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防御战略-以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

2012-08-15王禹浪王文轶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水军高句丽辽东

王禹浪,王文轶

(大连大学 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

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防御战略-以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

王禹浪,王文轶

(大连大学 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高句丽人精心选择山河险固的要地,修筑了坚固的山城堡垒,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使得辽东半岛地区成为高句丽后期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地,同时辽东半岛地区的山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政治中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隋唐中原王朝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高句丽;辽东半岛;防御战略

迄今为止,在辽东半岛地区共发现了57座高句丽山城遗址.这些山城的存在,充分说明高句丽政权对辽东半岛地区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高句丽人对于辽东半岛的经营和军事布防,以及整体设计都有着长期而缜密的考虑,为了争夺辽东半岛地区,几乎倾注了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

在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人在将鲜卑人的慕容氏三燕政权驱出辽东后,开始以辽东城为中心全力经营和打造这一关系到高句丽政权存亡的军事防御重地.因此,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大都修建于高句丽中后期(公元5-7世纪).高句丽依托辽东半岛这一战略要地,构筑了针对辽西及中原方向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一军事防御体系,在公元6-7世纪在高句丽抵御中原王朝的军事进攻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辽东半岛高句丽山城的研究,特别是其中、后期军事防御战略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辽东半岛是高句丽战略防御的缓冲地带及储备战略物资的重地

所谓的辽东半岛地区,就是中国东北大陆最南端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的岬角地域.

一般来说,划分辽东半岛北端的切线,是以辽河河口与鸭绿江江口平行的直线为标准.其行政区划包括辽宁省的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和鞍山市所辖的海城市与岫岩满族自治县.在东北亚地域内,山东半岛、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共同构筑了一个特殊的山海半岛圈,辽东半岛居其中央部位,属于最为敏感的中枢区域,其战略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5世纪初,辽东半岛纳入高句丽的势力范围,在此后的大约260年的时间里,辽东半岛不仅成为高句丽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而且成为其获取战略物资的重要来源地.

从高句丽立国至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的王畿地区主要位于今天辽宁省桓仁五女山城和吉林省通化市的集安地区,其南部疆域界线长期维持在辽东长城以北、以东和山地滨海的一线.高句丽修筑的长城在辽东地区的走向是:自今铁岭以北而东南,经抚顺大伙房水库以东的南杂木一带穿越浑江、苏子河而东南,越太子河中游一带,经宽甸县以东地区越鸭绿江而与朝鲜半岛的"大宁江长城"相接[1]179.在此期间,高句丽先后遭致公孙氏政权、曹魏政权和前燕慕容氏政权4次大规模征伐①建安九年(204),高句丽内部出现内讧.公孙康于建安中,出军大破高句丽,焚烧其邑落.时高句丽故国川王男武因兵败而不得以还住沸流水,更作新国;正始五年(244),魏国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督率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进军高句丽,毁高句丽所都都城;次年(225),毌丘俭再征高句丽,位宫逃奔买沟,汉军玄菟太守王颀奉命追击至肃慎氏南界,重创高句丽;晋成帝咸康七年(341),慕容皝迁都龙城,并率劲卒四万以伐宇文、高句丽.南道先锋立威将军慕容翰大败高句丽故国原王于木底城,"乘胜遂入丸都,钊(故国原王)单马而遁.皝掘钊父利墓,载其尸并其母妻珍宝,掠男女五万余口,焚其宫室,毁丸都而归".此役使高句丽的丸都城再次遭受灭顶之灾,损失惨重.其中高句丽的都城两次被毁,每次都近乎是灭顶之灾.这4次对高句丽的征讨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对高句丽的进攻都是以辽东地区作为跳板的,而高句丽在被征讨的过程中之所以迅速的崩溃瓦解,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纵深防御,尤其是其王畿地区缺少在南部的军事缓冲地带.

