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2012-08-15叶连松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1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叶连松

实现城镇化目标,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重要历史阶段。199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大中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中心城市地位突出显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产业转型是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等等。

中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所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需求的增长。加快城镇化步伐,仍将是我国未来20年主要发展趋势。总体看,中国政府外债很少,我国今后可在长时期内加大公共投资,在继续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加快向城镇、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卫生医疗保障和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福利等方面有序转移。这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

“十二五”、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上述城市发展新特点出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中国新型城镇化从既要提高城镇化率,又要向提升城镇发展质量转变;从不完全城镇化向全面城镇化转变;城市发展重心从关注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城市品质整体提升转变;产业结构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以城市发展转型为核心,加快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城市从过去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

按中央要求,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未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必将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并呈现下列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

世界城市化普遍规律表明,当城市化率达30%至70%时,城市化步伐处于加快发展阶段。199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30.4%,从那时起,中央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来,抓住了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三农”深层次矛盾的关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97年中央就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本世纪初,中央着手勾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图,到“十一五”初基本完成总体战略布局,形成以 “四大板块”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加快发展。“四大板块”及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都相应制定出发展规划并抓紧组织实施,体现在:总体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突出、政策措施有力。西部地区在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东北地区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上发力;中部地区在建设 “三个基地、一项枢纽”上加大力度;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上率先发展。

这几年,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1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年份甚至增长1.5个百分点。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仍将提高1~1.2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47.5%;到 “十二五”中期,即2013年将超过50%,进入城镇化国家的重要时期,那时中国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进入城镇,过上城镇生活;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将达到8.12亿,那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甚至接近60%;到203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15亿,城镇总人口将为10.5亿,届时中国城镇化率将为70%。

未来10年,河北省将着力构建环首都新型城市群,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根据河北省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城镇人口将由2010年的318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100万人,人口城市化率将由2010年的45%提高到2015年54%。按照规划,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将达到5460万人,城市化率将达到64%左右,进入中国城市化发展先进行列。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将使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加快发展。中国只要坚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利用现代交通手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日趋合理,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今后要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良性互动。

当今中国,城市规模呈多样化发展,大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除继续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经济圈、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五大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外,在中西部地区围绕几座大城市形成新的聚集带;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大城市化特征,城市布局改变了单中心、摊大饼,不断向外扩张的格局,这有利于发挥大城市圈作用,在一些大城市、中等城市周围,形成一批卫星城;沿铁路干线和东部沿海分布的城市带;建成一批星罗棋布、富有生机的小城镇。

在当代,发展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经济、都市带经济、都市群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平台。因此,未来的大城市将不再沿循 “单一中心”和 “一城独大”的格局,而是在大城市周围建设繁多的卫星城,发展成多中心的超大城市群。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房价便宜、环境宜居等优势,其发展速度必将超过中心大城市。组团式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向。即构建组团式城市布局,要节约集约利用国土有限空间,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规划建设一批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品位等级、不同功能分工的城市组成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河北省会石家庄提出“1+4”城市组团;为建设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邯郸市谋划了“1+6”城区格局,即将邯郸县、永年县、磁县、成安县、肥乡县、峰峰矿区等6(区)纳入中心城市管理范围,通过主城区与6个卫星城的融合,加速打造城市集群;邢台市的 “一城五星”;保定的 “一城三星一淀”等城市发展新格局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关注大城市的发展,今后除了大、中城市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市也要放在重要位置。

不同等级规模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群、大都市带、大都市圈将超常发展

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经历了特大城市主导城市化发展的过程,都曾形成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圈作为经济和人口的主要承载地,都曾经历特大城市、大都市群、大都市带、大城市圈超常发展。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国大城市加快发展是个大趋势,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聚集,城市地域扩展,城市规模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增强,50万-100万人口、100万-500万人口、500万-1000万及其以上人口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在具有区位和地缘优势的地方将会形成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群、大都市带、大都市圈,有的特大城市、大都市群、大都市带或大都市圈还可能形成 “国际性大都市”、 “世界性中心城市”或世界城市。上海市对长三角的辐射,通过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向下延伸,带动了长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区域中心城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延伸,对珠三角的辐射,通过佛山、中山、东莞等区域次中心城市的延伸,带动了珠三角城市群;北京、天津对环渤海地区的辐射,通过京、津、冀向下延伸,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的发展。

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建成几座 “国际大都市”,是拥有强大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建 “国际大都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人为拔高。否则,只会造成很大浪费,劳民伤财,甚至后患无穷。2008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 “国际大都市”,这怎么可能呢?

