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和谐走向疏离——看《伤逝》中的两性关系

2012-08-15黄建岚

文教资料 2012年19期
关键词:油鸡涓生伤逝

黄建岚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鲁迅的《伤逝》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以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破裂为结局,作家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其创作所反映的生活是无限的。《伤逝》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警示。他们的爱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追求爱情的永恒,爱情与婚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反复思考和体会。

一、爱就要有准备,有担当

鲁迅先生在去世前想得最多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被中国人接受,他在1936年4月5号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见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信)。透过《伤逝》文本,我们看到的涓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世事的读书人。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前,同样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经济的困窘,但鲁迅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可能遭遇的一切做好足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生活其实是非常具体的,这些具体琐碎的生活细节,如果没有思想准备,你就会觉得它和理想冲突了。日复一日如流水般重复、细碎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正常生活在涓生眼中是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的。“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油烟……”,“加之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伤逝》多处,写出了涓生作为青年人的简单、幼稚。他有意写子君不优雅的一面,这是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生存本来就是这样的,人生没有那么多优雅的一面。幼稚的涓生不懂生活,不了解生存的真实面目,不屑于粗俗、无聊的烦琐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缺乏成熟、清醒的判断。同居后遭到失业的打击,但他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涓生的失业对这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无疑是晴天霹雳,子君虽强打起精神鼓励爱人,但还是因这突然的打击变了色。子君为爱人的前途和两人的幸福生活担忧,因为爱而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而忧虑。看到子君的变色、怯弱的反应,涓生感到不可理喻、痛心疾首,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末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外,对自己也缺乏客观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煽动”。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他要趁自己还没有丧失飞翔能力的时候迅速振作起来。但生活是残酷的,失业导致他们的经济陷入困境,引发了生存危机,在吃了油鸡,送了阿随后,仍然没法摆脱困境。“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我却但是催,就用了九分的邮票,一天的饥饿,又都白挨给予已一无所得的空虚了”。

这个空有热情与虚妄理想的读书人,在生计和意志受挫、无力开拓新生活的时候,却一味抱怨、厌倦子君的乏味和平庸。通过涓生的口,我们得知了许多警句,如“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等。但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我们发现涓生本人并没有实践这些思想的能力。在实际的行动中,涓生的表现又如何呢?由于对生活压力估计不足,在生活上日益贫困、无力解决生计问题时,涓生想到的不是承担或是解决,而是逃避。当他放了阿随,必须面对子君“神情的冷”时,他选择逃避去了通俗图书馆,把子君一个人丢在了寒冷的家中,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正是在图书馆里,他开始了更深意义上的逃避:“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士兵,摩托车中的贵人……子君,——不在近旁。”他逃回了婚前所谓的自由世界,站在那个角度反思自己“盲目的爱”,认为是子君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如果能再回到一个人的生活,他或许可以找到更多“别的人生的要义”。在他们遭遇生活的困境,子君最需要灵魂的力量与命运抗争时,自私而无责任感的涓生对子君说出“不爱”,冷酷地推开了子君,且因不愿面对子君而天天不回家。正是他那不负责任的逃避,加速了爱情的灭亡。在真正感受到涓生的无情、无爱后,子君重新回到自己苦苦挣扎要逃离的专制家庭,在严酷和冷眼中默默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是一个卑怯者,他没有力量承担重负,他软弱的肩膀支撑不了他与子君的爱情和婚姻。