辽东"乃东北之雄藩,实国家之重镇"[2]348,自秦汉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位置十分显要.战国时期的燕国在退出易水之后,曾经全力打造辽东城并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燕国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时期,辽东又成为秦汉两朝的重要经略之地,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这里有成为东北乃至北方各民族争夺的主要战场.高句丽亡后,渤海、辽、金、元时期这里又成为经略东北乃至远东地区的统治中心.明代曾把辽东视为"肘腋重地"[3]1699、"京师左臂"[4]346.朝鲜学者金景善在《辽东大野记》中更是肯定了辽东的重要性:"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5]105而辽东半岛地处辽东南部,北接辽东腹地,是辽东地区的战略前沿.其左翼隔鸭绿江、黄海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右翼隔渤海与幽燕地区遥遥相望,南端则与山东半岛一海相隔,遥相呼应.如果高句丽能够将辽东与辽东半岛地区纳入其疆域范围之内,便能够有效的延伸其王畿地区的防御纵深.这一战略构想最终在高句丽第19代王广开土王时期得以实现.

广开土王,讳谈德,亦名安.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闻名.在其执政初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以备百济之寇"[6]223的战争中.由于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后燕政权还很强大,广开土王只好接受后燕政权的册封,向其称臣纳贡.晋安帝隆安四年,慕容盛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7]3507为由,亲统3万兵马讨伐高句丽,以骠骑大将军慕容熙为前锋,拔高句丽新城、南苏两城,拓地7百余里,掳掠人口5千余户.当时,高句丽的实力仍然弱于后燕.然而,仅隔4年,广开土王便一反臣服后燕的策略,于元兴三年(404),大举侵燕,并最终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虽然分别于405、406年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但均未达到目的.辽东与辽东半岛自此为高句丽所据.

高句丽在据有辽东之后,其疆域进一步扩大,生存环境得以极大的改善.高句丽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并兼营狩猎、渔捞、采集和手工业.然而,在高句丽前期,由于地域狭小,多大山深谷,因此,往往"少田业,力作不足以自资."[8]2813另外,从高句丽遗物来看,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犁、铧、镰、锹等农业生产工具,也有铁镞、鱼钩锅、盆、刀、钉等渔猎捕捞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作战使用的刀、矛、铠甲、头盔、马具等军事装备,其种类繁多,工艺精良,具有较高的冶铁技术水平.说明在高句丽的经济生活中,除了农业之外,其渔业、狩猎和手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发达的农业、渔猎业和手工业,势必造成对土地、河流、山林、矿产等资源的广泛需求.

高句丽占据辽东之后,辽东地区广袤的土地、广阔的森林、富饶的矿藏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辽东地区丰富的盐、铁资源,更是为高句丽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慕容氏并有辽东之后,"盖其地凭恃险远,盐铁之饶,原隰之广,足以自封而招徕旁郡."[3]1699由此可见盐、铁对于古代政权的重要意义.辽东半岛作为辽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地域狭长,但是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既有适合农耕的平原、台地,又有适合渔猎的山林、河流和绵延的海岸线.特别是辽东地区的盐、铁资源主要产自于辽东半岛地区.今天大连、营口和丹东的沿海地区仍然是辽东地区最丰富的海盐产地,辽阳、鞍山、海城、营口、大连的铁矿石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鞍山地区的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因此,在高句丽的中后期,辽东半岛应是高句丽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来源地.

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大量山城的修建,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对这一军事缓冲地带的防御,从而巩固其对该地区的资源的控制和保护在该地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辽东半岛山城是高句丽中后期政治中心区的最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高句丽占据辽东后不久,北魏政权迅速崛起.也许是为了躲避强大的北魏政权的威胁,亦或是历史经验的沉痛教训.公元427年,高句丽将都城由集安地区迁移至朝鲜半岛的平壤.自此平壤成为其新的政治中心,而集安附近地区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以及高句丽在该地区长期的经营,仍然不失为高句丽的核心腹地.从高句丽迁都平壤到隋朝建立之前,高句丽一直通过采取向北魏、梁、北齐、东魏等南北朝政权朝贡和接受册封的方式而换取其政权的安全与稳定,其军事战略由军事扩张逐步转变为以军事防御为主.