现代城市是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和谐宜居和人类发展进步的结晶,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繁星众多的城市中,仅有极少数的几个城市成为聚集全球资源、影响世界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即 “国际大都市”或 “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应在全球充分体现其世界经济繁荣价值、技术先进价值、金融流通价值、社会文明价值、文化创意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谐宜居价值和国际交流价值的综合。世界城市及其未来发展,必将是世界经济的聚集地、高端人才集结地、尖端技术集散地、交通通讯枢纽,拥有国际文化包容性、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享誉全球的国际知名度、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生活的创新地。

目前,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中国还没有哪个城市真正称得上 “国际性大都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需要从发展规划到政策扶持,加速培育、建成几座能代表国家、具有综合国际竞争力、对世界经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世界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有118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座城市,人口均已超过1000万人。可以预见,到2020年,亚洲最大的国际都市群,除日本东京大都市群外,将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群、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大都市群和以香港—广州—深圳为连线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群,借以带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迅速崛起。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深刻指出,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有二:一是世界城市产生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区域;二是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世界城市区域体系的强大支撑。纽约、伦敦、东京这些举世公认的世界城市,固然看其首位城市的发展,但都离不开区域腹地做重要支撑。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进入世界前40位城市经济体排名,但距世界城市在不少方面尚有很大差距。

世界城市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一是综合经济发展实力雄厚,拥有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能成为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主要在于城市生产总值及其占全国GDP的比重大和具有较高的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合理,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影响全球的金融市场、金融业发达,成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新型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国际高端资源和企业控制力、影响力大,拥有影响广泛的国际交往能力,包括现代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流量大、交易量大,聚集能力强,拥有规模大的会展产业、会展中心;四是具有在全球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创新体系;五是聚集了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和国际组织,拥有对世界有较强影响力的智库机构;六是整个区域现代通讯服务先进便捷、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完备,包括现代通讯设施完备及现代航空、海运,城际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城市地铁、轻轨、公共交通等现代交通发达;七是具有一定比重的国际人口和国际教育机构,纽约33%的人口是在国外出生的,伦敦有27%的人口来自国外,以促进劳动力的国际化;八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占主体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秀美;九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环境宜居,国际形象好,不少方面赢得世人赞誉。这些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准确理解世界城市的内涵,还要把握以下两点,这里引证如下①朱佩,叶帆.如何建设我们的世界城市——国内外学者对世界城市的研究综述.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2-15.:

第一,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聚集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数量上是相当有限的。而国际城市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

第二,世界城市通常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比如,纽约与其周边40多个城市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伦敦周边集中了英国最主要的几个产业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东京则是由1都7县组成的首都圈,其核心是东京和横滨,东京和横滨加上千叶等构成了 “大东京”的概念。正是依托于这些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金融、科技、政治、文化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也是国际社会加强交往和活动中心。

关于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三角都市群有望争创未来世界的第四大“世界城市”、 “国际性大都市”, (本人所著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书第七讲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做了阐明,这里不再赘述)。

当今世界,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已成为国际化城市发展大趋势。这些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和重心明显地表现在东部沿海的一些中心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构建多板块联动格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这些超大型中心城市,其 “城郊化”趋势突出显现。未来,中国城镇化模式、重心、主战场将逐步转移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中小城市。

跨市、省地铁是打破行政区划间隔,打造大都市群、大都市带或大都市圈的桥梁纽带,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跨区域发展的重大突破。

2010年冬,广州-佛山地铁开通运营。这是我国首条开通运营的跨城市地铁。广-佛线总投资146.75亿元,由广州、佛山两市按51:49股比出资建设,这为广州、佛山两市地铁网络对接,推动珠三角区域加快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2010年秋末,上海-江苏省昆山花桥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奠基。这是全国首条跨省、市轨道交通。上海-昆山工程总投资16.95亿元,由上海和江苏共同出资建设。这对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起到示范作用。

