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绳问题测试法(CQT)在模拟盗窃案中的实验研究*

2012-08-15庆海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无辜者测试法案件

庆海涛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准绳问题测试法(CQT)在模拟盗窃案中的实验研究*

庆海涛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CQT(准绳问题测试法)是目前测谎主流测试法之一,本实验模拟盗窃现场,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模拟盗窃组)、对照组(无辜组),实验证明CQT测试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测谎;盗窃 ;CQT;准绳问题测试法;无辜者

测谎(lie detection),或心理测试,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可以在刑事案件中用来协助调查,以了解被测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案。由于真正的被测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被试心理受刺激后引起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所以“测谎”应科学而准确地叫做多导心理生理测试。CQT(Control Question Test)即准绳问题测试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测谎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严格的试验设计,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采用组间试验设计,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试验,运用STATA(11.0)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得出试验结论。

一、概述

测谎主要包括情节测试法(GKT)和准绳问题测试法(CQT)。准绳问题测试法不依靠案件的具体情节。在这种测试方法中的相关问题,可以直接问被测人“xxx这个事情是你干的吗?”对有罪受测人来说相关问题是一个直接的威胁,虽然无辜者担心被冤枉也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反应,但与有罪受测人相比,相关问题对无辜受测人只是一个间接的威胁。陪衬问题(在CQT中称为“准绳问题”)是一种似乎和当前的案子相关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对无辜者造成一个直接的威胁。

比较两种基本的测试方法,GKT测试法中的问题的选择依靠案件中可靠的情节,可靠的分析判断,而往往好的,符合编题条件的情节并不容易找准。有些案件干脆就没有可用的情节。有些案件中的情节是经过侦查分析、判断得来的,容易出错;有些案件干脆就没有可用的情节。有些案件中的情节是经过侦查分析、判断得来的,容易出错;有些情节案犯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或是忘记了。如果用这些情节出题就会放过罪犯。因此,GKT法容易放过罪犯,出现负向误差(“负是指说谎的受测人,负向误差指放过罪犯。因此,GKT指诚实的受测人,正向误差指误判无辜)。CQT测试法由于不依靠任何案件细节,对所有类型的案件均可适用,因此在许多案件中CQT法显得更为有用。尤其像法院所遇到民事借贷纠纷案件、检察院系统所遇到的一些经济类案件等。

CQT测试法把问题按照其与本案相关程度分类,即相关问题、无关问题、对照问题。相关问题(Relevant Question)是指那些明确涉及案情的问题,也就是测试所要甄别的问题,这是测试中的核心;对照(Control Question)(准绳)问题,事先估计到测试对象会说谎,或很可能说谎。这类问题应和正在测试的主题问题无关,但类似。使用准绳问题用来触发一个心理反应,以便和相关问题进行比较;无关问题(Irrelevant Question):这类问题与案情无关,同时被测人回答时,不会造成什么负担,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情绪反应。这类问题是用来测定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水平。

我们通常认为对照(准绳)问题是用来激发被测“欺骗/说谎”的心理反应,并以此反应作为一种“情绪标准”,这种标准的反应幅度与真实犯罪问题的反应幅度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Reid深入界定了对照问题并开始使用这一概念。用通过测前谈话与被测者讨论这些问题的方式。Reid认为对照(准绳)问题的反应幅度与真实犯罪问题的反应幅度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或排除嫌疑人。

二、方法

1.被试及工具

被试均为大一年级学生,96人,年龄18~20周岁,全部被试均为右利手,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视力正常或经校正后基本正常。全部被试自愿参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拟盗窃组),对照组(无辜组),每组48人。设计标准的试验程序和指导语,对于准绳的开发运用量表进行量化。

测试人员为大二年级学生,均经过一个学期的测谎培训及模拟测试,基本掌握测谎的谈话技巧,测谎仪操作程序。

用同方神火多导心理生理测试仪对被试进行测试,同方神火(TH型3.4.1.2)复合曲线采集系统采集数据,记录试验数据。对于试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方法

试验前布置模拟盗窃现场,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侦查楼测谎实验室某房间内,有一个办公桌,一个橱柜,在办公桌第一个抽屉里放有一个信封,内装有500元(5张100元),抽屉未锁。

采用被试间试验设计,将被试分为盗窃组(实验组)、无辜组(参照组),进行分层试验。

测试时间为1小时,其中测前谈话30分钟,正式测试30分钟;心理测试地点安排在森林警察学院测谎实验室;每次测试包括1名主测,1名辅测(均需5次以上正式测试经验);测试环境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无外界干扰,手机关闭。

模拟盗窃组被试自愿参加,均遵守实验规则,样本为48人(无污染),随机抽样。模拟盗窃案件过程为:被试从实验室抽屉里取走信封,里面装着500元钱(5张100元),点清钞票后交还给实验指导老师。模拟盗窃者力求通过测试,通过测试者会有物质奖励,未通过测试会有惩罚。

无辜组被试自愿参加,严格遵守实验规则,样本为48人(无污染),随机抽样。被试只需参加测谎实验,对盗窃现场毫不知情,也没有参加盗窃模拟,整个案情只有被试和实验指导老师知情。

测试人员禁止私下打听参加试验学生扮演的角色,整个案情只有被试和实验指导老师知情(或未参加主测的助手)。

测试题目题目包括无关问题,目标问题,准绳问题。无关问题包括:I1“你是学生吗?”,I2“你愿意如实回答我们的问题吗”;目标问题包括:R1“你知道是谁拿了钱吗”,R2“是你拿了钱吗”,R3“钱是你拿的吗”;准绳问题包括:C1“你在重要问题上撒过谎吗?”C2“你拿过不属于你的东西吗?”C3“你做过不道德的事情吗?”