高句丽在据有辽东和政治中心转移至朝鲜半岛之后,其最大威胁便是来自于隔海相望的中原王朝.中原王朝的军队如果由水路进攻,从山东半岛出发一天之程便可到达辽东半岛,进而对高句丽的核心腹地和朝鲜半岛的王畿地区构成威胁.如果从陆路进攻,则可以绕经渤海沿岸的"辽泽"②辽泽泛指辽东沼泽地区.《旧唐书.阎立德传》:"十八年,从征高丽,及师旅至辽泽,东西二百馀里泥淖,人马不通."之地进入辽东,然后南下进入辽东半岛北部地区,继续挥师东进便可进攻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王畿地区.从时间和历史背景上分析,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应主要修建于高句丽占据辽东到隋征高句丽这一历史时期,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军事防御,特别是构筑其王畿地区在鸭绿江右岸的军事防御体系.

高句丽人通过在辽东半岛修筑大量的山城堡垒,加强对注入黄海、渤海的外流河防御,控制水陆交通要道,从而完成阻止来自山东半岛方向的中原水军在辽东半岛的登陆和北进.我们可以从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分布特点上看出,今大连市境内的高句丽山城是军事防御战略的前沿和桥头堡,而今营口市辖境内分布的高句丽山城,除了防御渤海方面的水军外,还兼具对辽河入海口及辽河下游区域的防御,同时又与分布在今鞍山、丹东市辖境内的山城遥相呼应,并一同拱卫辽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辽东城、白岩城等重要城池堡垒,形成由南向北的纵深防御.这些具有纵深防御功能的山城堡垒与辽东半岛地区的各江河水道,以及黄、渤海沿岸和绵延不断的山地共同构成了辽东半岛军事防御的整体.从而实现辽东半岛作为高句丽腹地和王城京畿地区防御缓冲地带的军事战略部署.这一防御战略在后来高句丽抵御隋唐两朝东征的过程中得以验证了它的功能和效应,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在隋征高句丽中的军事防御作用

隋朝时期,先后发动了4次对高句丽的军事征讨.其中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对高句丽的征讨因高句丽的中途请降而告终,辽东半岛尚未成为双方的战场,而在炀帝时期,隋朝先后对高句丽发动了3次征讨,辽东半岛均成为隋军进攻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而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则在高句丽抵御隋军的进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陆路:公元612年春,隋军集结"一百十三万三千八百人",从涿郡出发进攻高句丽.全军分左右两翼共二十四军.右翼十二军兵出长岑、建安、辽东、玄菟;左翼十二军兵出临屯、碣石、带方等地,总攻目标指向平壤.然而,隋陆军在兵围高句丽军事重镇辽东城之后,由于隋炀帝的专断和指挥失误而错失战机.其后,隋军精锐宇文述部孤军深入,在渡过鸭绿江和萨水后直趋平壤城,在距平壤30里之外,则遭到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的伏击,全军溃败,生还至辽东城者仅2700人.

水路: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指挥,经黄海绕过辽东半岛直驱大同江口进至朝鲜半岛.其既定战略是与宇文述部陆军会合,共同兵发平壤.但由于来护儿建功心切,未等与宇文述部到达会师地点,便亲率4万水军精锐孤军冒进.结果遭遇高句丽伏击,损失惨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从隋炀帝首次亲征高句丽的进攻战略上不难看出,隋陆军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主要是进攻辽东半岛的北部,以策应隋军陆路的北路进攻.南路隋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进攻朝鲜半岛,并以辽东半岛为跳板直驱平壤城.虽然隋水军此次进攻高句丽是绕过辽东半岛直抵朝鲜半岛,但高句丽人则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而隋军则因主要将领邀功心切一味的冒进,成孤军深入大忌而被高句丽军击败.

2.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战:

陆路:公元613年春,隋炀帝再次对高句丽动兵.隋军一路挺进,渡过辽河后,兵分三路:一路由皇帝亲率,围攻辽东城;再一路由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兵向辽东城之北进军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第三路由宇文述、大将军杨义臣等率领,为先遣部队,直驱平壤.

水路:由来护儿率领,出沧海道,开进东莱时,恰逢杨玄感反叛,进攻洛阳.来护儿闻之,即日回军救援洛阳.而当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传至辽东城下时,隋炀帝也当即下旨全军退兵.于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战便以隋军的中途退兵而告终.

3.隋炀帝三伐高句丽:

公元614年春,隋炀帝再次下诏东征高句丽.同年7月,隋军陆路在炀帝率领下进至怀远镇(今辽宁省辽中县).隋水军在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的率领下攻占了高句丽卑奢城(今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山城)等城.高句丽举国来战,被来护儿击退,隋水军乘胜欲兵发平壤.高句丽婴阳王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恐惧,急忙遣使至辽东城下请降.而隋炀帝也因国内爆发农民起义,形势危急,便接受了高句丽的投降,下令罢兵,结束了对高句丽的第三次征伐.