2010年秋,北京市政府相关人士在 “2010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根据发展规划,第一期2015年北京市轨道运营里程将达561公里,第二期向河北省延伸1100公里地铁。地铁设计时速通常为80公里。地铁一旦修通,河北省保定的涿州,廊坊的燕郊、三河、香河等地到北京市中心的时间将在1小时内。京冀间以建设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为重点,推进首都周边的河北省13个县 (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北京市的对接。

现如今,参与世界综合实力竞争的已不是孤独的一座城市,而是大都市群、大都市带或大都市圈。因此,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都积极通过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增强大城市群、大都市带或大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广-佛地铁首期开通运营,上海-昆山地铁奠基,北京地铁进河北省规划的报批,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都将进入跨地区地铁建设新阶段。

未来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必须有区域腹地的强力支撑。世界城市应建立在核心城市与众多周边城市密切联系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核心城市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特别需要众星捧月,需要周边诸多功能性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的支撑。建设京津冀经济圈,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关键是促进河北省迅速崛起。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按照 “2+8”模式制定,包括京、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张家口市、承德市8市,有望发展成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廊坊这座处于京津走廊的新兴城市,正在发挥对接京津优势,成为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与京津对接,交通先行。过去人们说廊坊 “半小时进京下卫、1小时上天入海”。目前,随着高速铁路建设以及京承、京张和京秦城际铁路等启动实施,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等市也都能实现1小时左右到京津。

未来石家庄市、唐山市将会发展成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保定市、邯郸市发展成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还将出现一批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

随着不同等级规模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群、大都市带、大都市圈的发展,必须努力避免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过密、资源短缺、就业困难、地价上涨、住房昂贵、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污水无序排放、犯罪率上升等弊病的发生。要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大气和噪声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辐射监管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这些问题,都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环京津、环渤海城市集群发展

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城市圈、城市带和集群发展的城市群。发展以首位大城市为主体,并在区位优势强、地理位置近、发展基础好、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区形成繁荣昌盛、辐射力强的城市群。目前,广东省正在编制珠三角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五个一体的发展规划,以推动广佛肇 (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 (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 (珠海、中山、江门)三个经济圈建设。

河北省推进城镇化,具有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尤其是高速交通网京石、京唐客运专线已开工建设,几条高速公路正在抓紧施工。这样唐山、廊坊、保定都在半小时经济圈内,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在1小时经济圈内。

当今世界,城市群是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若干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通讯和市场纽带相联系而形成的城镇网络群体。城市群的重要特征是:功能高端化、分工合理化、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化和发展现代化。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是壮大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实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按照 《石家庄市域城乡统筹规划(2010—2030年)》,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域空间结构将形成 “一核、五区、六极、两带”发展格局。

“一核”是指以石家庄中心城区为中心,整合周边具有功能与空间一体化发展潜力的正定、藁城、鹿泉、栾城四县 (市),构建功能与交通一体化的石家庄都市区,打造京畿首府和华北中枢强大的区域中心。

“五区”是指在都市区外围选取部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地区,对区域内各项功能、资源和空间进行整合和优化,发展五大区域性产业协作区,包括空港—新乐京津工业协作区,借助空港和接轨京津门户优势,整合空港产业园和新乐;西柏坡 (平山)冀晋旅游休闲产业协作区,以西柏坡为核心,整合西部旅游资源,强化与山西的旅游协作;井陉—矿区冀晋能源综合产业协作区,统筹井陉和矿区的产业布局,利用山西能源优势,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南部—冀南工业协作区,整合赞皇、元氏、高邑的产业和资源,打造面向冀南的产业协作区,做大做强辛集皮革产业,树立华北地区皮革生产和贸易中心的地位。

“六极”是指培养灵寿、行唐、无极、深泽、晋州、赵县县城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完善复合开放网络的空间结构。

“两带”是指市域东部华北都市农业示范带和西部太行旅游生态涵养带。华北都市农业示范带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为京津地区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太行旅游生态涵养带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注重旅游休闲产业开发。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国际产业调整和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东企西扩”、 “南资北移”深入推进,国家积极推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这对沿海地区的发展确是难得的机遇。

