番”音乐的演练,将其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去展示,通过民间采风、乐谱整理、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组队排练、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几方面进行,将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的真正价值挖掘和展示出来,焕发其应有的价值和活力。同时,力争在忠实于原生态的基础上大胆将歌唱和舞蹈这两个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三者结合起来。

五、打造一台精品节目,以避暑山庄为背景,以旅游名城为名片,为地区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做贡献。同时,在不违背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将其它与之相关联的艺术形式引入至舞台表演当中去,多种形式融于一体,借以丰富演奏形式和内容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如:将满族民间、宫廷、宗教等歌曲的演唱形式渗透至乐曲演奏过程当中,使得舞台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表演内容更加丰满清新。还可将舞蹈艺术形式引入演奏、演唱过程当中,运用肢体语言诠释乐曲、歌曲内容,使得抽象的形式变得具象和可视,更直观、更具体、更好看,视觉冲击力更强。多种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更贴近大众欣赏口味,更易于普通大众欣赏和理解。

对于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文化加以挖掘整理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与开发利用多头并举,既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又有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本着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既要原汁原味,又要继承发展,既要正本清源,又要挖掘出新,内容和形式必须达到高度统一,须以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创新的思维等方式进行,任重而道远。

对承德满族民间的其它音乐形式则本着去粗存精、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将其纳入教学和表演体系当中,使得优秀的满族音乐文化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一展其魅力和风采。

承德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也离不开高校的参与以及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1]承德市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小组.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宫廷、寺庙音乐[M].北京:中国音乐编辑部,1978

[2]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河北省承德地区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省承德地区卷[C].1989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C].北京:中国 ISBN中心,2008

[5]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猜你喜欢

承德地区承德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承德奚族史迹考略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试述承德地区辽驿道的建立及作用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承德地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