统观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用兵,两次征战依旧采取了水陆并进的进攻战略.第二次征伐其陆路进攻的重点是辽东城及与辽东城比邻的辽东半岛北部地区的高句丽城池.虽然文献中没有记载此次战争辽东半岛北部高句丽山城对辽东城的支援,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辽东半岛北部高句丽山城对辽东城南线的防御作用.另外,虽然此次征战中隋水军没能发挥作用,但是已经说明了隋朝通过水军浮海进攻高句丽的战略意图,其进攻目标至少是辽东半岛或朝鲜半岛之一.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时,水军则采取了直接奔袭辽东半岛南部高句丽卑沙城等城池的战法,使高句丽在辽东半岛的军事力量遭受了一次重创.尽管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南部的山城未能完全阻止隋朝水军进攻,但无疑延缓了其进攻的步伐.由此可见,高句丽在辽东半岛近海地区所修筑的山城,对黄、渤二海方向的军事防御是十分必要的.

(二)辽东半岛的山城在唐征高句丽战争中的军事防御作用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在防御唐朝征伐的过程中,多次阻止了唐军东征的步伐,使得岌岌可危的高句丽政权多次转危为安.虽然密集坚固的山城没有最终挽救高句丽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无疑延缓了高句丽政权的存在时间.说明辽东半岛上的高句丽山城在军事防御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唐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

陆路:唐贞观十九年(645)三月,由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率军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出发.四月初一,于通定(今辽宁新民县辽滨塔)渡辽河,次日,直至玄菟城(今抚顺劳动公园旧城址).五日,江夏王李道宗将兵数千骑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营州都督张俭为前锋,率军进渡辽河趋建安城(今盖州市辖境内,具体城址位置有争议).继而李勣、李道宗又率军南下拔盖牟城(今沈阳南陈相屯塔山山城).盖牟城既下,李勣随即挥师至辽东城.五月十日,唐太宗率军渡过辽水.十七日,太宗与李勣等会师辽东城下,并亲自督战攻占辽东城(今辽阳市).二十八日,唐军进攻白岩城(今辽阳东南太子河畔的燕州城).二十九日,高句丽乌骨城守军派一万援军西援白岩城.六月初一,白岩城请降.六月二十日,唐太宗率军兵至安市城(今盖州青石岭高句丽山城).六月二十一日,高句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率领高句丽、靺鞨兵共十五万增援安市城.九月十八日,唐太宗降诏班师.

水路:由张亮统帅水军四万三千人,军舰五百余艘,从山东东莱出发,经大谢岛(今长山岛,在蓬莱北三十里)、龟岛(今陀矶岛),乌胡岛(今隍城岛,在蓬莱北二百六十里),至都里镇(今旅顺)后沿海岸线东北行,水军先锋程名振引兵夜袭卑沙城(今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山城).五月二日,唐军占领卑沙城.张亮派遣总管丘孝忠、古神感等沿海东北行,至鸭绿江入海口,作兵出平壤之势,牵制高句丽向辽东城方面派遣援军.

从上述唐朝东征高句丽的路线可以看出唐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采取的是水陆并进战略.陆路首先攻占高句丽在辽东腹地的辽东城等重要城池,继而挥师南下攻打安市城,由此进入辽东半岛地区北部作战.水陆则由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登陆,挥师沿黄渤海海岸北上,牵制高句丽在辽东半岛的部分兵力无法北上或西进支援,从而配合陆路进军.唐朝此次征讨虽然没有最终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却沉重打击了高句丽军在辽东的力量.在历史文献中,较之隋朝与高句丽之战的过程和路线更加明晰,尤其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辽东半岛高句丽山城军事防御方面的线索.首先,唐朝派遣水军进行必要的牵制,反映了唐军对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之间相互支援的顾虑,说明了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并非孤立的军事防御,而是与辽东城及其他山城共同构筑了整体的防御体系,彼此呼应,相互驰援.这一点通过高句丽对白岩城和安市城的驰援可以得到印证,另外在高句丽山城中常见的烽火台遗迹也是有利的佐证.其次,唐军攻占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后,挥师南下进入辽东半岛进行重点攻伐,其目的就是要肃清辽东城南部,尤其是辽东半岛上的军事威胁,最终实现以辽东半岛为跳板,水陆并进,直捣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唐太宗的这一战略企图,充分说明了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肩负着拱卫朝鲜半岛高句丽腹地的重要作用.

