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性、戏剧性、故事性的完美结合——浅谈《鸿门宴》的情节安排艺术

2012-08-15张鹏庆

文教资料 2012年19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张鹏庆

(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秦朝“仁义不施”的暴政,致使“天下苦秦久矣”,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暴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厅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由于项梁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也乘虚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为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既是对那个波谲云诡的风云年代的历史“实录”,又是楚汉相争的艺术再现,充满了故事性与戏剧性。它如同一部多幕剧,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完整,引人入胜,而且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扣人心弦。作品充满着“画面感”,使人觉得不是在读文学作品,而是在欣赏一部戏的表演,其中的觥筹交错,刀光剑影,历历如画;人物的音容情态,栩栩如生。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居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刘邦居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但是,最后项羽由于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和内部矛盾分歧而失败,刘邦由于虚心下问、多谋善断和内部团结一致而胜利,双方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鸿门宴》这一节,司马迁形象而艺术地诠释了这种转化的过程和必然。

《鸿门宴》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与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宴前。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文章一入手,先用了百十来字写了三件事。一写项羽大军入秦,函谷关闭,这位曾击破秦军主力的霸王遭此冷遇,怒火填膺;次写曹无伤反间之言,如火上加油,这是矛盾的“导火线”;三写范增议论。范增分析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指明刘邦“志不在小”,有“欲王关中”的野心,使矛盾激化,更在火油交煎之际煸一股阴风:风、火、油层层作势,情势极为紧张,战争大有一角即发之势,旦日灭刘,箭在弦上。不料文章陡然一转,也写了三件事:一是项伯夜访张良,泄露军情,使紧张局势的情势开始有了转化。二是沛公约婚,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辩护。这样,项伯就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他“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三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项羽轻信了项伯为刘邦所作的一番“美言”,不愿担待“不义”的恶名,竟“许诺”罢兵并“善遇之”。 这样形势从紧张渐趋缓和,浓密的战云终于烟消云散,大幕落在不战的结局之上。

第二部分——宴上。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这是斗争最激烈的阶段,局势张弛出现,因而也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

(一)刘邦谢罪(张)——项羽留饮(弛)。刘邦亲临鸿门宴谢罪,有自投罗网之虞,情势为之一张,但他假托旧情,委曲称臣,诡表心迹,在下位陪坐,将项羽对自己的嫌怨归咎于小人的挑拨,说来娓娓动听,项羽以泄露曹无伤告密开脱,推心留饮,前嫌尽释,文势承前又作一驰。

(二)范增举玦(张)——项王不应(驰)。刘邦在心理上麻痹了项羽,道义上制服项羽,从而在军事上初步稳住了项羽。但范增老谋划深算,认定刘邦非除不可,他“数目项王”,又举玦“示之者三”,气氛又趋紧张,但“项王默然不应”,使人略觉一驰。

(三)项庄舞剑(张)——项伯翼蔽(驰)。项王的默然不应,使范增不得不断然招来项庄,叫项庄在宴会上以舞剑取乐为名,击杀沛公,宴上刀光剑影,形势极为严峻。项羽却一直因刘邦既已表示降服驯顺,似不必采此下策,贻笑诸侯,默许项伯拔剑翼蔽沛公。宴上情势暂又一缓。刘项之间的矛盾演化为项羽内部的冲突。

(四)樊哙闯帐(张)——项王三赐(驰)。樊哙应召带剑闯帐,使斗争变得更加复杂,紧张局势气氛达到极点,情节发展到最高潮。项羽之为人,暴戾残忍。当年巨鹿之战时,诸侯见了他,“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现在樊哙居然对他“瞋目而视”,岂不是披其逆鳞,存心挑燃刚刚平息下去的怒火?情势至此,再步紧张,流血五步,迫在眉睫,谁想到这位“喑恶叱咤”的项王,竟然被樊哙粗犷忠勇的气质所吸引,呼为“壮士”,赐之卮酒,益以彘肩;听其慷慨陈词,被他数度落得“未有以应”。以至赐坐,气氛即松弛。这段文字,如鹰羞鹘下,直起直落,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