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京津冀经济圈规划建设步伐,明确功能定位,划分产业分工、优化空间结构,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布局优化,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经济圈,将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第三个经济增长极。

河北省沿海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安排。 “十二五”规划在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章中,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两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表明,由秦、唐、沧组成的河北沿海地区已进入国家战略。

伴随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在京津冀原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以港口带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促发展,形成港口集群和产业集群,推动沿海经济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京津冀经济圈有条件建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城市群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世界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现代服务业高发区域。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包括与京津接壤的唐山、沧州、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6个设区市,辖73个县 (市)。根据发展规划,环京津地区将着力打造两个增长极,即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两个增长极。

曹妃甸新区,将全面加强与京津产业和重大项目对接,加快培育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等临港优势产业和电力、新型建材、海水淡化、出口加工等关联配套产业。配套建设唐山湾国际生态城。

渤海新区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快临港产业聚集,着力培育石化、煤化、盐化、精细化工、海洋化工“五位一体”的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特钢工业和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天津滨海新区南翼重要的产业聚集区。

河北省将重点培育四条产业功能带:一是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建设廊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服务业基地、承德智能化仪器仪表基地等;二是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重点建设京西北、京西南运动康体休闲等六大功能区,承德、廊坊、保定三大休闲城市,白洋淀温泉、乐亭滨海等八大聚集区;三是环京津高端食品制造产业带;四是环京津现代物流产业带。

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几年,河北省沿海地区港口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曹妃甸深水港址与岸线浅滩是一块天然宝地。曹妃甸建港条件得天独厚,是渤海沿岸唯一无须挖掘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几个25万~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以深水海港为依托,建设滨海工业新区,是世界发达国家通行惯用的生产力布局。目前,曹妃甸港正在建设或扩建,以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 (LNG)、铁矿石和煤炭南运为主的专业化大型码头。这里,首钢与唐钢联合,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临港而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用先进信息技术与流程管理相结合,促进钢铁企业向自动化、循环经济和节能型方向发展,成为省、市间成功合作的典范。

秦皇岛港作为能源大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骅港是河北省南部沿海一大出海港,在运煤码头以北开挖第二航道,建设黄骅综合大港,现已正式开港通航。黄骅综合大港作为欧亚大陆桥新通道的桥头堡,是支撑我国冀中南、晋西北、鲁北、豫北、陕西、内蒙古等区域对外开放东出西联的重要廊道,是河北省渤海新区建设区域的航运物流中心和联通亚欧两大国际市场的重要海港,也是京津冀经济圈南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枢纽。黄骅综合大港发展规划包括通用散杂货区、集装箱作业区、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作业区及预留码头作业区。

渤海新区将以黄骅综合大港建设为龙头,推进中海油、中捷石化、金牛化工、沧州大化、中铁装备、中钢镍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同时,渤海新区还规划了26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包括冶金工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及现代物流等专业园区,打造河北南部钢铁工业基地、中国北方化工产业基地、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等。

唐山曹妃甸为天然宝地,耀眼明珠。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并有30多米深的黄金水道通达全球。岛后滩涂广阔,可用于发展临港产业的面积多达1000平方公里。经过 “十二五”建设,这里将逐步崛起世界一流的国际大港,年吞吐量将超过5亿吨;将崛起一座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型生态城市;建成服务 “三北”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品钢铁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速动车组、新型电动汽车生产基地等。

河北港口集团的秦皇岛港、曹妃甸港、京唐港、黄骅综合大港将为两环大省迅速崛起扬帆起航,迎着初升的太阳,乘风破浪到达光辉的彼岸。

在2009年10月在 “曹妃甸国际论坛会”上,我以 《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题发表演讲。在那次会上提出,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将曹妃甸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唐山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业和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 “两化”融合试验区。这是国家的期望和要求。为加快曹妃甸开发开放建设步伐,建议唐山市抓紧制定曹妃甸整体发展规划并联合秦皇岛、沧州制定秦、唐、沧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报省政府并取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支持,直至报国务院审批,如同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那样,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河北省地处渤海湾中部,环抱京津两大直辖市,具有全国其他省、区无法相比的区位优势。河北省多年来实施 “两环”开放带动、科教兴冀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 “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即环京津、环渤海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环渤海的核心地带是京津冀经济圈。环京津区域即以北京—天津为主轴,以保定—石家庄—沧州和张家口—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为两轴线而展开,包括河北省8个设区市。今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区、黄骅港区发展前景广阔。