2.贞观末期唐朝对高句丽的骚扰战: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

陆路: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二郎、左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副,率营州都督府之兵并配以三千内地兵马从新城道进入高句丽境内.先后攻略新城、南苏、木底等城后胜利班师.

水路:以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为副,发兵一万自莱州出发.七月,水军进入高句丽辖境,攻破石城(大连庄河市城山后山城),进至积利城(大连瓦房店市得利寺镇龙潭山山城),高句丽出兵万余人来战,被唐军大败,斩首二千余级.唐朝水军班师凯旋.

贞观二十二年(648):

水路:以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副之,将兵三万自莱州泛海进军高句丽,沿鸭绿水(鸭绿江)而上,奇袭大行城(丹东市娘娘城山城),继而兵发泊汋城(丹东市虎山山城).唐军大败高句丽乌骨城(凤凰山山城)与安市城三万援军,攻克泊汋城班师.

陆路:唐朝出动一小支陆军配合水军作战,详细作战情况史料中没有记载.

贞观末期唐朝对高句丽的骚扰战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的生活、生产秩序,极大消耗了高句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唐军后来东征高句丽的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从贞观二十一年和贞观二十二年唐军的水陆伐丽战争可以看出,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是唐朝骚扰战的主要攻伐对象.其进攻力量主要为水军,其所攻伐的主要城池,也均是靠近河流或濒临海岸线的山城.这些城池虽然在阻止唐军进攻过程中败多胜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唐朝水军的骚扰战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迫使唐军即使在取得一定的胜利后,不得不迅速班师,抑制了唐朝水军向辽东腹地的进攻.此外,在唐贞观二十一年、贞观二十二年对辽东半岛地区的骚扰战中,不见唐军攻打卑沙城的记载,说明早在唐贞观十九年攻下卑沙城时,即毁灭其城.可以看出,从贞观十九年到贞观二十二年期间,唐军攻打辽东半岛高句丽山城的作战路线则是采取了攻其中坚(较大的城池),步步为营,沿着黄海海岸逐渐向鸭绿江方向进攻.卑沙城、石城、积利城、娘娘城、泊汋城基本上都是自西南向东北沿着黄海海岸一字排开的较大的高句丽山城.

3.唐朝龙朔元年东征高句丽和李勣东征高句丽:

唐朝龙朔元年(661)东征高句丽:

水路:苏定方率领唐朝水军从山东半岛登州出发,沿庙岛群岛至老铁山海域,唐军并没有进行半岛登陆作战,而是沿黄海分布的岛屿东进,并直驱朝鲜半岛.在浿江(今清川江)大破高句丽军,溯江而上,于当年八月,进逼平壤城下.

陆路:唐军按计划渡过辽河,直奔鸭绿江,一路几乎未遇到高句丽的抵抗.兵至鸭绿江时,遭遇高句丽将军泉男生所率的高句丽军顽强抵抗.九月,唐陆军在主将契苾何力的率领下,渡过鸭绿江,斩首高句丽军三万余级,并乘胜与苏定方会师于平壤城下.

此次东征高句丽,唐军因粮草短缺,后勤保障不畅等原因被迫中途撤军.然而,进攻高句丽的唐朝水陆两军之所以能够顺利进逼平壤城下,其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唐贞观年间对以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守军的骚扰战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而致.

唐朝李勣东征高句丽:

陆路:唐乾封元年(666)六月,契苾何力任辽东道安抚大使,为此次东征高句丽的前期主帅.十二月,李勣奉唐高宗之命到辽东节制诸军.李勣进入高句丽境内后,先遣郝处俊率偏师进军安市城,大败安市守军.李勣则亲率主力于次年二月,兵发至新城,九月攻克新城.唐军乘胜连下高句丽16座城池,开赴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其后,李勣派遣薛仁贵率三千兵马进攻国内城以北的夫余城,唐总章元年(668)二月,夫余城被攻克,随后其附近40余城主动降唐.高句丽为了夺回夫余城,派兵五万进至萨贺水,被唐军大败,斩首五千级,俘获三万余.唐军乘胜进军,攻克高句丽大行城(丹东市振安区浪头镇娘娘城山城).至此,鸭绿江以北基本为唐军所控制.八月初,唐军诸路大军攻克平壤城,高句丽灭亡.

