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校要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2-08-15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工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尚先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1期
关键词:党校办学培训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工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尚先秋

常务副校长 尚先秋

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播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队伍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是展现地区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把先进文化寓于党校建设,是提升党校办学水平的根本要求和任务。

改善办学环境,使党校文化物化于形

办学环境是党校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从校园布局到建筑风格,从校舍外观到内部装潢,从教室环境到教学设备,都可以看作党校文化的物化形态,因此党校校园环境状况直接反映党校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学员到党校学习培训,首先会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直观感受来认识党校工作水平和教职员工整体精神风貌。可见,建设美观、整洁、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使先进文化物化于形,是党校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党校工作水准的前提条件。

现实中,一些党校校园环境建设不尽如人意,不仅无从体现党校先进性,甚至远远落后于当地同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环境,有的房屋破旧、面积狭小、功能不全、设备陈旧,还有的装潢布置粗糙简陋、缺乏党校特色和人文气息,因而根本起不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加强党校建设,要从改善办学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入手,使党校不仅能够满足师生学习、工作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能彰显出自身办学特色、治校理念与文化品格,促使师生潜移默化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模塑,从而发挥党校在推进地区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改善党校办学环境要做到:在校园布局设计上有前瞻性,为党校发展预留空间;在校舍外观设计上大气不奢华,展现党校庄重典雅的人文形象;在功能设施配置上实用与先进相统一,标新不立异、高标不超标;在室内装潢设计上内涵与外在相统一,充分体现党校忠诚、务实、创新、有为、和谐的人文气息;在教学环境布置上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斯文不拘泥,突出不同班次学员个性特征与培训目标要求。

推进管理创新,使党校文化固化于制

党校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和手段是党校文化的固化形态,主要包括:党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与实施,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的设计、优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安排、设置,各种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以及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与过程控制等。

推进管理创新、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是党校文化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提高党校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管理,可以促使党校教职员工形成一致认同的价值目标、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并最终上升为治校理念和党校核心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党校自身的管理创新与学员管理的创新相互促进,从而使党校先进文化固化于制,最终形成能体现党校先进性的制度文化。

加强党校建设,要不断通过创新管理,促使教职工提高工作标准、增强工作本领、改善工作业绩,促使学员遵守纪律、服从管理、认真学习,培育高效的党校工作团队和优秀的学员班级组织,从而以党校制度文化的先进性,示范和带动各基层单位的制度文化建设。

推进党校管理创新要做到:在谋划党校发展时,注重超前、务实相统一,统筹考虑党校发展愿景、地区发展要求与党员干部队伍状况三方面因素,科学决策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以保证党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在设计、优化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时,注重效率、效能、效果相统一,统筹考虑提高部门执行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和教职工自我实现三方面的要求,剔除无价值工作,精简、拆并或取消不作为的岗位和部门,以保证党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项工作质量整体得到提升;在安排制度和设置管理模式时,注重以人为本,统筹考虑管理力度、工作强度、教职工接受程度三者关系,尤其在设计学员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学员的接受程度,改进不合理、不科学的制度和做法,以保证党校制度创新取得实效;在整合、开发、利用资源时,注重尊重各方面的利益,统筹考虑培训社会化、市场化趋势给党校发展带来的挑战、压力和机遇,与相关协作部门建立常态性合作机制和互利共赢的工作关系,以保证党校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空间;在各项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时,注重程序严密与操作规范,统筹考虑教务、教学、信息、科研及后勤保障等各部门工作流程,建立目标明确、责权明晰、分工协作、统一有序的工作格局,以保证党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务求培训实效,使党校文化内化于心

培训实效是党校文化的成果形态,追求培训实效是党校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求得培训实效的过程,是党校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经过党校培训,学员受到党校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熏染和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催生新思路、新招法,并最终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培训实效,是党校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党校先进文化从观念形态向物质形态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培训实效是党校工作的生命,培训实效的获得,需要通过若干培训活动组合来实现,贯穿其间的党校文化堪称“党校培训之魂”。“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培训工作,赋予党校文化独特的政治性格;“理论武装”是党校培训的核心内容,赋予党校文化深厚的理论根基;“问题研究”是党校培训的基本方法,赋予党校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能力提高”和“知识更新”是党校培训的出发点、落脚点,赋予党校文化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

加强党校建设,要在不断追求培训实效中,培育党校“文化之魂”。通过培训,使学员把党校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性得到增强、知识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本职工作取得新实效。

追求培训实效要做到:在培训内容设计上,求“实”,以需求为导向,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学员个性化需求作为培训方案设计的依据,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在培训方式选择上,求“活”,尊重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要求安排设计培训流程,增强培训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在学员管理上,求“严”,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妥善处理学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与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关系,提高管理效能和效果;在培训成果转化上,求“新”,紧扣发展主题,对学员调研、研讨加强组织、指导和管理,增强成果的创新性;在理顺培训机制上,求“变”,着眼于推进党校发展,大力革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妨碍培训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延伸办学阵地,使党校文化惠化于民

办学阵地是展现党校文化的重要舞台,无论是校内环境、设施、教学场所、校办刊物,还是校外教学基地、调研基地、传播媒介、学术刊物、各种宣讲组织、学术团体等,都是党校文化的载体或传播渠道。

建设好党校办学阵地,让广大干部群众受教育的同时,共享地区改革发展成果,提升文化生活的品位和层次,是让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惠及于民的大好事。因此,党校办学阵地向校外延伸,是党校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是党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校文化惠化于民的根本途径。

加强党校建设,要通过校外办学阵地,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扩大党校影响力,让党校文化和办学成果惠及于民,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校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阵地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拓展党校的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党校教育的受益群体和受惠面。

延伸党校办学阵地要做到:在教学和调研基地建设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指导基层单位梳理工作思路、总结工作经验、提炼组织文化,以此带动基层单位工作上水平,使校外教学真正成为校内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辅助手段;在与传播媒介和学术刊物的合作上,扬长避短、借力发挥,把党校的专业特色、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与传播媒介、学术刊物的阵地优势、技术优势相结合,开展专题或专栏项目合作,使党校文化借助媒体的翅膀传播得更远、影响更大;在各种组织和团体活动平台建设上,主动参与、积极融入,鼓励教研人员广泛参加各种宣讲组织、学术团体和公益性活动,通过与各界人士的深入交流,传播主流文化,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使党校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猜你喜欢

党校办学培训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