这里将石家庄纳入京畿圈是很有道理的。河北省历史上曾作为直隶省份,石家庄是河北省会,是全省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中心。从地理位置看,石家庄市到北京市高速公路里程为279公里,比南京到上海的公路里程349公里短得多。乘高速火车,北京至石家庄仅为1小时,而且石家庄至郑州、石家庄至济南、石家庄至太原运行时间也仅为1小时,石家庄成为京、豫、鲁、晋高速铁路枢纽中心。因此,将石家庄市规划到京畿圈,以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正确的。

要将环京津城市群列为河北省重点发展领域。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关于 《环京津城市集群发展调研报告》中提出很好的建议,即环京津市县要站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按照 “优势互补、找准定位、错位发展”的思路,与京津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各市、县要明确发展定位、做大城市规模。

一些城市主动与京津、环渤海对接。廊坊市定位 “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 “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唐山市打造 “现代化沿海大都市”;承德市确立 “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河北省要抓住国家实施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有利时机,运用城市群、城市带发展理念,加快环京津、环渤海城镇建设步伐,提高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环京津设区市应主动与京津对接,积极联合京津,借势加快发展,培育壮大城市群,扩大城市规模,提升河北省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石家庄市、唐山市建成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300万人以上,将保定市、邯郸市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达100万—200万人口规模。

世界一些大国首都经济圈都聚集着优势生产要素,都是充满活力、实力雄厚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城市圈都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生态环境宜居的城市圈。这些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都占全国GDP的1/3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仅为36910.36亿元, 占全国GDP345023.6亿元的10.7%, 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河北省政府规划提出:充分利用环绕首都的独特优势,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县 (市、区)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简称 “13县1圈4区6基地”。13县 (市、 区) 是: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固安县、广阳区、安次区;1圈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4区是: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是: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通过加强与首都地区的对接融合,将环首都地区打造成高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的经济崛起圈,成为吸纳首都产业转移的新兴产业圈,成为独具魅力、舒适宜人的休闲度假圈,成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环保圈,成为环境优美、安定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带,成为城乡一体化、各具特色、靓丽精美的示范带。

优化城市化发展格局。河北省加快城市化步伐,制定了总体规划布局。提出 “十二五”期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加快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 “两群一带”新格局。做大做强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均达到300万人以上。做大保定、邯郸,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均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他7个设区市要整合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资源,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同城化发展。实施环首都和沿海 “新城战略”,以廊坊市北三县、涿州、怀来为中心,倾力打造京东新城、京南新城和京北新城建设。推进唐山湾国际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城等沿海新城开发建设。支持石家庄正定新区、保定白沟新城、邯郸冀南新区加快建设步伐。将一批县级市培育成为高品质中等城市,支持30个县城扩容升级为中等城市,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

按照长远规划,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按照打造500万人口规模、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要求,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建设先进发展模式,提出北跨滹沱河、建设正定新区的重大决策,将石家庄旧城区与正定古城、藁城古县融为一体,使滹沱河成为城市内河,石家庄由百年城市演变成千年古城,使现代城市与古老城市相辉映。

推进冀中南城市群的发展,要加快冀中南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新区建设,设立冀中南装备制造新区,列为全省重点发展区域,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使之成为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加快河北省环京津中等城市带建设步伐,形成3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带。涉及河北省23个县 (市、区),其中丰宁、滦平、怀来、赤城、涿鹿、固安、永清、大厂、涿州、高碑店、涞水11个县 (市)毗邻北京,遵化、玉田、霸州、文安、大城、青县、黄骅、芦台、汉沽9个县 (市、区)毗邻天津,兴隆、三河、香河3个县 (市)同时与京津相邻。这些县、市也应主动与京津对接,借势加快发展,经过努力,到2020年环京津各县、市全面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使城市带与产业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规模有序、设施完善的环京津城市集群。