水路:由积利道行军总管郭待封率领兵发平壤,配合陆军进军,总章元年八月初与陆军共同进攻平壤城.

唐朝龙朔元年东征高句丽及李勣东征高句丽均采取水陆并进的进攻方略.与之前征伐高句丽路线所明显不同的是其水军不再登陆辽东半岛,而是直接进军平壤城.高宗时期的高句丽主力集中在鸭绿江以北和朝鲜半岛,消灭其主力则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残余力量就不足为惧了.因此,唐军的路陆进攻所采取的绕过辽东半岛肃清鸭绿江上游以北地区的高句丽势力,而后直捣高句丽京畿核心地区平壤城的战略非常有效.唐朝的水军则是直驱大同江口,溯流而上直捣平壤城下的战略战术也是赢得这次征伐高句丽胜利的重要步骤.另外,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有生力量虽然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毕竟实力尚存,而前车之鉴证明,如果从辽东半岛登陆,然后与陆军共同进军朝鲜半岛,水军仍然会遭遇辽东半岛高句丽守军的抵抗,不可避免的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损失,而直接进军平壤城一方面可以节省路途、物力、人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牵制高句丽朝鲜半岛的防御力量,从而为陆军的顺利进攻提供重要的配合.通过李勣东征高句丽时对安市城和大行城的进攻,以及唐水军两次直接进军朝鲜半岛的战略选择来看,辽东半岛高句丽山城即便在高句丽末期仍然对朝鲜半岛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总之,辽东半岛上密集分布着的以高句丽山城为主要军事堡垒的防御措施,的确有效的保证了高句丽的政治统治中心,从鸭绿江上游迁往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的安全和稳定.高句丽在进入辽东地区后着力营造辽东半岛上的高句丽山城,并利用辽东半岛的特殊的山川河流的走向和地势,以及突出的战略地缘优势等方面,赢得了许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此外,辽东半岛地区具有丰富的盐铁、农牧渔捞、狩猎、采集、手工业等资源和利用江河湖海行交通之便的地理区位优势,对于巩固高句丽后期的繁盛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军事防御特点和探讨这一地区的高句丽人的筑城历史,以及解释高句丽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地缘的人地关系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1]刘子敏.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J].社会科学战线,2001:4.

[2]金毓绂.辽海丛书.辽东志.序[M].沈阳:辽沈书社,1985.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金毓绂.辽海丛书.重刊辽东志书序[M].沈阳:辽沈书社, 1985.

[5]黄斌,刘厚生.高句丽史话[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6][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第十八.高句丽本纪第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安帝丙[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8][宋]范晔.后汉书.卷85.高句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The Defense Strategy of Koguryo in Liaodong Peninsula-Koguryo Mountain Fortresses in Liaodong Peninsula

WANG Yu-lang,WANG Wen-yi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Northeast History,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Liaodong Peninsula is in a very important geographic position,with a unique strategic location. Within the area,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and rivers,forming a natural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 network. The Koguryo built impregnable mountain fortresses in some forbidding and secure places and stored up a lot of food and materials,making Liaodong Peninsula an important buf f er region for the defense strategy and strategic materials reserve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Koguryo Kingdom.Meanwhile,the Koguryo mountain city in Liaodong Peninsula,a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Koguryo Kingdom with an importan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Korean Peninsula,played an important defensive role against the attack by the Dynasty of Central Plains in the Sui-Tang Era.

Koguryo;Liaodong Peninsula;Defense strategy

book=4,ebook=54

K312

A

1008-2395(2012)04-0017-06

2012-04-22

王禹浪(1956-),男,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东北亚区域文化史研究;王文轶(1981-),男,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770005)"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调查与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水军高句丽辽东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心向辽东
资深“水军”揭秘行业潜规则
网络水军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