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策略探析

2012-08-15李晓伟

文教资料 2012年15期
关键词:科举制科举制度开放性

李晓伟

(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山西 吕梁 033000)

开放性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态性和动态发展性,以求实现教学基本要素的互动、对话与合作。由于开放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它正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今国内外中学普遍提倡和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有效进行开放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自主性、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理念

1.提倡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读,你写;我问,你答”的机械教学结构,充分运用自身独具特色的教学技能和艺术,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营造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自己看做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整合教材容和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面对面地同学生沟通,最终形成师生之间共同成长的局面,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单纯记忆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方法,如:对话、发现、探究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询、合作讨论,进行历史学习,以期实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获得丰富情感、发展自身个性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素,构建开放性的课堂组织形式

1.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对话教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1]开展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对话,可以发现学生真实的思想,并充分体会学生学习的意愿,无形中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学习精神,而不再拘泥于课本,也不再迷信权威。那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科举制度”教学案例如下。

师:从隋代开始,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科举制度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对话交流。)

生1:科举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

生2:科举是过去中国皇帝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和人才的一种制度。

生3:是读书人步入仕途的一条道路。

生4:我们今天实行的公务员制度和高考制度是不是和科举制度一样呢?

生5:我觉得不能说今天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就是过去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度,但至少有一点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都用采用了考试的方式。

生6: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西方国家实行的文官制度是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生7:究竟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哪些优点使西方国家这么认同?

师总结: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皇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它更公平、更合理,因此,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那科举制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生1:隋炀帝时开始设立科举制,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试制度。

生2:隋炀帝时设立,唐朝时发展成熟,宋元完善巩固,明清达到顶峰。

生3:科举制之前,中国实行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呢?

生4:科举制以前,中国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和家世高低确定官品等级。

生5:科举制为什么取代九品中正制?

生6:九品中正制很不公平,只有出身豪门望族,家世显赫者才能做官,普通老百姓甚至很多中小地主也被排除在外。因此它必然会受人们的反对。

生7:九品中正制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并且导致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低下,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很多看法,也很有见解。我们再来讨论几个问题:科举制和过去中国的选官制有什么区别?科举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1: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科举制采用了考试制度。

生2:科举制给那些有才能的读书人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

生3:我认为科举制有利于选到真正的人才,使更多读书人发挥才能。

生4: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

生5:科举制强化了皇权,皇帝才是科举制的最大赢家。

生6:科举制对知识分子影响深远,使中国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性,思想界长期沉闷,难以产生民主思想。

以上案例说明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的,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适量的文本内容,形成对历史情境的整体感知,以便为开展问题探究作好铺垫。其次,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民主的课党探究氛围。最后,师生对话的问题不应完全由教师设定,也可以来自学生、社会生活、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教材范围的限制,体现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2.开放史料,实施探究式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引导者,学生角色由课堂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在历史课堂上怎样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成为教师们普遍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开放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观察与思考,提高学习技能的有效途径。下面,以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史料开放和问题探究。

(1)教师通过开放性的史料展示,把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从而对历史提出质疑和问题。

材料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到1840年增至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400吨。

材料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人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资产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3: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远远超过农村人口,城乡人口比重达到7∶3,初步实现城市化。

材料4: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被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的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2)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独立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和思考,并将自我探究的结果归纳整理。

教师问题:结合材料、教材,概括工业革命大致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①有的学生从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回答。

②有的学生从社会生产效率进行回答。

③有的学生从社会阶级关系来回答。

④有的学生城市化的角度回答。

⑤有的学生从人口迁移方面回答。

⑥有的从国际关系角度回答。

(3)把学生分组,并组织各小组提出不同问题开展讨论。

①工业革命为什么开始于18世纪中期,而不是更早?

②工业革命如何影响国内阶级关系?

③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④为什么工业革命会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⑤工业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等。

(4)在及时评价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把适合全体同学理解和认同的正确的历史观点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

通过广泛的史料分析和探究,学生学会了从收集、整理、分析、理解探究历史资料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扩大了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空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关注社会现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2]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历史的时代性与当前的现实性有机融合到一起,赋予学生对历史生命的丰富体验和感受。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武装冲突,以激发学生讨论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学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教师从学生居住城市或村镇的变化、就读学校的变化、个人家庭生活的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给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进步和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党和政府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情感和良好态度。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的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3]可见,把社会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师生过分依赖教材的枯燥历史课堂教学局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总之,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而是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和生态性。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尽力避免追求所谓的“教学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实现开放性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李大钊史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10:198.

[3]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一版:36-37.

猜你喜欢

科举制科举制度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科举”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寻求开放性道路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