三、结果

本模拟盗窃测谎实验采用同方神火(TH型3.4.1.2)复合曲线采集系统采集数据,主要采集被试皮电、呼吸(胸呼、腹呼)、指脉等生理数据。用系统自带软件生成机评诚实分。

其中模拟盗窃组,样本共48人,统计出各被试测谎仪机器自动评分值,并计算出48个被试测谎仪机器自动评分平均分值。平均分值计算公式是:平均分值=各种角色每人分值之和∑/48。试验结果,盗窃组(S)机评诚实分为0.241 ±0.0。

其中无辜组,样本共48人,统计出各被试测谎仪机器自动评分值,并计算出48个被试测谎仪机器自动评分平均分值。无辜组(C)机评诚实分0.757±0.107.

因模拟盗窃罪、无辜组机评诚实分均符合正态分布,故将盗窃者与无辜者两组的机评诚实分平均值采用t检验。通过STATA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5,t=4.3895。

但因本试验的被试对象均为森林警察学院学生,部分同学对测谎有所了解,模拟盗窃者,部分同学具有自发的反测谎意识,其反测谎方法多为分散注意,控制或扰乱呼吸等。扮演无辜者的部分学生有的也具有反测谎行为,企图造成测试人员误判。其反测谎方法是在目标问题上故作紧张,或屏息、绷紧肌肉等。被试的反测谎行为给测试人员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模拟盗窃者和无辜者的反应差距。

另外测试人员大多为经过一学期测谎学习的大二学生,实践测谎经验有限,在测前谈话的标准化,测试仪器过程中,可能有些误差,这些因素均会对测谎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四、讨论

本测谎实验中,模拟盗窃者与无辜者两组的CQT机评测试诚实分结果存在差异,且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说明准绳问题测试法可以将作案者和无辜者有效区分。根据生理心理原理,心理测试与人的注意机制有关。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贯穿于各种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一种心理定向。注意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被测人的生理反应,是大脑优势兴奋中心神经活动的结果。根据常识,人总是更关心、关注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物,而对与自己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事物则不会太多关注,即使关注,其注意程度也不如对与自己有密切关系事物。

模拟盗窃实验中,扮演盗窃者的学生,由于亲自实施了模拟盗窃的过程,亲身感知了盗窃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体验了盗窃过程中紧张、刺激的情绪,感受到测谎带来的压力,因而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对问到具体盗窃情节和“钱是你拿的吗”的主要问题会较为关注,并形成压力。而扮演无辜的学生,不清楚盗窃的情节,也没有去亲身经历和实施,虽然盗窃这件事他也受到怀疑,但他自认为跟他自己关系不大,因而测试中问到那些作案情节,不会十分关注,当问到“钱是你拿的吗”时,心理坦然,不会过分紧张,反而对准绳问题更为关注。因此出现了无辜者在CQT测试中的对目标问题反应强度上均低于作案者。模拟实验中的盗窃者和无辜者心态和压力均低于实际案件,在实际案件中作案者的心态和压力会远大于模拟实验。本实验的结果证明在实案测试中运用CQT(准绳问题测试法),可以有效地区分作案者和无辜者。

[1]傅根跃,马艳,缪伟.犯罪知识测试(GKT)测谎模式及其变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410~413.

[2]王华.论CQT测试中的准绳问题[J].心理测试技术研究,2008,(5),15 ~17.

[3]陈兴乐.测谎技术用于区分犯罪实施者、知情者和无辜者的实验研究[J].警察技术,2001,(2):29 ~32.

[4]庆海涛,汤茂定.测谎结论在民事借贷纠纷案件中的证据力[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5]周亮,杨文俊,廖四照.P300用于模拟盗窃测谎的实验性研究[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7).

[6]Eitan Elaad.Is the inference rule of the control question polygraph technique plausible[J].Psychology,crime &Law,2003,(9):37 ~47.

D918.5

A

1006-5342(2012)07-0032-02

2012-03-15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一般科技项目资金资助(YB0802)

猜你喜欢

无辜者测试法案件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麦克尤恩《无辜者》冷战背景下的创伤叙事
小说《无辜者》中的“征服”与“被征服”特征探析
“左脚丢鞋”案件
伊朗总统要求释放“无辜者”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无辜者》解读
伊士曼展示其耐受医用消毒剂的新一代聚酯——四步测试法显示伊士曼MXF221共聚酯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
新型混合材料咀嚼效率测试法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电气化铁路轨道电路绝缘电压测试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