第三部分——宴后,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追与不追的问题上。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表面暂时的气氛缓和,掩盖不了“鸿门宴”的危机四伏,刘邦借口离席,采纳樊哙的意见不辞而别,间道逃归,留张良代献礼物。项羽满足于对方的曲意奉承,不加深究;使陈平召刘邦久未回报,未予追究;张良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不追问“闻”从何来;得闻刘邦“己至军矣”竟若无其事地安然“受璧,轩之座上”。至此,实际上项羽己放虎归山,在鸿门宴的政治较量中落败,失掉了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司马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刻画人物。

司马迁把两个政治集团的主要人物放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在种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性格特征。如果说在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中,司马迁主要塑造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勇强悍的英雄形象,那么“鸿门宴”则主要表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无政治远见,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鲁莽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项羽挟胜利之余威,带兵进至函谷关,紧闭的关门严重地损伤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他遣将击关;他听到曹无伤密报“沛公欲王关中”和范增“此其志不在小”的劝告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表明他的盲目自大。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刘邦到鸿门谢罪时,花言巧语,使他软化,内疚,甚至归咎曹无伤以自解,说明了项羽的轻信寡谋和沽名钓誉。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却“默然不应”;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坐以观望,表明他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樊哙擅闯军帐,怒目而视,直面斥责,他赞赏不怪,并且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未有以应”,表露理屈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刘邦脱逃,张良代谢他安然受璧,并不追究。至此,项羽缺政治远见,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刚愎自用,“恶负约”,不愿担待“不义”恶名的性格完全凸现出来。性格即命运,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己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历史结局。

作为项羽对立面的刘邦,其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诡诈狡猾,例如他入关后即“籍吏发”、“封府库”、“遣将守关,勿纳诸侯”、“欲王关中”。当他骤闻项羽第二天就要打来,不免惊慌失措,却一再向张良求计。最后,宴会上虽化险为夷,深知不可久留,便借故离席。他担忧离席未辞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帮他拿主意,采纳了樊哙的建议,抓紧时机,作了周密布置。又如,刘邦得悉项伯与张良的关系,断定项伯大可利用,于是百般拉拢。亲至鸿门宴谢罪时,先跟项羽叙旧情,再表白自己无半点野心,最后将“嫌隙”归之小人,加之一声一个“将军”,貌似十分恭顺,正表现其掌握项羽心理之细,用心之深。在宴会上看到杀机犹存,便借口“如厕”溜之大吉。以上可见刘邦的虚心下问,巧于应变,多谋善断。

司马迁善于运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一写主帅,刘邦奸诈狡猾,随机应变,知人善用,富有谋略;项羽则勇而无谋,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自大轻敌。

二写谋臣。张良的才能是在使刘邦集团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范增的老谋深算则更多地表现在事先定策,席间暗算和事后断言等方面。张良全局在胸、从容沉着,思虑周密的特点及范增骄狂浮躁、急于求成、心胸狭窄的缺点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三写武士。樊哙豪壮威勇,且粗中有细,得知刘邦有性命之忧,决然要进去“与之同命”,且不辱使命;项庄勇而寡谋,且是在范增叮嘱安排妥帖并为避免被虏才“入为寿”的,主动与被动效命形成对照。

四写内奸。曹无伤是侧面描写,项伯则是正面描写;曹无伤告密激化矛盾,项伯告密缓和矛盾;曹无伤在宴后被杀,项伯则在宴上“东向坐”;曹无伤被害于项羽轻率泄露,项伯则主动舞剑保护了沛公。

这些对照的写法使敌对双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是上下同心,有智有勇;另一方则是谋划不周,各行其是,预示了刘胜项败这个结局的必然,在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同时,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十分自然。

文章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始,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情节充满了一种因果必然性。使文章达到了历史性、戏剧性、故事性的完美统一。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