这里以廊坊为例,说明打造城镇群建设。按照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廊坊市将按照北、中、南三大区域板块理念,以廊坊主城区为中心,打造北部城市群和南部城镇群,构建 “一体两翼”的城镇空间布局。即以建设廊坊这个区域中心为目标,提升主城区资源要素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主城区、固安、永清 “大三点”组团建设;北部城镇群以承接首都功能转移、 “产业外溢”为重点,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南部城镇群以交通平台完善为支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聚集,构筑以霸州为中心的多元支撑、集群发展的城镇群。

现代城市的最终追求是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突出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环境舒适宜居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新增3亿多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0年的47.5%。

今后20多年,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发展,将一直是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的战略任务和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

城市建设上水平是城市建设综合性、系统性地反映。包括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发展、城镇转型、和谐宜居、民生改善、文化品位提升等诸多方面;经济繁荣发展,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住有所居,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城市的运行质量,都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打造宜居城市,就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城市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和谐宜居是现代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基础和归宿。城市发展转型,产业转型是核心。首先要正确把握城市产业定位。大城市产业定位应走产业高端化、服务现代化路子;中小城市、小城镇应是专业化、特色化路子;在各中心城市周边应建设一个或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产业园区,与中心城市相呼应,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要加快建设新兴城市,以三河、香河、大厂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在环渤海地区,加快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打造海滨新城。

城市产业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功能定位。只有城市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才能明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重点。

最近,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强调,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基础上,再接再厉,紧紧围绕繁荣和舒适两大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所谓 “繁荣”,就是具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支撑、完备高效的要素集散功能、实力雄厚的自主创新能力;所谓“舒适”,就是具有魅力彰显的城市规划建设、适宜人居的良好生态环境、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气质。要求紧紧围绕繁荣和舒适两大目标,全面推进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上水平,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真正把城市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确保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张云川强调,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应着重把握好 “五个体现”。第一,体现在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上,着眼长远,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把城市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加快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和水平。第二,体现在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上,按照既定部署,切实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商贸流通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第三,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居首位的是抓好大气和水质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整治,加大园林绿化力度,大幅度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第四,体现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把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县城和重点镇扩容升级,积极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第五,体现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提升城市规划品质,全面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提升城市管理品质,为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城市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并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经济繁荣发展;二是社会文明进步;三是生活和谐宜居。上海世博会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充分展览了丰富多彩的当代文明成果,汇集了人类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智慧,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倡导 “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展现了人类对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实现和谐的城市发展和宜居的城市生活是我国人民的企盼。和谐宜居是对现代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描述。有了和谐家庭、和谐城市,才有和谐国家。住上和谐城市,才有国民幸福。

世博会将低碳作为宜居的核心理念,在绿色城市、绿色经济、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环境方面得到充分体现,集合了当今世界已有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环境保护、生态技术等应用模式。建筑屋顶、墙体、室内绿化、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利用,以及雨水收集、废水及废物的循环利用。

根据专家意见,宜居城市标准通常由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和综合评价等七大项来评价城市的宜居程度,综合宜居指数在80以上,即称为 “宜居城市”。在总分100分中,生态环境指数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城市住房、市政设施和城市交通、空气质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寿命、政务公开、就业率及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等都是重要评分指标。宜居城市和城市规模无关,重点是看居住在这座城市的百姓幸福指数。

近几年,我国不少城市研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求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生活环境优美、宜居舒适乐业。这些都关系到城市发展魅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才能乐业。这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浙江千岛湖镇以优美的生态环境、悠久的文化传统,提供优良公共服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被联合国认定为 “中国宜居城市”。

从生活和谐宜居看,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由于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导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房价高涨、噪音嘈杂、生态恶化、生活成本高等大 “城市病”。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城市实力包括硬实力,即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等;还包括软实力,即城市文化、教育科技、人文环境等,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影响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历史古迹、民族宗教、社会风貌、教育研究、传媒娱乐、时尚文化等。中国拥有5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底蕴。