二、学就要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从逐字逐句对文本的解读中,我们能时时感受到涓生与子君之间的感情疏离与精神隔膜。它不仅出现在涓生的自述中:“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与她已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而且贯穿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生活中。隔膜的产生首先在于两人其实并不真正完全了解对方。相恋时,子君被涓生滔滔不绝的谈话所吸引,迷恋他的博学多闻,由仰慕而生爱意,但是对于涓生所谈的“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外国文学等话题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涓生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只是感到新鲜好奇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同居后仅三个星期,涓生就发现了他们之间“即所谓真的隔膜了”。恋爱时,子君和涓生的互相沟通和理解是表面的、暂时的。人和人其实是隔膜的,即使是爱人,无论多么相爱,你以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能就只有一点相同,剩下的九十九点都是隔膜。涓生意识到了有隔膜,但是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涓生和子君对于未来都还抱有希望。文本中的子君对于同居后涓生给她的爱情十分满足和安心,无忧无虑,“也逐日活泼起来”,“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这是视婚姻生活为生命全部的传统女性的普遍特点。涓生喜欢花,买来之后却被子君枯死在壁角;子君喜欢狗,涓生虽然对她的爱好不以为然,但也跟着子君叫那花白的叭儿狗阿随,其实他不喜欢这名字,因为从小狗的名字里涓生嗅到了陈腐的旧思想,女性缺乏独立人格,而流露出的依附性。这些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上的不相投并没有真正影响他们享受新婚的甜蜜。

随着爱情热度的降低,两人的关系回归到日常生活,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出现了问题。在他们结合以后,子君终日以操持琐碎家务为己任,连和涓生谈天的功夫都没有,忽视夫妻间的感情交流;涓生丢了饭碗,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子君却为之变得怯弱;涓生为生计而翻译文稿,可子君却每日川流不息地叫吃饭而打断其思路,使涓生不能安于工作;涓生时时思索着新的生路,子君却为油鸡、阿随伤心。这种种不合与分歧,造成了他们感情上的疏离与精神上的隔膜。从沟通的需求来讲,涓生有着非常强烈而主动的言语沟通的愿望,他希望两人依然能够像以前一样经常促膝谈心,但沉溺于家务的子君眼中关注更多的是煮饭、做菜、洗碗和叭儿狗、油鸡。“我曾经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的操劳。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似乎凄然;我也只好不开口。然而她还是这样的操劳”。是的,子君婚后不再读书、散步,而在家务上倾注了全力。面对拮据的生活与琐碎、繁重的家务,子君没抱怨,没有不满,甚至连一句牢骚也没有,有的只是源自爱的全力投入和真诚的承担,整日的操劳以致手都变得粗糙。一方面,为了自己的爱,像个陀螺,付出了所有而无怨无悔,而涓生居然不理解,不领情,这让子君黯然神伤,不愿开口。另一方面,对于涓生宁愿不吃,也要交流的精神需求,子君没能体察,使涓生得不到满足。随着失业的打击到来,两人沟通越来越不流畅。在涓生将小狗阿随抛弃郊外后那晚,“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奇怪。——子君,你怎么今天这样儿了?”我忍不住问。“什么?”她连看也不看我。“你的脸色……。”“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子君不愿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拒绝言语上的沟通。也许从子君的角度来讲,拒绝沟通是为了避免言语上的冲撞,她希望不用说伴侣也能明白,阿随是她情感的寄托和安慰,而涓生却单从现实生存出发不顾她的心理感受,私自将其抛弃。在细细碎碎的家庭生活中,彼此心理的错位最终筑成一道横亘于两人心中难以逾越的高墙。“天气的冷和神情上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哪里去呢?……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沟通的障碍使得两人心灵的隔膜越来越深,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双方只能寂寞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缺少有效沟通和逐渐加深的隔膜又必然使两人之间无法理解和不愿理解,最终导致爱情死亡。

爱情生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两情相悦的爱情生活,不仅决定着两性生活质量与幸福,是一种人生理想的和谐境界,是一种美好的人生过程。但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在婚姻中,责任和义务显得更加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逐步完善,真正没有饭吃的家庭总是越来越少,但夫妻之间的危机却并不因为有饭吃而减少。在爱情婚姻的道路上,伴侣们如果能够多一些担当,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一分理解包容,多一分相知相惜,才能走得更远。只有这样,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1]鲁迅选集第一卷《伤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罗璇.无事的悲剧——《伤逝》主题及人物形象探析[J].科教文汇,2011(7).

[4]沈巧琼.爱情在隔膜中消逝——重读《伤逝》[J].东岳论丛,2010(1).

猜你喜欢

油鸡涓生伤逝
基于绿色消费理念的特色油鸡网络营销策略*
切四块
北京油鸡咽型鸡痘和新城疫混合感染并发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