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

2012-08-15李贻员

文教资料 2012年15期
关键词:学位培养目标硕士

李贻员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

李贻员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对中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美国是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代表性国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本文通过对中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进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一、培养目标比较

(一)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的培养机制,其培养目标为从事科研与大学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工作者,重视学生独立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型的培养机制,既以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目标,又以应用性和功利性满足社会需要为基础和培养目标。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我国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并且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比较单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是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产生了脱节,在原有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培养方式比较

培养方式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特征,在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等。下面对美国和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行比较。

(一)培养年限。

1.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

美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1—2年,例如斯坦福大学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3年内完成本学位的所有要求,本硕连读生在研究生阶段开始的第一个季度起的二年内也必须完成所有的要求。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生源较为特殊,有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学位的,也有正在工作或具备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培养年限更具灵活性,一般根据实际情况1—5年不等。

2.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

我国的硕士学位有着自己的特色,其学制较长,全日制一般2年半至3年,非全日制为4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当年该校70%左右的专业采取了2年制的培养机制。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2年的培养机制。目前各高校一般是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适应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由“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到“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并重”的转变。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美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以便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学术型研究生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为主,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训练,并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多样,除了必要的讲授外,更多的是实验、实践、探索和研究。此外,各校同时安排一些实习、研讨课、演讲课、模拟课等多种授课形式,许多高校还通过邀请实务界的资深人士来校授课或演讲,为学生提供了解实务的机会。

2.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除了专业学位以外,全日制研究生一般都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机制。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比较偏重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单一,专业选修课程选择面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当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是主角,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是听和记,很少有机会发表见解,更不可能与教师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种不重视、不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缺乏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勇气。

(三)导师制。

1.美国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制。

美国研究生培养实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方式。研究生入学后并不马上确定导师,而是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在师生双方相互了解之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除了导师外,还特别成立了一个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由3—5人组成,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安排课程教学的设计研讨会,指导和评定论文,并且进行专业咨询和具体的指导。这种研究生指导方式,具有教授之间学术优势互补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强化对研究生的指导。

2.我国的导师负责制。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研究生在没有来上课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导师,并且导师的选择是单向的,研究生只有一名导师,而一名导师要带多名研究生。研究生进入科研项目之后,主要是按照导师的想法设计实验,与相关领域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的思维存在局限。另外,研究生到校外实习锻炼的机会比较少,这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但导师负责制能够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这使得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且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就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高度统一。美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并且联邦政府与这些大学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联邦政府把大学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中心,靠这些大学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而大学靠联邦政府科研经费而发展。这种方式既使得大学有充足的经费搞科学研究,又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给联邦政府带来了收益。

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通常在刚进入研究项目时,研究生须提交一份研究项目进程计划表。之后,导师会定期让研究生以书面形式汇报研究进程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研究生如遇到问题或者有新的想法,可随时与导师探讨。美国的研究生导师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寒暑假期间在校外实习,使研究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我国教学与科研结合相对不紧密,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一般来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2,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在理论和实际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意义,应有自己的新见解,学生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学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既可以自选课题,又可以参加导师承担的课题,或者是以撰写学位论文为中心开展研究。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且原创性成果稀少。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在进行论文和研究方案设计时,很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点。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比较

(一)课程考核。

1.美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

考试是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考试包括一般性考试和工具性考试,一般性课程考试是对研究生所选课程进行的测试,工具性考试是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研究工具,如外语、统计学、计算机等方面的测试。

2.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

我国主要的考核方式有课程考核和年终论文。课程考核大都采用闭卷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年终论文即学期结束由学生提交一篇或是多篇与本学科相关的论文作为考核办法。

(二)学位论文质量评定。

1.美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定。

在美国,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对硕士论文的要求不同,一些学校要求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有些学校则不作要求。但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不要求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一些教授认为硕士研究生由于科研能力差,即使要求写论文,也不可能做出富有创造性的成果,不如多学习课程知识,扩充理论基础知识。因此,一些大学只要求研究生提交一篇类似文献综述的小论文、实习报告或课程设计等作品,但所提交的作品必须表现出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和创造性。

2.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定。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在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修完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许多高校还提出了其他必须满足的条件,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完成研究课题的学术报告、调研报告等。定稿后的学位论文,一般要求请5—7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评审专家要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创造性成果等进行评价,并提出书面评审意见,做出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学术水平,以及是否同意学位论文提交答辩评定。通过了专家评审的学位论文便可以进入答辩程序。学位论文答辩不仅考查学位申请人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而且考查其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甚至包括其文化底蕴、治学态度乃至人格素养等方面。

四、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美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虽然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对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地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单一,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内涵:“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特别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建立以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主,多种类型并举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且要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多样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二)制定弹性的研究生培养年限。

通过近几年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问题的争论,专家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区分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实行弹性学制,立足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借鉴他国的相关经验,注意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区别,注意不同学科类型的区别,注意学制与修业年限的区别。目前我国400多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大多数采取学年制,仅有二分之一的高校实行学分制,学制一般为2年,即使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毕业论文答辩时间等缺少灵活性,学制的规定也比较死板,一般情况不能保留入学资格或提前毕业。可以适当缩短培养年限或采用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空间。

(三)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的是学分制,因此课程在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陈旧、课程相对较少、科目比较单一等。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新兴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适当扩大了研究生专业范围,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培养过程当中的每个环节,培养研究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四)改革导师制,实现个人与集体培养的结合。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及完善导师选聘制度也是改革导师制的重要环节。培养单位首先应注意对新上岗指导教师的培养,同时重视从国外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担任导师工作,提倡高等学校聘请科研机构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工作。研究生导师不仅应是本专业领域的专家,还应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此外,必须科学设立导师遴选指标体系,组建真正具有良好的师德、先进的学术思想、广泛的兴趣和标新立异的意识的导师队伍。还应注重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完善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导师制,同时坚持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导师小组由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使不同专家的经验和智慧才华作用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共同目标。

(五)加大科研和实践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比重。

科研和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外许多大学成立了研究生科研组织,我国也应成立一种类似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建立硕士研究生专项课题。学校、各个院系面向全体研究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生向学校、各院系申报,经学校、各院系批准并提供经费,自己设计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和交流,让研究生在活动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

(六)注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加大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

注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既是保证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手段,又是确保研究生培养合理淘汰的关键所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在学位论文审核过程中,应将单盲评阅与双盲评阅相结合。单盲评阅的程序为申请人将学位论文、导师提议和评阅人名单一并交给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之后将名单密封送至院(系),由院(系)教务员负责将论文及评阅书一并寄出,评阅时间为一个月。双盲评阅则是指在学位论文评审过程中,隐去作者、导师及评审专家信息的评审方式。

同时应当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建立论文修改制度。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为主要依据。目前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学位论文修改制度,这样跟踪论文修改情况,有利于提高我国学位论文的质量。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自觉借鉴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才能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6(3).

[2]王静,金征宇.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5(4):72-74.

[3]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4]洪金水.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6):82-83.

[5]李庆章.中美研究生学位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8-11.

猜你喜欢

学位培养目标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