城市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貌和品位,突出城市的个性和民族特色。一些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要充分认识城市建设趋同化的弊端。城市建设没有个性和特色,就不会有吸引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更多的关注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注重传统文化的承接、开掘、融合和发展。城市要根据区位特点、自然环境、产业基础、资源状况、文化历史渊源来确定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传承、汲取和利用历史传统文化,将其作为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信息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也将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前景。信息化是解决城市规划与设计、交通与物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发展,使城市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环境更加宜居,城市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

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城市建管并重,以管促建,塑造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和谐宜居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要坚持市场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让进城农民工和农村转移人口,真正享有城镇原有人口同等的权益和福利待遇;二要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发挥土地效益;三要激活社会资本,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社会资金市场化。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和力量源泉。今后,数字城市必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数字城市是集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城市生产、服务、生活于一体的,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各种资源及数字信息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借助统一的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服务于政府、企业、科教文卫、社区、治安和社会公众的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形成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智能化系统为主的多层次信息化网络,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电子商务,促进流通,方便群众,降低营销费用;建立电子政务,使党委、政府信息采集、交换、发布、使用走向数字化,促进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这将有利于增强政务透明度,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费用。

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使用、城市管理的服务水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2010年9月,浙江省宁波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决定》,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并与创建新型城市互为支撑,成为“十二五”期间宁波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①万建民.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经济日报,2011-2-18.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不同。“智慧城市”是通过互联网把无所不在的、被植入到城市智能化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城市将“更加快捷、更加聪明”。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比如,家庭安装上“智慧电表”,结合现在的水表、电表、燃气表等,通过智能系统家庭所用水、电、燃气等信息都会被登录在家庭网络平台,人们不但可远程遥控家用电器,还能在家中利用太阳能发电,让“绿电”输入电网,获取报酬。②同①。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取得进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所谓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源、资本等要素相互融合与补充,逐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繁荣发展、产业发展互补、城乡政策平等、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和谐宜居、国民待遇平等、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河北省大城市规模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创造财富、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只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才能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哺育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城乡差别明显扩大。当工业化进人中期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世界许多国家带有普遍性的趋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并促进这一转变。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加快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转变的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必将继续加快。在此期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将明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机制,是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当今中国要抓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严重妨碍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迁徙,也妨碍进城农民工和农村家庭获得与城市居民享得同等权益,不利于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当今中国存在两个滞后,即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水平。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按“三化”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城乡一体化将逐步推进。小城市、小城镇经济朝着专业化、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技术、资源优势的产业群。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相互依赖,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等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社会地位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将缩小。这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实现最高理想而奋斗的终身追求。

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要创新发展理念。近几年,国际国内都有人提出生态城市化新理念。英国霍华德提出建设 “园林城市”的理念。

城市发展方式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城市发展应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即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及和谐有序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常,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75%左右。显然,建设低碳城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现代城市最终追求是: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和谐宜居。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转变经济、城市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之一。建设低碳城市,是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下,使能源、原材料消耗和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经济发展之路。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和产能过剩产业。二是发展低能耗建筑,降低居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技术节能;另一方面,以产业与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所产生的结构节能。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设备和农村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将使居民住宅建设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5%左右。目前,一些大城市中片面追求豪华,常常见到玻璃幕墙建筑,室内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其能耗约为实体墙的6倍,应按户计量取热来加以限制。要倡导保温建筑,采用隔热墙、双层中空玻璃等。三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要素聚集,发展产业集群,以节约土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快建设环京津低碳经济带,借助京津技术、资本、市场、人才、信息等优势,全方位深化与京津合作,以低碳经济为纽带,建设生态共同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注意节水节电,推广使用节能家电、节能电灯;夏天少用空调,控制最低温度限不得超标;出行尽量乘公交车,鼓励骑用自行车;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如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低,可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三大标准来检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从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相和谐。

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生态+智能”,加快低碳生态城市和智能产业的发展,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环境。

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又一重要目标。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大量增加,人们的就业、能源、交通、环境、居住和其他社会问题必将突显。因此,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做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和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唐山市围绕构筑现代化新城区,推动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环城水系和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几年后,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美好、舒适和谐宜居的新唐山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